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为什么不和以色列作对了?

宗锜W


因为国家利益使然。

在这里引用英国人的说法,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作为英国人在中东的头号马仔,埃及人自然也深得其传。

首先,是因为埃及多次战败,自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后,遭到了周边阿拉伯国家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埃及作为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大国,自然也没有例外,然而,尽管埃及一直坚持对以色列进行敌对政策,然而频频战败,甚至还丢了领土,把资源丰富的西奈半岛送给了以色列人,埃及始终无法通过武力收复领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以色列人饮马苏伊士运河。

另外还有就是以色列人的妥协。

我们知道,以色列在三次中东战争中以惨胜的代价守住了西奈半岛,这使得以色列人注重思考对外政策,加上北有叙利亚,南有埃及的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以色列人采取了土地换和平的政策,通过归还西奈半岛,获取与埃及的和平。分化敌人,孤立叙利亚,以此缓解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事压力。

还有就是美国人的斡旋。

众所周知,美以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关系,毕竟都是犹太人的国家。在与埃及的和解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世界霸主的面子,也不好不给,而且对方也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

于是,在1979年,在美国的主持下,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结束了多年的在战争状态。尽管说双方的这种和平状态,由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变成了所谓的“冷和平”,但也比打仗强吧。


兵说


打服了!打怕了!

埃及曾经自誉为阿拉伯国家当中绝对老大,并且这个老大的地位绝对不可以被挑战,因为埃及拥有强大的人口,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中东各个国家,特别是受到了苏联大力支援后,埃及认为已经是中东地区老大,那么必须要消灭以色列,所以对以色列发动全面战争:第一次张东战争,但是战争结果以阿拉伯国家全面失败告终。

这就给以色列方面警醒:心里十分清楚埃及不是啥好东西,所以以色列军队连续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并牢牢占据了埃及领土西奈半岛,将埃及的军事威胁推进到了苏伊士运河对面。而埃及还是不服输,所以发动了第四中东战争,虽然在第四中东战争初期,渡过运河战役打得还算不错,但是后期就完蛋了,让以色列装甲部队暴打,甚至让以色列装甲部队架桥,攻入到苏伊士运河的另一面,埃及腹地,以色列最近的装甲部队距离首都开罗仅仅80公里,金字塔就在以色列军官的望远镜下,在这种情况下,埃及被迫和谈。

而经历了20年战争,埃及没有一场战争打赢以色列的,以色列方面彻底将埃及打服了!特别是西奈半岛,埃及发现根本通过战争收回不了,不仅收不回来,每一次战争埃及失去的土地更多,简直惨不忍睹了。那么战争上解决不了的事,那么就需要在谈判桌上实现,于是当时的埃及总统萨达特,主动邀请了美国、以色列在戴维营举行和谈,埃及和以色列宣布永远放弃敌对,以色列也归还了西奈半岛,最终这样的和平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浴火


这属于埃及的无奈吧,埃及与以色列之间战争实际上打了4次,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埃及失败了,不仅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连整个西奈半岛都丢给了以色列,与以色列形成了隔着苏伊士运河相望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让埃及非常的头疼,经过多少次大战之后,埃及已经意识到通过军事手段收复失地已经不可能,更不要说灭掉以色列了,只能改变思路,承认以色列存在的现实,只求收回西奈半岛。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把以色列打的有点儿难受了,这场战争对以色列造成的伤亡与损失等过于惨重的,以色列不愿意与埃及这样的对手继续硬拼下去。

这才有了阿以和谈,埃及和以色列同意以和平手段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最终在美国的努力下,握手言和,埃及放弃反以政策,从而收回西奈半岛,并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以色列放到超过一半的实际控制区,以换取和平了。

即然双方签了和约,那么埃及自然不可以成为反对以色列的国家了。


麦田军事观察


埃及和以色列和解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可以收回西奈半岛,同时长期的对抗并不符合埃及的利益诉求。

自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境内建国之后,可以说是遭到了所有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为此,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前后总共进行了5次的大规模战争,然而历次战争的结果,都以阿拉伯联军的战败而告终,这更加深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仇恨程度。

而埃及在前四次中东战争中,都是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的主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危机),埃及确立了自己“抗以先锋”的地位,并由此开始主导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攻势,但这依旧不影响阿拉伯联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所以之后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在埃及的“精心策划”之下,阿拉伯联军在战争前期给以色列造成了重大的打击,算上赢回了一点面子,不过他们还是没能将以色列彻底击败。

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在埃及避免了“惨败”的结局之后,他们选择了同以色列和解。据悉,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于1977年首次访问以色列,并在美国的协调下,达成了埃以双方的和平协定。因此,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由于没有埃及的参与,再加上一些其他战争因素,以色列取得了对叙作战的压倒性胜利。

