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式战机在二战前期无敌,为何到了后期反而会被狂虐?

用户5780196713


二战前期日本飞行员在中国战场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因此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的日军简直是空中霸主级别的存在,一度杀得盟军闻风丧胆,当然这也离不开他们的王牌座驾“零战”的功劳。

就连单发的日本飞机,别管它是轰炸机还是鱼雷机,就凭这“零战”响当当的名号,使得他们的太平洋对头美军只要看见零战基本上是转身就走。


没办法,打不过我跑还不过吗?可能真的还跑不过。

零战飞机不仅有高速度,远行程的优势,而且在近距离纠缠,快速爬升方面,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联军的飞机伊-15,伊-16,p-39,p-40,F-4F普遍在性能上距离零战有些差距,不论是速度还是爬升能力上都有所不足。这就使的零战成为空中死神的代名词。

区区的弹丸小国明明工业水品不及欧美,却硬是捣鼓出来了这么一架远超当时发展力的先进飞机,使得欧美国家急切想看看零战的构造,好进行针对性制造。

而制造这架飞机的创造者崛越二郎,1927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业科,毕业后又曾在德国容斯公司和美国寇帝斯实习过,其可谓是吸收了世界上众多设计思想。


零战是日本飞机的一个里程碑,它创造了多个第一,是日本工业制造的巅峰,采用了全封闭收起式起落架,电热飞行服,大口径机炮,恒速螺旋桨。在机体设计上采用了流动形外壳,帮助飞机避开大部分阻力,对它的空冷发动机而言可以最大限度的燃烧,因此飞行速度快,行程远。

此外在武器装备上,零战装备了两门九九一型20mm机炮,和两挺7.7mm机枪,这样的准备对于当时防御并不高的盟军飞机来说完全是够用的,盟军前期飞机大部分都是脆皮,20mm机炮可以轻易的撕碎他们。

可以说是日本成也零战败也零战,我在以前的文章《为什么说一架迫降荒岛的日军战斗机帮盟军赢得了二战?》中提到就是因为零战的被捕获,造成了日军零战从此跌落神坛。


可以这样说,零战飞机的“失窃”比日本失去中途岛战役更加严重。 自从零战飞机被美国获取后,美国对它开启了解剖刀状态般的解析。在无数次试飞中,终于找到了零战的弱点。

第一就是强度不高,在高速状态下太久极易散架。第二在中近距离的的航速下没有盟军的飞机快。第三就是零战为求高速自动舍弃了防护,油箱那块缺乏保护导致极易被击落。

随着飞机的破译,很快,针对战术“萨奇剪刀”就问世了。再接着美军特意为日本量身定做的“泼妇”战斗机,在F6F战斗机加入战场的情况下,形式开始急剧劣转,本来还能坚守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战机,开始急剧收缩领空权。

再到二战后期随着像P-51野马、F4U海盗、F6F地狱猫等高性能战斗机的大批量投入战场,零式战斗机的性能显得越发苍白无力。 虽然日本也很想要进行改装,企图夺回属于零战的辉煌。但是奈何零战机体太薄弱,如果换用功率更高更大重量的发动机就会导致驾驶舱装甲和自封油箱相应的增加重量。最终导致飞机飞行品质下降,这对于要求颇高的日本人来讲肯定不行啊,所以改装只好不了了之。

最后,零战彻底沦为神风特攻队的专属自杀飞机。 战争永远都在变化,之所以零战一开始取得压倒性的攻势,是因为西方国家过于轻视,在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后,形势终于发生了反转。但是日本并没意识到此问题,还在为他的零战取得的战绩而沾沾自喜,再到后来盟军新型飞机的问世,零战基本可以成为过去式时,到日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已晚。

这个时候的零战就如同天空中的飞鸟一样,成了被虐杀的对象,果然出来混的终究还是要还的。

零战的飞机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留下了短暂绚烂的光斑后便匆匆消失于世界历史长河之中……


历来现实


日军零式战斗机,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的第一年,的确创造了很多神话。

零式战斗机在“珍珠港偷袭”、“攻陷菲律宾”等战斗中,把美军和英军的战斗机(F4F野猫、F2A水牛、P-40战鹰、霍克75A.....等)打得落花流水。日军零式与美军战机的战绩,一度是1:6。在中国战区,零式甚至打出了2:99的战绩。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战斗机甚至一度不敢与零式战斗机,进行近距离格斗。因为零式战机太灵活了,美军战机很难咬住零式,而零式咬住美军战机则几乎跑不掉。

