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

银杏文学经典


要想成为传统中国的圣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立德立言立功。功德言这三者是三位一体,一体三面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功德是立言的基础,立言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功德。而这三者分别对应哲学的本体论、实践论和认识论。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又可以把这三者概括成知行两者。那么知行什么关系?知行是一不是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王阳明在哲学的本体论、实践论和认识论上,集传统文化的大成于一体实在是了不起!故称之为圣人不为过。如果把老子庄子孔子和佛陀看成是我们中国的远古圣人,那么王阳明则是近古圣人。


乾坤正法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别号,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学者评价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中国五千年只出现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能被公认为圣人,由此可见王阳明是有多么厉害,那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笔者就来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圣人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经有过关于三不朽的论述,他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圣人。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潮流,被称为“文圣”和“万世师表”,圣人之名实至名归。那么王阳明一生又做哪些事,被历史学者称为圣人呢?

二、王阳明的成圣之路

(一)立下成圣的志向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从小就显现出不凡之处。据说王阳明和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出生之前便天生异象,他在母亲肚子里十四个月才诞生,在他诞生之前,奶奶就梦见云中仙乐飘飘,一位天神穿着红色的玉仙衣,抱着一个孩子,从天上降落到王家。他的爷爷王天叙就给他取名叫 “云”,并给他生活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笔者心想,幸亏天神不是骑着马下来的,不然的话,岂不叫......。

历史上许多名人年少时都有宏伟的志向,在这方面王阳明也不例外。王阳明11岁时,他的父亲王华在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留京就职。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便带着他远赴北京和父亲团聚。在赴京的途中,王天叙的朋友邀请他们在当地金山寺游玩,并提议以金山寺为题作诗。王阳明特别有诗才,片刻间就写出一首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都夸赞王阳明有超人的才华,而他却对此不屑一顾,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那什么才是他心目中的大事呢,很快的,答案就出来了。到京城以后,王华给他找了一个私塾上学,他见到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何谓第一等事?”老师有些蒙,这个问题有点大呀,他认真想了想便说:“当然是读书考试做大官啊”。

而王阳明却不这样认可,他的老爹王华可是新科状元,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这样的事情对他这个官二代、富二代来说,即没吸引力,又没挑战性,他对老师说道 :“我要当圣贤”。老师听到后,心里很憋屈:“你厉害,状元的儿子惹不起。“

(二)学习成圣的本领

北宋思想家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记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成圣的方法和路径,怎么去实现它呢?需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本事,而这正是王阳明需要掌握的本领。从此以后,王阳明开始认真的学习和钻研军事知识,苦练骑术,遍览兵书,不断的组织战术模拟和军事对抗,练就了经略四方的本领。可惜的是,当时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他励精图治、体谅民情、政治清明、边境稳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年轻的王阳明经略四方的本领无用武之地。

到了王阳明19岁时,他到江西迎娶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回老家余姚途中,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这时候的王阳明觉得自己对理学的理解已经不错了,也进行了很深的研究,他就向娄谅请教做圣贤的方法,娄谅告诉他圣贤是可以后天学习养成的。王阳明又问为万事开太平不是最好的方法吗?娄谅告诉他:“拥有圣人的才德,才能施行王道。为万事开太平只是外王,还要具有内圣的才能和德行,先有内圣后成外王,你要学习朱熹格物致之的理论,通过各种实践和知识把不明白的想通之后,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深受启发,回乡后认真研读朱熹的经典理论和文章,同时还钻研各种理学大师的著作。可是没有系统科学的知识,朱熹所讲的一草一木皆有自己的道理就无从理解。王阳明从开始的迷茫,到苦恼,到最终放下。此路不通,自有能通之处,一往无前是勇气,放下另寻出路是智慧。

26岁之前,王阳明在诗词文章、道家养生、佛家思想上寻找成为内圣的方法,然后跟随许璋学习军事理论,学到了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兵法的精要,最后他又回到了学习朱熹理学的道路上。九年间,王阳明在内圣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始终找不到成为内圣的钥匙,而他却一直在追寻。

(三)龙场悟道内圣成。

公元1499年,王阳明还是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他从工部观政开始,仍然努力探索成为内圣的道路,这之后他与辞章、佛教、道教撇开了联系,彻底放弃了这些不实用的杂学,又重新回到朱熹理学的道路上来,按说王阳明迷茫了这么久,也思考学习了这么久,实现内圣的契机总该来临了,可惜答案是否定的,他实在是参不透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而更令他丧气的是,他还确定不了朱熹错在哪,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智商不够用,真是够悲催的。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直到1504年,他已经在身心之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离心学也越来越近了,他从朱熹理论里怎么也达不到万物通透、一切皆知的境界,于是就停止钻研程朱理学,在北京开设培训班讲解自己的身心学说。