而埃及同以色列和解,对于埃及来讲,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重新收回了西奈半岛的控制权,因为按照埃以双方停火协定规定,以色列必须要全面撤出西奈半岛。不过遗憾的是,当时达成埃以《戴维营合约》的埃及总统萨达特,正是因为选择了同以色列和解,所以引发了埃及国内激进派的不满,继而被刺杀。

而以色列同埃及和解之后,除了能瓦解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之外,还减轻了自身的国防压力。这样一来,以色列就基本可以不再顾忌埃及的压力,从而专心对付叙利亚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时至今日,阿拉伯内部已经难以组成一个坚实的抗以联盟,各国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盘,这更为以色列日渐强大奠定了基础。


精英出鞘


打不过他就加入他!埃及与以色列化敌为友(还不是真朋友,非敌非友吧),道理就这么简单,由萨达特做出决策,至今已历40年。

经历1948年至1973年的四次中东战争,至少一个人――萨达特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阿拉伯阵营靠不住。第一次中东战争时阿拉伯国家具有人数、装备与战备的优势,却败给刚刚建国的以色列,美国援助固然重要,关键是阿拉伯自身团结协调与能力太差,此后战事一再证明该结论。

二、苏联支持靠不住。纳赛尔和萨达特关键时刻都吃了苏联援助不继的大亏,而美国就能一如既往鼎力支持以色列,两厢对比,萨达特更嫉恨苏联,一怒赶走全部顾问,收回军事基地。

三、阿拉伯、埃及的尊严不能建立在沙漠之中。纳赛尔视尊严高于生命,结果是生命尊严双失。萨达特是实用主义者,宁要生命和安宁,也不死抓虚幻的尊严。

这就是他与以色列苟合的原因。不作对是认可现实,向命运低头。结果是牺牲一个人,换来40年的和平。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而不堪,“投降派”为人诟病却给国家民族以安宁,主战派彪炳史册,却走不出屡败屡战的窠臼。





ruixuezhaofeng


这个问题关键就看世界上是存在着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还是存在着虽是一个阿拉伯民族但分属多个互不统辖的国家政权,前者他们会有共同的国家利益,后者这些国家连共识都没有,因为各个阿拉伯国家最高统治者关心的是自己的权位和家族的利益,抛开这些去争取阿拉伯民族的共同利益,各国的统治者除了傻子缺心眼谁也不会干,因此阿拉伯国家间不能奢谈什么共同利益,他们仅仅是信奉的宗教相同而已,这和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共同的国家利益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历史上这些地区就纷争不已,打成一团,在各自心怀鬼胎的情况下抱团对付以色列那本身就是天方夜谭的事。

另外一个方面,虽然历史已经来到二十一世纪,再看看阿拉伯人的举止则完全没有国家观念,他们的举止行为只停留在部落联盟时代,仔细观察萨达姆之后的伊拉克人,他们除了被美国占领外,居然允许另一个国家伊朗的二号人物苏莱马尼指手画脚的指挥自己,这暴露了伊拉克人和利比亚人一样,只有部落意思,没有国家意识,这还是他们自己一人一票投票产生的国家,从此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观念意识大约相当于中国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他们可以为部族而战,但不可能为国家而战,可以不夸张的说,阿拉伯民族就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代人。

美国人虽然顶尖级的专家学者云集,似乎也丝毫没有读懂阿拉伯人。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想重新复制二战后美国改造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的成功经验,把伊拉克打造成一个中东的民主社会样板,十七年过去了,花了几万亿美金,死了几千美军士兵生命,费尽移山心力,伊拉克还是一堆扶不上墙的烂泥,至今爆炸不断,民不聊生,德国日本式的民主伊拉克鬼影都不见。

在中东国家中,信奉伊斯兰什叶派的伊朗可能更有希望,虽然他们眼下是一个神权国家,但历史上的世俗化运动和相对有起色的工业体系使伊朗更像一个近代国家,遗憾的是伊朗是波斯人而不是阿拉伯人。

作为最世俗化的阿拉伯人,埃及似乎是明白了这些,他知道处于部族社会的埃及与现代化的先锋国家以色列作对,那就是以卵击石没有胜算,其次为了所谓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为另外一个国家巴勒斯坦去牺牲自己,火中取栗 得罪以色列对埃及的国家利益毫无益处,只有和以色列和平共处才能保证这个国家内人民的福祉。埃及民族英雄纳赛尔已经几经尝试无法战胜以色列,为此抱憾终身,之后埃及人终于领悟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虽然萨达特总统为和以色列媾和付出了血的代价,埃及人总算接受了这个现实: 和以色列人和平相处。