美军吃亏吃多了,也就琢磨出日军零式战机的一些道道。零式战机其实技术上没啥先进东西,就跟后来的日本车一样“皮薄个小”。

【零式为啥要“皮薄个小”?】

【零式战机设计思路很讨巧、很邪门】日军零式战机,在1937年-1939年期间研制,1940年7月服役。它在设计之前,就对比了亚洲太平洋美军、英军战斗机的特点。所以,零式设计之初,就一个要求:在空战格斗中压制美军和英军。

就是拼命减轻重量。为了减轻重量,个头设计的很小,几乎没有升级空间,甚至放不了很多弹药。为了减轻重量,零式牺牲了飞行员的保护装甲,牺牲了自动灭火装置。

零式战机最大特色就是“轻巧灵活”。因为重量很轻,即使发动机功率一般,零式获得了以下优势:爬升性能优异,转弯半径很小,格斗动作相当灵活,低速近距离格斗几乎无敌。而且因为重量轻,航程和机动性也很优秀。

【无疑,零式战斗机的缺陷比优点多】

飞机皮薄就会强度不足,俯冲速度不能太快,高速俯冲直接就会散架。发动机功率有限,高速飞行是很难做出战术动作,高速俯冲甚至会造成发动机熄火。零式战机皮薄个小,没有自动灭火装置,只要中弹就可能成为一团火球。另外,零式装备的九九式20毫米机炮,射程短弹药少;7.7毫米机枪则杀伤力偏弱。

日军零式战机,在太平洋战场上初期优势,其实是“有备打无备”。谁能想到零式战机,为了减轻重量无所不用其极,设计思路那么不要脸,盟军就是吃了不了解的亏。美军缓过神来之后,得出结论:不需要换装备,换一下战术就可以对付零式。

【美军对付零式战机的新战术】

针对零式的发动机功率、射程和弹药量缺陷,尽量远程、高速对战零式。针对零式转向灵活,美军“剪刀战术”,双机交叉掩护己方尾部。针对零式高速俯冲缺陷,美军尽可能俯冲攻击零式,然后俯冲脱离零式追击(打了就跑)。零式逍遥不到一年,美军一系列新战术出来,零式的优势逐渐失去。

零式战机偷工减料做得好,一旦掉下来,基本都成了残骸,要俘获完整的一架零式太不容易。直到到两年后(1942年6月),美军才获得一架完整的。美军意外发现,零式铝合金蒙皮特别容易着火。美军就配备了穿甲燃烧弹,这种弹一旦咬到零式,就会点着整架飞机。从此,零式战机就成了零式“火鸡”。

到1943年,美军的地狱猫(F6F)和雷电(P47)出现在太平洋。地狱猫(F6F)专业低空格斗,专门为零式战机量身定做;雷电(P47)是二战中最快的螺旋桨战斗机之一。在美军新战术、新战机出现后,地狱猫(F6F)反过来对零式战机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零式战机最终沦为神风敢死队的一次性玩具。


尔朱少帅


零式飞机是日本设计师“负负得正”的一款走捷径的飞机,从1940年9月在中国战场上拿到一血之后直到中途岛战役后这段时间内它在低空都是可以称王。但是1942年9月F-4U海盗式和1943年9月F-6f地狱猫的服役就终结了零式战机的神话。

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损失的四艘大型舰队航母,基本上是缺失了进攻的矛进而转攻为守。而接下来的三次所罗门海战中日本海航的精英的血全部撒在这片海空之中,而由于没有后备飞行员的补充,最后零式只能充当神风战机。所以与其说是日本零式跌落神探,倒不如说是日本没有好的飞行员去抵抗,到后期的飞行员训练当中,只飞了几个小时就要去上战场。



1943年初至1944年初,三菱公司相继推出了零式战机的52型、52甲、52乙型,主要提升了俯冲速度,加强防护设备以及增强火力等。所以改进型的零式比21型、22型、32型好了很多,但是没有优秀的飞行员再好的飞机也是白搭。所以后面日本发现与其让这些菜鸟飞行员和对方飞机狗斗去送人头,还不如让这些菜鸟直接进行自杀式攻击。这就是后来日本出现神风敢死队的根本原因。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放一段萨沙的文章吧。


零式战斗机的诞生

96式舰载战斗机的优秀性能,让堀越二郎名声大噪。所以在1937年10月,海军提出新一代舰载机的招标时,堀越二郎很自然的作为三菱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参加了招标会。

堀越二郎当时年仅34岁,却也相当自信,毕竟它是历史上最成功的96式舰载战斗机的设计者。

只是他并没有高兴多久!