按说这个时候王阳明吃了那么多的苦,心学也该诞生了。可是,这么关键的时刻,王明阳掉链子了,而且栽的还不轻。他卷入了以刘健、谢迁为首的朝廷大臣集团和以刘瑾等“八虎”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斗争之中,这趟浑水威力太大了,好多明智的大臣都选择了回避,可王阳明则不然,他还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毅然决然的冲进了这个漩涡里。当然,结局早已经注定,王阳明被罢职免官,廷仗四十,下诏狱。戚惨牢狱生涯,使王阳明认清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他觉得这辈子不会重见天日了。

没有想到只在牢里待了三年半,到公元1507年春天,他被朝廷释放了出来,贬到贵州龙场驿这个蛮荒之地当邮政所长。这是大明疆土最南端的一个驿站,太监集团的信号很清晰,王阳明你就别想回来了。果不其然,刘瑾派了锦衣卫在路上暗杀王阳明,若不是他计谋高深,以水遁欺诈之法逃脱,估计世上就少了一位圣人。到了龙场驿,卸任所长对他千叮万嘱,这个地方蛮民凶残,粮食短缺,空气有毒,动物凶猛,你可千万要小心,然后就乐呵呵的走了。

龙场驿恶劣的环境让王阳明在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折磨,他的内心比以前坚强了百倍,他在心中不断的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然后思考圣贤之人会如何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突然在公元1508年某一天,这个问题的答案从龙场驿呈现了出来,王阳明顿悟了,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简单来说圣人之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自己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的心学宗旨是人人皆有良知,是“知行合一”,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就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的境界。这就是王阳明所理解的格物致知,这是王阳明所创建的心学。

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三、知行合一王阳明

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在朋友之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也得到了贵州官场和军事长官的认可。他重新诠释了朱熹和陆九渊在理学和心学中关于知行的解释,两人都认为是先知后行,先寻天理,然后实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两者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的顺序,因为每个人心中早就存在天理,就不用再花时间去寻找,而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心中的天理正确与否。

(一)心学官场初显威。

从公元1509年到1510年,他在贵阳学院宣讲自己的“知行合一”学说,后来三年贬谪期限结束,又在当地官员的极力推荐下,当了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这时候上天已经给王阳明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施展心学的平台,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应用在了处理政务上,用在处理各种关系上,他的务实、他的变通,让他在庐陵县如鱼得水,在树立德行、减少赋税、改良诉讼、科学规划等多面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其实在王阳明心中,他始终不曾忘记自己11岁时立下的宏愿,他不停的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目的不是为了招收弟子,多挣钱,而是想通过“知行合一”,让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就是圣人。

(二)知行合一定江西

正德六年(1510年),大太监刘瑾死了,王阳明回来了。从他到京城开始,到1516年之前,王阳明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南京鸿胪卿,他的官越做越高,阳明心学名气也越来越大。他常常北京和南京之间穿梭,在秀丽山水之间讲学,当官只是他的生存手段,宣扬自己的学说才是毕生追求的事业,而他的事业现在做的是蒸蒸日上。

人的际遇就是这样,在你最想要的时候机会总是不来,在你不那么在意时,机会就悄然无息的来到了你的身边。公元1516年8月,王阳明老成持重的气度和不动明王的威严深深的折服了兵部尚书王琼,在他的推荐下,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州,而在这里,在等了足足三十年以后,他少年时“经略四方”的才能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江西的匪患十分的猖獗,谢志山、蓝天凤、池仲容、陈曰能、高快马、龚福全、詹师富占山掠府,杀官害民,匪兵十数万,气焰十分的嚣张。朝廷大军往往是按起葫芦浮起瓢,剿匪效果甚是轻微。王阳明初到江西剿匪时,就被大土匪詹师富狠狠的上了一课,差点被活捉。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他的特长在运筹帷幄之中,而不在拼杀疆场之上。

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极致,利用自己“经略四方”的才能,把攻心放在第一位,把军事打击放在第二位。他高度重视情报工作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军事力量,增加官兵的训练强度和军事能力提升,科学利用装备的先进性提高战斗力,使用最合理的计谋兵法谋取战略上的制高点,在他的一系列的科学部署下,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就横扫了詹师富、陈曰能、谢志山、池仲容等这些大土匪,彻底的解决了江西的匪患,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不重形式重实质,广泛发动心里战,他用兵如神,被称为天人。在剿匪过程中,他不断的用实战来检验自己的心学,还经常和弟子们探讨,并写下了心学的入门书《大学问》。

