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在祖国的东北早已天寒地冻,

如果小丑是东北人,那么

βヾ(,,・∇・,,川←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正所谓“裤子短一截,长高十公分”,露脚踝成为了爱美小姐姐们的穿搭指南。但是小姐姐们,正直的小编告诉你们,当你们在露脚踝的同时,可能也“露”掉了您的健康。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冬天气温低,长时间的低温刺激裸露部位,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变慢,目前虽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露脚踝和医学的相关性,但这些可能会为关节炎、风湿病埋下祸根。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脚踝附近有人体几个比较重要的穴位,比如说三阴交。三阴交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同时也是肝、脾、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很多肝、脾、肾的问题都与三阴交有关,在冬天露脚踝,寒邪不断刺激三阴交,侵袭入络,会导致月经不调、宫寒等妇科疾病。

那么,立冬之后该怎么养生呢?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早睡晚起,您睡懒觉的理由,值得拥有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老祖宗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冬天是收藏的时候,水都结成了冰,地都冻裂了;这个时候不能打扰阳气,人们应该早点睡,晚点起,等到太阳都出来了,再活动;收敛自己的情志,避寒就温,不要使自己的皮肤毛孔开启,而让阳气流失,这是冬天收养、固藏之道。(划重点)在冬天人们收敛神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来年好好工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冬天种的好,藏的好,来年才能长的好、精力充足。

想要运动,必待日光

冬天早上雾霾重,习惯早起的爷爷奶奶一定要等太阳出来、雾霾散了再出去晨练。同时戴好口罩,雾霾天在家里也要少开窗户。

因为雾霾会增加心脑血管的发病几率,而且污染越严重,伤害将越显著。

当雾霾散后、太阳高照的时候,可以在户外多晒晒太阳,时间段可以选在上午6-10点,或者下午4-5点,这一阶段的阳光相对柔和。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冬日进补,来年打虎

冬主收藏,民谚也有“冬日进补,来年打虎”之说,为此我们专门请教了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的李力主任,让我们来看一下李力主任有哪些“冬日进补”的妙招吧。

冬日进补的方法有很多,但总体来说要注意阴阳双养,保持阴阳平衡。首先冬季严寒,可以选择一些温性的药食同源的食材进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比如板栗枸杞粥,山药枸杞红枣粥。

板栗枸杞粥

用料:板栗肉30克、枸杞10克、
花生10克、大米100克。

制法:将食材放入砂锅中,

加入适量清水,煮米成粥即可。

功能:养胃益肾,

适合脾胃虚弱、肾虚的人群。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山药枸杞红枣粥

用料:细山药1根、枸杞10克、

大枣10个、大米100克。

制法:将食材放入砂锅中,

加入适量清水,煮米成粥即可。

功能:益肺养胃补肾,

适合肺脾肾虚弱的人群。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同时冬天天气干燥,再加上人们吃的一些温热的食物容易使脾胃内生郁热,因此冬季还应根据个人情况吃一些润燥、消食导滞的食品,因此又有“冬秋养阴”、“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润燥可以选用梨、百合,消食导滞可以选择萝卜、莱菔子以及决明子。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除了选择常见的食材进补,我们最常用的还是膏方进补。膏方四季皆宜,而尤以冬令进补效果最佳。膏方具有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攻不伤正的特点,其所选用的中药大多药性平和,适合体虚儿童调补、亚健康人群调理、慢性疾病调治以及老年人群养生。

但是膏方虽好,仍需辨证施治,由医师开具膏方,谨听医嘱,注意服药期间的调理事项。

听说你还在露脚踝?立冬到了,这套「养生指南」请查收......

如果您对冬季养生还有什么困惑,

或者想了解、改善自己的体质,

想调理脾胃、更年期,

或者想给宝宝调理身体、快快长高,

都可以前来咨询呦...

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会为各位小主制定

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欢迎您打扰呦(*^▽^*)

诊疗地点:

中医治未病门诊

429诊室/525诊室

挂号科室:

中医治未病门诊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上午08:00—12:00

供稿 / 杭师大附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

(通讯员:张鹏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