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你期待满满地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结果看了几分钟却发现实在不对自己的胃口。

这个时候,你是选择硬着头皮看下去,还是果断走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比如,开了很长时间的车去某个景区,结果却发现没什么看头,而且人满为患。

这个时候,你是选择像大多数人一样继续往人堆里扎,还是在酒店休息?

再比如,准备结婚的时候却突然觉得ta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但是喜帖都全部发出去了。

这个时候,是选择婚礼照旧,还是果断分手?

你是不是已经发现,这些问题常常让人左右为难,往左心里觉得很难受,往右又不甘心。

我的朋友Nancy最近问我,到底要不要放弃体制内的工作,追求自己的爱好?

而我最近也在思考,要不要放下一些做了很久但是盈利不多的项目,专心经营其他项目?

其实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都跟“沉没成本效应”有关。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包括不可回收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

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

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具体来说,沉没成本效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容易被忽视的第一个误区:沉没成本影响决策

一位著名球星说过:“过去我常常为输球而烦恼不已,现在我已经不干这种傻事了。既然已经成为过去,何必沉浸在痛苦的深渊里呢?流入河中的水,是不能取回来的。”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够时时刻刻保持绝对理性。因为意识之下还有潜意识。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推动的。

而有意识的行为,经过不断重复,也会变成潜意识。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某个人或东西付出越多,潜意识就会默认那个是你所喜欢和在乎的。

而且,我们感觉很为难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让潜意识帮我们做决定。

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人说,小事要理性,大事凭感觉。据我所知,很多人都深以为然。

可见,沉没成本影响决策的现象多么普遍。

2、容易被忽视的第二个误区:从细节决策,而忽略大局

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道理,大家都懂。

不过我们的“心眼”,也就是思维,还是常常会明知故犯。

遮住“心眼”的叶子是细节。

比如,那张价值35元的电影票,开车几个小时的辛苦,已经散发出去的喜帖,不喜欢的工作,亏本的项目。

当然,独立来看,它们并不是小事。

不过,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

如果因为舍不得35块钱的电影票,让自己难受两个小时,浪费两个小时的时间,还可能错过其他更好玩的事情,怎么算都不划算,对吧?

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第二个沉没成本陷阱。千万不要只顾着计较眼前的一点得失,而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不然就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了。

3、容易被忽视的第三个误区:厌恶损失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即便损失带来的负效应是同样收益带来正效应的两倍。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与其合作者沃特斯基提出并论证了这一经典的行为金融学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金融从业者,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断被验证。

所以说,我们之所以会掉入“沉没成本”陷阱,不只是因为纠结于细节,而忽视了全局,也可能是因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们应该怎么调整思维模式,不被“沉没成本”牵着鼻子走呢?

1、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为自己做决策。

既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不妨跳出自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为自己做决策。

4个问题,可以帮助你跳出自我。

A 你现在有几个选择?

B 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

C 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D 最好的选择和你最想要的是同一个吗?

如果不是,再重新问一遍,以此类推,直到最好的选择也是你最想要的选择。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以免被自以为的想法误导。

2、反向决策。

对于“沉没成本”,我们不需要去苦苦思索,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挽回损失,而要避开这一误区,最好的方式是问自己:如果手中没有张电影票,或者给你一次换购的机会,你还会买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扔了它,不能仅仅因为已经被套住了,为了“心理账户”上所谓的“摊低成本”,就作出“错上加错”的决定。

同样的,如果再给你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你还会选择在体制内工作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真的可以好好规划一下新生活了。

就像那个辞职女教师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事实证明,她现在活得很好。

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3、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对每个人而言,选择的机会越多,就意味着放弃的成本越大。

不过麻烦的是,我们只能选一个,而不能多选。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就不该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机会成本时,不需要考虑沉没成本。

以要不要放弃那几个不怎么盈利的项目为例。

我会认真地问一问自己下面4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选择A,我会失去什么?

比如,继续在亏损的项目上投资,就不能把其他项目做得更好。

第二个问题,选择B,我会失去什么?

比如,专注于那几个盈利的项目,就会失去在亏损项目上的已有投资、盈利可能性等等。

第三个问题,哪些损失不可避免?

在那些亏损项目上的已有投资。

第四个问题,选择A的机会成本和选择B的机会成本,哪个更诱人?

很明显,继续投资亏损项目,失去的,比投资盈利项目多得多。

所以,当然要选择投资盈利项目。


4、做一个精要主义者。

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选择越多,选择越难。

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想要,结果脑袋就会乱成一团乱麻。

针对这一现象,领导力及商业策略师Greg McKeown提出了“精要主义”思维方式。

精要主义者拒绝不假思索的贪多求全,提倡把宝贵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上。

McKeown为我们总结了精要主义的三个关键词:

选择(choose):选择自己要做的事

甄别(discern):从众多事项中甄别出最关键的

取舍(trade-off):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所以说,做一个精要主义者,就要懂得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

心理分析:沉没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除了决策失误造成沉没成本这一极端的情况外,很多时候沉没成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出。

我们都是一边犯错,一边成长,经历得多了才会明白这一生遇到的很多事情,当时可能放不下,但是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真的没那么重要。所以我们要学会把事情做重要性的排序,从死亡的人生终点倒推着生活。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纵向看人生,无论走哪一条路,都会同时付出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著名现代诗人席慕蓉说: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享受过程、不一味追求结果的人,才是长寿时代,人生的最大赢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