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沒得選的時候

人對選擇的自由特別敏感。

同樣一件事,「我想這麼做」和「我不得不這麼做」,感受上有天壤之別。平常能隨時買菜的時候,有人故意少吃,不吃,餓肚子的感覺也很美好:

我可以吃,但我不吃。但假如是因為食物短缺,不得不餓肚子,就沒法這麼從容了。每天限量的進食,無論多少,對人都是一種折磨。不少節食的人,最近可能每天都要刷 App 搶菜。

因為沒得選,舒服的事也會不舒服。

這是人的本性,這種例子隨處可見。從制訂政策的角度,有一些應用的啟發。但我今天想談一個反向的角度:當我們在一個無法擺脫的處境裡,感到不舒服,我們就要區分:這種不舒服有多少是「客觀」造成的,多少是因為「沒得選」?

區分兩者,有助於打開我們思維上的盲區。

比如,很多社恐的人找我做諮詢,他們不敢跟人交往,感到很痛苦。我的工作通常是陪他們發現自己其實是「有能力」和人交往的。有趣的是,一旦證明了這一點,很多人就變得更「獨」了,更加心安理得地不去社交,甚至主動宣揚自己社恐(對,我本人也是這樣),拒絕大多數的社交場合,用獨處的時間思考和學習。所以他們「治好」的表現並不是社交,反而是更主動地享受獨處。

——問題是,他們以前也在獨處,為什麼那麼痛苦呢?

痛苦不是獨處造成的,而是以為「沒得選」,不得不獨處,這才痛苦。一旦相信自己既可以選擇和人交往,也可以選擇獨處,一個人就可以客觀比較這兩種狀態,從而發現獨處的魅力所在。

再拿疫情舉例,我們關在家,沒得選。

很多人都憋壞了,感覺這樣下去要崩潰。可是沒有疫情時,很多人宅在家裡是很開心的。父母催你出門走走,你還嫌麻煩。在家辦公?遠程協作?那更是夢寐以求的好差事。現在高三的學生,只能在家上網課,一個個哭天搶地。但假如這學期正常開學,同時有一個政策:你可以選擇來學校,也可以在家自主複習——你相信嗎,有一些現在正在糟心的學生,會發現自己更願意在家學習。

一旦可以選擇,不舒服的事也可能舒服。

但現在沒得選,我們的本能就開始抵抗了:「在家辦公/上課,這叫什麼事啊!效率太低了!我希望回到過去的生活!」其實,我們抱怨的時候,並沒有真的在考慮,「在家辦公/上課」作為一個客觀選項的真實效率怎麼樣,或者可以怎樣提高。我們說它不好,只是在為自己爭取選擇權。

這有點像是人體自帶的一個安全閘。只要有被迫的感覺,安全閘就會自動啟動:不給我選擇?!不行!關閘!當機!用阻斷的方式保護自己,後面的通通不再考慮。旁人也許會問,現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或許並不壞呢?——那也不行,它又不是我選的。而且,「現實中的狀態並不壞」,這種思想很危險。「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這句真是魯迅說的)

這當然很有道理,這是我們的本能。

但有時候,這個本能也會形成盲區,帶來損失。我們不得不呆在某種狀態裡,就會因為這其中的「被迫感」陷於驚惶或憤怒,無法恰當應對。

所以在必要的情況下,不妨暫停一下這個安全閘。也就是說,暫時不去考慮選擇權的問題,直接去考慮當下的處境本身——哪怕它不是我們選擇的——但它作為一個選項客觀上怎麼樣:我可以承受嗎?會有哪些困難和好處?困難怎麼克服?哪些好處可以利用?是不是有這種可能,它對別人不好,對我反而是好的?就像獨處之於內向者,看起來是不好的狀態,其實更符合一部分人的需要。

不能選擇出門,這很糟糕,但遠程辦公或許並不壞?確實有人發現,他們遠程辦公的效率反而更高,就算疫情結束,還會繼續考慮這種協作方式。我們經常會因為前者而拒絕承認後者的好。但仔細想想,也許它對一部分公司就是好的,也許對一部分職位是好的,或者對某些人是好的。

當然,也有可能想過之後,發現還是不好,那也正常。但至少我們想過了,這就不一樣。我經常聽到一些來訪者說:「我不喜歡這樣!」哪裡不喜歡?他能說出很多個不好。那行,我們來一個一個解決。這時他又不樂意了:「為什麼要我來解決?又不是我的問題!」每一個解決方案都能挑出毛病。這種時候,再怎麼努力推動改變也沒有用。

他不是對解決方案不滿,而是對「沒得選」的處境本身不滿。他真正想說的是:「我根本不該面對這個,不是我選的。和它有關的我都不要!

不由分說地關閉了安全閘。假如這種處境不改變,這種不滿就會延續很長,甚至是一生。

跨過這個不滿,就是我們說的「接受」。但它是一種冒險。因為「接受」聽上去像是一個軟弱的詞,會讓人想到逆來順受,任人宰割。所以我們心裡有一個警告的聲音:「不能接受!什麼事發生了你都只能接受,這太可悲了!」我覺得這個聲音也很重要,有時確實應該保持警醒。但你要知道,

不接受的只是「沒得選」這一點,而不見得是客觀狀態本身。可以一邊不接受,一邊悄悄問自己:「這麼個狀態,有沒有可能,其實對我也還好?」

你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就等於敲一敲你的安全閘,然後你可以自己決定它開著還是關著。

這也是選擇權。有些壞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是沒得選。對此生氣是很自然的。你可以生氣,或者可以暫時不生氣,先把它看清楚一些,打算周全一些。這是在沒得選的時候,最後的一點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