《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三)雷霆万钧平宁王。

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了。宁王造反的根其实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就已经埋下了,朱棣当年骗了宁王朱权,把他和他的七万精兵绑到了自己的战车之上,靖难成功以后,朱棣并没有兑现自己与宁王共分天下的承诺,还把宁王封到了江西南昌。

朱宸濠继承了他祖宗宁王朱权的遗志,勾结朝中阉党和大臣,四处招揽谋士,结交山贼草寇,建造武器工厂,训练革命卫队,一直在为造反做准备。王阳明前期和兵部尚书王琼通信时,直觉已经告诉他宁王要反,但是他知道宁王还没有做好准备,现在造反就是脑子进水了。谁知宁王错估了皇帝朱厚照的意图,提前起兵造反了,集结部队七万人,对外号称十八万。凭自己的良知,王阳明一定要阻止宁王,可是随他剿匪的官兵都已经解散,他现在是光杆司令一个。他假装传檄各地到江西勤王,临时集结官兵,使用计谋对外号称10万,又用造假的手段,离间宁王和他的谋士李士实、刘养正。

后来在宁王玩命攻击安庆城的时候,王阳明果断分析现在的战况,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迷惑南昌守军,率领三万杂牌部队去围攻南昌城,并一战而下。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宁王朱宸濠回师救援的数万大军,王阳明把他知行合一的能力发挥到极至,布置了各种应战措施,并实施一个匪夷所思的攻心计,制造了数万块免死木牌。王阳明以正战击败了宁王的先头部队,又以奇取得大胜,免死木牌击垮了造反士兵的信心,用火攻破了宁王的连舟法,用奇兵收复了南康、九江,就这样,只用了四十三天的时间,宁王叛乱就被王阳明平定了。

而这时,“威武大将军朱寿”,也就皇帝朱厚照率领的平叛大军才刚出北京城,为了避免亲征大军对沿线造成恶劣影响,王阳明体恤百姓的疾苦,重新修改了报捷书,将皇上和他身边的谗臣作为功勋,自己屈居人后,可王阳明并不后悔。他把功名利禄视作浮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就是致良知,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最终目标。

王阳明: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四)一生光明终成圣。

在这之后,朱厚照意外落水身死,嘉靖皇帝登基,“大礼议”事件结束以后,王阳明重新出山到广西剿匪,这时已经是1527年,王阳明也已经55岁了,身体已大不如前,在去江西的路上,王阳明在致良知的基础上又进一次升华,提出了四句教。此去广西,离他上次剿匪已经11年,离他平定宁王之乱也有8年,这时离他龙场证道、宣扬心学已经近20年。这次王阳明走在了成圣的路上,他的弟子已经遍及了大明的各个角落,南浦、南昌的百姓对他顶礼膜拜,即使孔圣人到此也就这样了。之后王守仁总督两广,平定卢苏、王受造反,剿灭断藤峡叛军。平乱之后,王阳明病情加重,于公元1529年1月9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明一代,“一帝一相一圣”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一帝”是朱元璋,“一相”是张居正,“一圣”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去世后,他的精神受到了人们史无前例的缅怀,阳明心学从此名扬天下,盛名远播,对日本和东亚都有较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王阳明的思想仍然激励和影响着无数的人。综上,笔者认为,王阳明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称为圣人,一点也不为过。


清悠初见


普遍认为中国古往今来只有两个半圣人一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比曾国藩还早的王阳明。近代有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官、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半个圣人的评价就这么高,那么一个圣人的王阳明又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的心学大师。他从出生就异于常人,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还因为祖母夜梦仙人,乘云而来,给他取名叫王云。

但是这孩子从生下来就不会说话,为此,家里人很难过,结果他5岁那一年,家里来了一个和尚,见到这孩子说,这孩子好啊,只是说破了。这句话令他的爷爷顿悟了。

“云”字不就有说的意思吗?不就是道破天机——仙人乘云而来了吗?于是立即按照《论语》给王阳明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会说话了,当然不是当时就说话儿,是逐渐学会说话了。这的确神异的不得了!