土豆到底去哪里挖


1979年3月26日,在美国的主持下,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但两国关系一直被定性为“冷和平”,近40年来,两国互派大使,在安全和边界问题上进行协调,但从未实现全面“正常化”。虽然以色列在埃及的旅游业在平静时期激增,但埃及游客只是陆续进入以色列,部分原因是访问以色列的埃及人可能受到埃及安全机构的骚扰。文化交流也极为有限;埃及艺术家和学者抵制以色列,那些前往以色列的埃及人尽管遭到抵制,但一旦回国往往会面临严厉的指责。

此外,以色列经常成为埃及国内抗议活动的目标,也是众多阴谋论的对象,这使得每一次以埃高层交往对埃及官员都具有政治风险。

这一点在埃及国内的批评中很明显,因为埃及外长舒克里在2016年7月耶路撒冷会晤时被拍到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观看足球比赛,2017年9月,埃及总统塞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被拍到与内塔尼亚胡一起大笑。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推动2011年1月“阿拉伯之春”的埃及活动人士在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2000-2004年)期间参加了反以色列抗议活动,从而割断了他们的政治牙齿。

事实上,埃及领导人非常清楚,针对以色列的抗议可能很快变成针对那些与以色列打交道的人的抗议。除此之外,埃及政府还积极劝阻从埃及前往以色列。

埃及认为埃及游客的缺乏是因为以色列的不足:与埃及美丽的海滩和许多有趣的考古遗址相比,以色列什么也看不到。

然而,也有人认为,如果向以色列开放大门,普通埃及人就会看到以色列的现实,成千上万的失业工人会涌入以色列,因为以色列比意大利和法国更近。

简单地说,一个普通的埃及人不能去以色列。政府通过其控制,将此类旅行限制在希望参观耶路撒冷基督教遗址的外交官、记者或科普特朝圣者,尽管这些基督徒必须超过40岁。

因此,尽管近年来安全合作确实有所改善,但埃以关系仍被视为“冷和平”。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埃及对以色列作为敌人的持久看法,由于1948年至1973年埃及对以色列的战争在埃及公共领域受到的关注远远超过1979年的和平条约。

例如,考虑到多个公共机构、道路、学校甚至城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1973年的战争,但没有一个遵守该条约;这反映了埃及政府拒绝向公众通报与以色列的和平。

另一个例子是,去年1月,以色列驻开罗大使戴维·戈夫林向埃及政府提出正式抗议,称埃及外交部就西奈半岛局势通报的所有外交使团中,没有邀请以色列代表,尽管两国军方紧密合作打击伊斯兰国。

因此,全面正常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埃及政府,埃及政府仍在发表反以色列言论。最明显的例子发生在过去的斋月,当时的电视收视率正处于每年的最高点。在埃及情报部门直接赞助的一个电视节目中,犹太人和以色列人继续被描绘成负面人物——间谍、小偷、杀手和社会上不道德的人。不幸的是,仇恨的灌输代代相传,阻碍了实现真正和平的机会。中东历史讲述了一个不可忘记的悲剧性和警示性故事,但该地区需要的是真正的进展。它需要人们认识到积极的一面,朝着一个更加集体和包容的未来努力。


走进伊拉克


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就像韩国和日本的关系,有历史积怨,又在共同盟友的制约下,以及面对共同敌人的情况下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而放下成见,但二者的关系远未到正常状态,只能说是面和心不合。

众所周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月战争或六日战争)爆发之前,埃及是中东第一强国,埃及原本信心满满,打算凭借约旦的同盟关系和叙利亚遥相呼应,在半日之内肢解以色列,可没想到以色列先发制人,在美国的支持下,三下五除二,把整个埃及军队打成残疾,并且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战场示意图)

这场战争对埃及的打击是致命的。

第三任埃及总统萨达特曾在在回忆录这样描述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

“他最宝贵的资产——自尊,已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只不过在几天前,全世界都紧张在等待着他在记者会上所说的每一句话。现在人民到处在嘲笑他,把他当作了一个笑柄。六月五日的事件,给他一个致命的打击。那些事件简直可以致他于死地。了解他的人体会到:他并非在1970年9月28日死去,而是在1967年6月5日,在战争爆发后一个小时,他就已经死去了。”“这就是那时候甚至在后来漫长一段时间——他的样子简直变成一具活僵尸的原因。虽然他仍能活动、行走、倾听、和说话,可是他脸上和手上,显然已现出了死亡的苍白。”

(▲埃及总统纳赛尔会见赫鲁晓夫,曾经意气风发的埃及英雄最后郁郁而终)

几场战争下来,埃及死了10多万人,损失了400多亿美元,经济开始严重下滑,中东第一强国位置不保,人心开始厌战思和。

纳赛尔总统郁郁而终后,继任者萨达特意识到为阿拉伯世界坚持的击溃以色列人的战略至少在目前是不现实的, 因为以色列有美国的支持。如果与其继续进行长期的战争, 又是埃及国力所负担不了的。