从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状元公,祖父的学识也很渊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条件很好。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么?”大家都答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没有让老师满意,而王阳明回答这个问题是冲口而出,作圣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这个境界令老师和后世的人们都惊掉下巴,但是这就是少年壮志呀!谁敢说人家做不到?这就是志向异于常人。

王阳明不但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的真干,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里格竹子,结果太用功生病了,这也促使他反思朱熹的思想,后来他又出游边塞,准备收复失地。除了读书学习,他还主要学习兵法和武艺,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场,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错。这是行为异于常人。

参加科举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试才中举,到工部观政,后来,得罪大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廷杖,贬为龙场驿丞,就这样,刘瑾还派人追杀他,他制造了一个投水自杀的假象才得以逃脱。这是智识异于常人。

此时他父亲也被刘瑾赶出北京调往南京任职,王阳明回家见了一次父亲,他父亲说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于是王阳明到了当时的贵州龙场,明朝的时候那里还是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阳明在这里经历了极端艰苦的生活,他亲眼见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带人把死者掩埋了。

当时没有房子住,他住在一个石洞里,睡在一口石头棺材里。但是当地的群众并不歧视他,帮助他们盖房子,建宿舍,这令王阳明很感动,他把这称为“良知”,王阳明新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少数民族内心和我们一样都有良知,这种良知发挥出来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于是他继续反思自己为学为官为人的整个历程,终于有一天,他在石棺里思索,夜色浓重,四野寂静,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但是王阳明的内心世界正经历一场电闪雷鸣、岳撼山崩的激烈斗争。

突然之间王阳明大喝一声,刹那间,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浓重的夜幕,照彻山河万朵,王阳明终于悟到了心学的真谛,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异于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阳明心学。王阳明掌握了这样一种强大思想武器,于是在为人处世中无往而不胜。先是在贵州龙场讲学,影响很大。贬谪期满出任庐陵知县,刘瑾倒台之后被召入京,兵部尚书王琼对王阳明非常钦佩,推荐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着又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四十三天平定酝酿十几年的叛乱,而王阳明手下都是七拼八凑的军队。这是处理危机异于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乱的过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还是用心理战,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手的心理动向,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打击对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决战时立起一面白旗“宁王已擒,我军不得纵杀”,这造成叛军混乱而致大败。第二天王阳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后王阳明病逝于回家的路上,离家只有最后一段水路了,他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临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遗言。

他的心学影响巨大,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蒋一生崇拜王阳明,败逃台湾后将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有一块腰牌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过于落难后刻苦自强,实现龙场悟道的伟大飞跃,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坚强要坚持。


小小嬴政


王阳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如果说他是圣人,这明显是过了。普通人知道王阳明,很多事通过当年明月的通俗说史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该作品将王阳明说成是影响明朝命运的人物,是继孔孟朱之后的一个大圣人。但当年明月的描述过于夸张和主观,且他本人并不了解王阳明。当年明月将王阳明和朱熹的观点相对立,但从《传习录》来看,王阳明对朱熹非常推崇,对于朱熹的观点,王阳明没有不赞成的。再者,王阳明的心学,仅仅是他学术上的一种成就,而非军事指导思想;当年明月却硬是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和心学联系在一起,曲解了心学的本意,使之在读者眼中成为“厚黑学”。

王阳明的心学,若要细说,可以出一套系列丛书,但如果简单来讲,从两个方面便能够概括:世界观上的心外无物,和方法论上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心外无物,指的是内心与所谓的天理是相通的,一切的美德,良知,均在心中,因此终极的真理,关于宇宙万物的规律和社会人生的原则,均可在心中探寻得到。因此,人需要不断地探寻自己的内心以“致良知”,并且将自己自省的结果践行到实际中。当然,当时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萌芽,因此内心中的“世界”不过是纲常构成的抽象非实体。

王阳明的思想,并不是他凭空创造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从宋代继承下来的。宋代的陆九渊陆九韶兄弟便已经提出了心学的基本观念,并且在鹅湖与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进行过辩论。王阳明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且将朱熹思想中的某些因素与之融合,借鉴了佛家的某些观念,最终揉合成了所谓的“阳明心学”。原汁原味的王阳明学说,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而他的弟子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距离王阳明的思想已经偏离得较远),的确在观念和行为上冲击了当时社会的“正统”,颇有开新风气的意思。

至于说日本的阳明学派,尤其是东乡平八郎的那句“一生俯首拜阳明”,几乎已经和王阳明本人的思想完全脱离,不过是披着“阳明心学”外衣的纯粹日本本土思想,日本的阳明,与《孔子改制考》中的孔子,是相同的。

最后,王阳明的思想时特定时期的产物,如果一成不变地运用于当今的社会,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此,批判继承很重要。


庭州行者


都别抢,我来答。

所谓中国两个半圣人不知道是哪位神仙捏造出来的言论,这样的观点肯定是无法成立的。

圣人是什么?

有的人会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这句来描述: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圣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但《左传》中可从来没有说这是拿来衡量圣人的标准,人家在这里谈这三个标准,是拿来讨论什么是不朽,按照《左传》里的说法,所谓的不朽就是从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来体现的,即所谓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关于圣人,《黄帝内经》中是这样描述的: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简单来说,圣人就是超脱了世俗的存在,摆脱了低级欲望,没有贪嗔之心,既不刻意疏远世俗,但也不刻意追求世俗,活的很洒脱,不会纠缠于事务,思想上也没有烦恼,活得就是一个逍遥自在。

按照这个概念好像很简单,但真的要实现起来,那是非常难得,基本上就像佛家说的无欲无求了,光这一点恐怕99%的人都做不到。

但是按照世俗的标准来看,能够成为圣人,基本上都是名声和成就很高的人,像孔子、孟子、老子这些思想大咖,开宗立派的人。

说中国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

前两个我认了,曾国藩就达不到了,半个也不行,曾国藩最大的成就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基本没有贡献什么成就,说他立德,实际上不过是独善其身总结出了一些个人经验和想法,远远谈不上圣人。

对于王阳明,像曾国藩自己都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所以也不知道是哪个神经病列的,硬生生把曾国藩也给塞了进去。

王阳明还是可以当一当圣人的,且不说他文武双全了,就说他的那个心学就足以让他和孔圣人肩并肩了。但心学追根溯源也不是王阳明开创的,从孟子到两宋,很多哲学家都研究过。

只不过到了王明阳这里,成了集大成者。

对于他的心学笔者没有研究,所以也不敢妄谈,简单来概括他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成就最高的人,他和朱熹那一派不同的是。

王阳明这一派被称为主观唯心主义,朱熹他们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

什么叫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有一句名言: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传习录》

意思就是很多东西你没看见,就相当它不存在,就像你不去看一朵花时,你不知道它什么状态,但你去看时,你就会看到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态,这些都是取决你的心。

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怎么看,这就是心的主观性了。

以前朱熹那一派用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意思是通过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来寻求知识或者智慧,但王阳明觉得太麻烦了,而且他看不起朱熹的思想。

就倡导直接修良知,他有句名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一个人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产生善恶是因为人的意识,知道一件事好不好是我们的良知在起作用,这个良知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公理,正义,大道,反正是正面的东西。

那修心就是保存好的,去掉恶的,这就是王阳明提倡的格物了,一个人始终保持理智,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万物,这就算成功了。

所以你看现在有很多看待事物总是容易出现偏激的看法,这就是走歪了,失去了自己的心。

这就是大体王阳明心学的阐述内容,但真要阐述起来肯定不是那么简单,这里只是大体概括一下,总之王阳明凭借他的这个思想成就 。

我觉得他肯定是可以当圣人的,至于曾国藩则远远达不到标准。

另外王明阳打仗也是很厉害的,皇帝还没来,就把叛乱给平定了,结果惹得皇帝还不高兴。


围炉谈史


首先我们评价王阳明不应该用“厉害”这个词。

王阳明不是厉害,他是伟大,是深厚,是高山仰止,是高深莫测。

他是一个哲学家。

王阳明一辈子研究的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请注意,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而是“我们”。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西方哲学家研究的。

“我”和“我们”的差别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这个话题更大,在本问答略过不提。

说回王阳明,据说有一天,王阳明在杭州虎跑寺看见一位得道高僧正在打坐,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后突然问道:“和尚是否挂念家中老母?

“出家人不打诳语”,和尚羞愧的说“嗯”!

和尚说完,泪流满面,站了起来,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感谢施主,和尚去也”

然后和尚衣服也没换披着袈裟大踏步就回家了!和尚还俗去了!

和尚的行为语言一下子点开了王阳明,原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是做不到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妻无子无钱无财之得道高僧也还做不到“灭人欲”呢!

普通人更不可能做到的了。

王阳明推翻了理学家朱熹的格物方法“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很厉害!

因为自孔子开始,儒学大家多矣,孔子逝世,一分为八,曰子张之儒,曰子思之儒,曰颜氏之儒,曰孟氏之儒,曰漆雕氏之儒,曰仲量氏之儒,曰乐正氏之儒,另外还有一个小派别子夏之儒。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

然后是董仲舒横空出世,借着汉朝的行政力量,“独尊儒术”,其实是“独尊董式儒术”而已。

我们都知道,董仲舒搞的其实是“外儒内法”的王霸之道,和孔子念兹在兹的“复周礼”,孟子的“仁者无敌”差的真不算近了。

有点远。

然后就是“理学”诞生了,两宋之际,程朱理学为尊。

说真的,理学提倡的“灭人欲,存天理”有点过分了,离孔子之儒差了十万八干里,“人欲”也要全面灭掉,大家难道不做人了吗?