至此,埃及开始准备和以色列讲和,但是为了和谈创造有利的政治局面,萨达特认为需要显示一下阿拉伯人的力量。

他认为”军事行动是打破中东僵局的唯一道路“,于是和叙利亚秘密筹备一下场战争。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赎罪日战争或十月战争)爆发,前两日埃叙联军进展顺利,但之后被以色列逆转。

但这就够了,因为前两日的”优异“表现,阿拉伯国家感到了安慰,即便最后什么便宜都没讨到。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军渡过苏伊士运河)

这种安慰和满足的心态支撑着埃及推进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

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在戴维营签订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虽然之后被阿拉伯联盟开除,但也得以完全摆脱苏联的势力范围,而且萨达特总统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虽然埃以政府之间名义上已经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民间却依然势如水火,政府之间也关系冷淡,矛盾不断,驱逐大使之事也时有发生。可以说,这种关系正常化是建立在无可奈何的情绪之上的,是一种迫不得以的妥协。

(▲以色列总理贝京、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在戴维营合影)

2006年调查机构曾在埃及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有92%的埃及民众认为以色列是他们的”敌国“,认为是朋友的仅为2%。而直到现在,仍有56%的人认为应该取消1979年3月签订的《埃以和平条约》。

鉴于中东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地区大国——伊朗,出于面对共同敌人的考虑,事实上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已经默认埃及的合法存在(除了伊朗),除了激进的反犹主义者,已经没有人愿意通过战争的手段来摧毁以色列,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应对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扩张政策,确保自身主权安全。

不过世事难料,埃及和以色列相处冷淡,历史的伤口始终难以愈合,伊朗常常口出狂言,要将以色列抹去,而另一个地区大国土耳其,也越来越仇视以色列,也许在某种机缘巧合下,埃及觉得有必要在他人的协助下一雪前耻也不一定。


人间戏


中东局势可以说从二战以来就没有消停过。从几次阿以中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内战,似乎这一地区的人民从来都是遭受苦难而鲜有和平的幸福。不过我们不要忘了,中东除了这些倒霉的阿拉伯国家,反倒是有一个国家越活越滋润、越打越强大,这就是以色列。

从1948年到现在69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数次战争,就是打不赢小小的以色列,甚至连赎罪日偷袭都用上了,还是一败涂地。这其中除了以色列受到美国支援外,实际跟阿拉伯国家的作战意志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几次中东战争,埃及都是主力并处于对以作战第一线。在中国看来,埃及为了一雪前耻还不会拼命吗?然而向埃及大量出售武器的苏联人,却已经看透了埃及人的“成色”。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埃及虽然先占了一些便宜,但是后来形势却急转直下,以色列反倒攻入了埃及的领土,并对首都开罗形成了威胁。而且在美国支援的F-4战机以及地面军队的攻击下,埃及的防空系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苏联作为埃及防空系统的最大提供方,专门派出了专家代表团,到埃及研究应对策略。

可是在飞机飞抵开罗的时候,却让这些苏联人大吃一惊。因为当时以色列军队占领下的埃及西奈半岛到首都开罗,总共只有60公里,以军战机几分钟就能到。然而这样的战争前线,却没有进行灯火管制。苏联人印象中的二战卫国战争,莫斯科晚上一片漆黑,街头有巡逻的士兵,空中有保护城市免受空袭的气球。可是苏联人在飞机上看到的开罗确实灯火通明,就像一个巨大的、闪闪发光的章鱼,正在舞动着数百只触手。

而当时以色列F-4战机,不但已经摧毁了埃军在西奈半岛的萨姆-2,而且充分摸清了该导弹的性能特点,往往以低于1500米的高度渗透,就可以直接抵达开罗上空。但是以色列并没有攻击没有什么价值的开罗,而是轰炸军事目标和巴勒斯坦游击队的营地。无论从军事还是综合国力,埃及跟以色列作对,没有任何好处!





珊珊欢乐姐


打了四次中东战争,没有一次胜利,不仅丢了西奈半岛,还差点让以色列人攻入开罗,这就是埃及人,纳赛尔含恨而去。没办法,萨达特终于向以色列投降了,条件是以色列交还西奈半岛,埃及承认以色列,这样在阿拉伯国家联盟中开辟了一条道路。为此萨达特在开罗阅兵饮弹身亡。埃及为了在阿拉伯国家当领袖,消灭以色列,牺牲了两个总统,而阿拉伯世界那些酋长们则毫发无损。因此继任的总统穆巴拉克学聪明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和以色列和解,搞亲美外交,走西方道路。所以他安然无恙的当了三十年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