然而没办法,事物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整个两宋时期都软弱不堪呐!

怎样修习理学?

怎么“灭人欲”?

二程和朱熹也给出了答案——格物致知。

格物,格物,一下子就格到了大明朝,出来了一个王阳明也开始格物了。

王阳明是一个认真的人,他曾经认真的格了七天七夜竹子,最后格出了一身的病,啥也没格出来。

病痛思痛!王阳明问道:“什么是理学之理?"

众人面面相觑,“理”自然不应该简单是道理之理,但究竟是什么?却也说他不出。

王阳明又问:“为什么要格物?”

“求理呀”!有人快速回复说。

“什么是‘理’?”

“......”众人无语,又回去了!

“心即理”!王阳明说道:“灭人欲错了,不应该向外格物,我们的内心良知要遵循!‘人欲’也有美好的,是不是?比如出家人也忍不住想自己母亲呀!难道我们不允许和尚想娘而还俗吗?”

有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然后追随了王阳明先生。

至此,“心学”诞生!

“心学”的诞生虽然也没有完全止住儒学继续往下坡发展。

但!总算是止住了儒文化在“灭人欲”的道路上继续狂奔。

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王阳明横空而出,中华文明再“灭人欲”五百年,经过文明程度更底的满清之后,会是什么局面?

中华大地还有“人”吗?

文明就灭亡了也说不定!

题主题目“两个半圣人”很贴切。

第一个是孔子。

第二个就是王阳明,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止住了中华儒教在“灭人欲”的道路狂奔。

还有半个圣。是曾国藩,因为他挡住了“拜上帝教”,

也很重要。

可是,曾国藩没能建立起哲学体系,他的言论都是些“有感而发”的议论而已!

所以他只是半个圣人。


葭明通半瓶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估计小伙伴们能够进来压根就不是冲着厉害不厉害进来的,就是想瞅瞅,上下五千年公认的两个半圣人是谁?

那行,咱先把题主的问题搁一边,先把这个问题回答了,也就几句话的事。

首先咱理解一下什么是圣人。在咱一般人的眼里,圣人其实就是德高望重,有大智慧,这思想境界堪称完美的人。

或者按照人家官方的话讲,这得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您这都有建树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圣人。

那么这两个半的圣人是谁呢?头一个,大家伙猜也能猜出来——孔子。至于为嘛呢?这就算俺不介绍,您自己个也能悟出来。

接着第二位就是咱题主说的王明阳,待会咱详细的说他。

再有半拉是谁呢?你绝对想不到曾国藩。不仅是您想不到,俺第一次知道的时候,也惊了半天。

毕竟曾剃头的绰号,这不是胡乱盖的,当年攻破天京,屠杀无辜老百姓多少?他也能占半个。哎,这事聊起来话长,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解决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聊。

咱今天就是冲着王明阳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听俺聊这档子事。

王明阳

王明阳是大明王朝的人,据史书说,他们家世在浙江余姚这地那是相当显赫的,这显赫也就算了,而他的出生那也是相当的不凡。

他母亲怀他的时候,这一怀可就是十四个月,这别人都十个月,有那着急的不足月就出来了,人家还比一般人多四个月。这都没地说理去。

而在他出生之前,他奶奶做了个梦,就梦见一朵祥云忽忽悠悠就飘到他们家上头,就听着那云里边吹吹打打的,不一会一个天神就从云里走了下来,怀里还抱着一娃。

因为这个梦他爷爷就给他起了名叫“云”,所以王明阳开始的时候是叫王云。

不过接下来可就让人奇怪了,王明阳这都到了五岁了,连话都不会说,却把他爷爷读过的书不仅读了遍,还默记了下来。

家里为这事也挺烦恼的,这不五岁之后有一得到的高僧路过他们家门口,就看见了王明阳,摸着他的头就说了:“孩子是个好孩子,可惜别道破了!”

他爷爷大小也是个读书人,一听就明白了,立马给王明阳改了名,叫王守仁。这一改名,王明阳立马就开口说话了,你就说神奇不神奇。

估计小伙伴们都有点诧异,为嘛不是王明阳,而是王守仁呢?王明阳是别号,王守仁是人家真真的名字,都是人家的名,大家不要怀疑。

过去古人起名那都有讲究,什么名啦,字啦,号啦的,这都有。

这是人家出生的时候。

人家小时候也不凡,当年王阳明十一岁的时候,他老爹就通过科举这条路做了状元郎,这就留到了京师里边做了官。

王阳明这就赶到了京师和父亲汇合,开始了他北京人的生活。

王阳明的才华自不比说,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在人家那读书人的诗词圈子里,也有了一定的名望。

这转眼就十二岁了,在这几个月里,王阳明就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人这一辈子啥是第一等大事?”

最终他把这个问题,带给了他塾师的先生。

为此两人还有了争论,先生认为是科举,王阳明认为科举不是,做一等大事应该是成为圣贤之人。

这事算是在王阳明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就等着时机成熟了发芽壮大。也为他日后成为圣人,做了个基础。

接下来的事

后来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抓到了做了俘虏。

小小的王明阳,就萌发了学兵法,报效国家的想法,十五岁的时候,就给当时的皇帝多次上书,献计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只是这事并为引起皇帝的关注。

也就是在这一年,王阳明出居庸关,山海关就有了经略四方的想法。

瞅着年纪,咱十五岁还调皮捣蛋,老师指着东,咱还奔着西撒丫子跑的年纪,人家都开始有了经略四方的想法。

人比人气死人吗?这就是,要不人家就能成为圣人呢?

十七岁的时候,人家就结婚了,你都不知道,就在结婚的当天,说死了都找不到他这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以为,王明阳是不是没有看上人家姑娘逃婚了?

那倒不是,人家在闲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道士搁那打坐,他瞅见了,上前和人家讨教,道士告诉他,人家在修炼长生之术。

这好,王明阳就开始和道士相对静坐了,这一坐就到了第二天,愣是被岳父大人找到了,才结束了这场静坐。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来,王明阳要么不做,要么就得做到极致。

后来王明阳在十八岁的时候,接触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

实践出真知吗?所以王明阳就打算用朱熹的格物致知来实践,他对着家里边的竹子,一格就是三天三夜,结果是啥也没有格出来。

打这里开始,王明阳就开始对格物这事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那么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理学,相对于理学,王明阳就站到了孟子的心学这一派。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嘛是心学?嘛是理学?”

咋说呢?这俩东西解释起来有点费劲,绕的厉害,估计您也不感兴趣,俺就简单的说一下。

不管是心学,还是理学,这其实都能归结到哲学的范畴,哲学吗?虚虚而为的东西,不管怎么说他都有理,这东西离老百姓远那么一点,是读书人研究的最高境界。

而这俩学派虽然都能是哲学范畴里边的东西,但却是相互对立的。

大家理解到这一层就行了,再深入一层,俺都觉得绕,指不定就把自己个绕进去了,大家伙见谅。

那么对于心学的理解和深入的解释,其实就是王明阳能够成为圣人的关键。

当然您别以为王明阳是那种拿着一本书,给人讲经的圣人,这位可是另一只手拿剑的圣人。

前边咱不就说了吗?他是读过兵法的,而且他这兵法还应用到了实践之中。

人家可有着狡诈专兵的字号。

当年江西这块盗贼四起,前任巡抚这都装病去职了,很多县的主簿都战死了,原因就是这官府都让盗贼给钻成了筛子,到处是眼线。

王明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当于一个光杆司令去就任了,他把这帮子盗贼的眼线,转手之间就变成了自己的眼线。

联合其他省份的士兵,首先讨伐的就是当地最大一股子盗贼。

就这么数十年的泛滥的盗贼就没了,这就是他带着一帮子书生和偏将干的事。

在他五十四岁的时候,从官场当中退了出来,开创书院,宣讲他心学,当时他这研究独成一家为“王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算是他的核心理念。

后来王明阳还是被启用总督两广,平定叛乱。

再后来肺病加重,告老还乡,病逝在了江西大余县,当他尸体过境江西的时候,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王明阳。

后来王明阳从祀于孔庙。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王阳明不厉害,一生忙碌地位还不如一个备胎,他的学生曾国藩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中获得的成就都比他厉害得多。

现下的人吹嘘王阳明厉害纯粹是因为推销曾国藩的成功学而推销的,实际上曾国藩在成功之前当年学习的东西多了去了,远不止一个王阳明。

吹嘘王阳明厉害都是为了卖书,以昏使昏,误人子弟。


高高智商玩家


“圣”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有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等人,甚至在武侠小说里面还有剑圣独孤求败,可以说能够当得起一个“圣”字,必然在其所攻之处有了极高的造诣,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是有人说中国上下下五千年,儒家仅有两个半真正的圣人,其中圣人孔子是不必说了,这第二个圣人就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圣人是曾国藩。可以说在一些人的认识中,王阳明在儒家的地位甚至比亚圣孟子还要高。王阳明究竟是何许人也?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

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是明朝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本名叫做王守仁,字博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其父亲王华,是成化17年的状元郎。可以说王守仁一出生就比别人有了先天的优势,但是王守仁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其家人开始还认为这孩子会不会是个哑巴,只有其祖父坚持认为这孩子是个不可估量的大才之人,后来其父亲举家移居绍兴,王阳明才开口说话。

幼年时期的王阳明,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跟随父亲祖父读书写字,积累下了深厚的学识功底,到了稍大一点,王阳明便立下了鸿鹄之志,立志学好本领为国效力。

长大后的王阳明和当时诸多士子一样步入了科举的考场,和王阳明同一天步入考场的还有名冠天下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但两人却因人生目标不同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年轻的王阳明因为恃才傲物,文采斐然,从而得罪了朝中权贵,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但其丝毫不引以为耻,反以为荣。

后来在其父亲的帮助下,王阳明才得以在工部任职,在其后的宦海生涯中,有因为政绩斐然而擢升,但更多的是因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而遭贬谪。在数次的起起伏伏中,王阳明也得以悟道。

正德13年,王阳明在江西为官之时,以一介书生之力平定了江西匪患。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极大尊重。

正德14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效仿赤壁之战平定了宁王之乱,也正是因为平定了宁王之乱王阳明才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嘉靖皇帝继位之后,王阳明因功加升为南京兵部尚书,又封其为世袭新建伯。可以说在嘉靖初年,王阳明备受恩宠。

在以后的生涯中,王阳明更多的专注于学问方面研究,而选择远离政治漩涡,嘉靖四年,王阳明在绍兴创立了阳明书院,开始著书立学。

王阳明在数十年的宦海沉浮生涯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儒家学问的学习与探索,并且结合其自身经历融入了佛家道家的些许思想,更加精确的诠释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在其著书立学之后,有大批弟子追随其身后,在儒学方面自成一派,继承和发展了“心学”,成为了“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不止在中国范围内流传,更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至今日本人都非常推崇王阳明,在日本国内有多家研究王阳明的机构。

在研究王阳明的人士中不仅有文人学士,还有不少商贾将军,日本近代著名军官东乡平八郎就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厉害可见一斑。


海佑讲史


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诞生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极致的人才叫作圣人。

中国有很多圣人,如诗中圣人杜甫,酒中圣人杜康,兵圣孙武,武圣关羽,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大圣孙悟空等等。


但这些“圣”都是某一方面造诣突出,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称之为“圣”,但这些圣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

真正意义上的圣人,是思想上的圣人,是精神上的圣人,是民族的精神导师,是超脱凡人的驱壳,接近于神的圣人,这样的圣人就寥寥无几了。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来,只出来了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这个不消多说了,古今公认的,第二个是王阳明,这个是今天说的重点,剩下的半个是曾国藩,这个争议比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点。

今天重点来说一说王阳明。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他是明朝的思想家,军事家,他一手创造了“心学”,他在中国不太有名,貌似还没有道士王重阳出名,但他却在日本闻名遐迩,妇孺皆知。

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我有个朋友到了日本,发现日本公交车上,有个中年男人在翻看《传习录》,书名是用繁体汉字写的,朋友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书啊?怎么是用汉字写得呢?

朋友和日本男人聊了起来,后来才惊讶地发现,书的作者居然是明朝的王阳明。朋友根本没听说过此人,回去上网搜了搜,才发现王阳明居然是被埋没了的圣人。

有人说,没有王明阳,就没有日本的崛起,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王阳明在日本大火特火了几百年,这是真实的。

1905年,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俄国舰队,当大家追问取胜之道时,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只见上面写道:

一生俯首拜明阳。


当年的日本,对王明阳崇拜已及,如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三菱集团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等,都从王明阳的心学中获益匪浅。

王明阳的心学到底有何厉害之处呢?

打个比方,金庸武侠里面,哪个男主角武功最厉害?我认为是令狐冲,他之所以厉害,不是因为七星大法,不是因为易筋经,还是在于独孤九剑。

独孤九剑的精髓是什么?无招胜有招,随心所欲,不拘泥于一招半式,没有招式,就没有破绽。试问,一个毫无破绽的武功,谁又能击败他呢!


而心学也是如此,它讲究随心而动,从内心深处寻找真理,心产生理,“理”化而生万物。

当然,我的认识非常浅薄,连皮毛都没悟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王阳明,对你的人生一定大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