当他得知海军方面的要求时,堀越二郎当场就被惊呆了。

当时另一个参加招标的中岛公司代表,几乎当场就拂袖而去,他们认军方的要求简直是胡扯!

实际上,海军的要求在当时看来,真的形同发疯。

最大空速:高度在4000米时,311 公里/小时。

爬升率:爬升到3000米高度,花费9分30秒。

滞空时间:正常出力下可以维持1.5到2小时,经济巡航速率下携带副油箱为6至8小时。

武装:两门20毫米机炮,两挺7.7毫米机枪,并且能够携带两枚60公斤(123磅)炸弹。

航电设备:各种无线电设备,包括定向设备。

起飞距离:在17节顶头风下必须少于70米。

机动性能必须和96式舰载战斗机同级。

大家看到,这个要求比96式舰载战斗机有很大提高,而设计时间仅仅比96式舰载战斗机迟2年而已。

堀越二郎看到这个要求后,一度想直接撂摊子不干了。

他对三菱公司高层说:军方简直是疯了,那些将军们能不能现实一点,去看看当今世界航空技术的现状。以日本的技术,根本就不可能造出这种东西。以我的个人能力来说,96式舰载战斗机就已经是极限了。如果海军方面坚持这个要求,我就无法接受这个任务。我还敢说,整个日本也没有一个设计师敢接受这个任务。

三菱公司高层无奈,只好向海军方面转达了这个意思。其实中岛公司和爱知公司也有类似的抱怨。

1938年1月,横须贺海军基地,海军一派的30多个军官同三菱,中岛公司,爱知公司的代表举行会议,商讨修改新的标准。

爱知公司当时技术力量最为薄弱,听到这个惊人的要求以后,干脆直接放弃竞争,连会议都不来参加了。

本来,这个会议的目的是降低标准,没想到因为因为由刚从中日战场一线回来的军官参加,这个会议反而变成追加性能的吵架会。

这几个刚从一线回来的军官,在会上激愤的表示,新式飞机的各项指标不但不能降低,而且在机动性上还要增加。

他们一致认为:新式战斗机的机动性不能仅仅保持和96式舰载战斗机一致,还要远远超过它。

几个人长篇大论介绍所谓的中国战场实战经验,期间一再痛骂国内设计师的短视和无能,导致一线日军飞机有较大的损失,连较弱的中国空军都干不掉,简直属于犯罪!

期间,混蛋和白痴之内侮辱性预言充斥会场,一些军官甚至直接对着设计师们摇晃拳头!

听到这里,台下忍无可忍的堀越二郎站起来说道:诸位的要求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提出的每一项性能要求,都是世界第一流水平。如果所有的性能都能够实现,这架飞机绝对是世界超一流水平。并不是我们三菱公司没有志气,但这确实是办不到的,也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办到。比如军方要求的如加速度,机动性,续航能力等等,实际从技术上说,本来是互相对立的。这就如同一艘军舰,既有战列舰的装甲和火炮,又有驱逐舰的高速度,要有鱼雷艇的机动性,还要有航空母舰的舰载能力,这怎么可能呢?自然如果真能存在这种军舰,肯定是无敌的,但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这只能是梦想!所以,我希望军方,能够联系现实,制定一些相对宽松的性能指标,至少也希望海军方面能够给我们一个性能的优先顺序,告诉我们哪些性能可以放在后面,让我们设计上也有一定的依据!

此时,海军在陆地机场服役的一个著名军官,源田少佐立即站起来,表明机动性的重要性。他认为战斗机第一重要的是机动性,续航能力和速度可以放在后面。因为战斗机的第一目的,是在空战中获胜。源田唾沫横飞的介绍中国空军的霍克三和波音战斗机的优秀机动性:霍克三本来是落后的双翼战斗机,就是因为机动性极佳,我们使用最先进的单翼96式舰载战斗机也很难对付他,将它击落是很不容易的。

话音未落,航空母舰上服役的柴田少佐立即跳出来反驳(这两人是著名的一对死敌),他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速度和航程,至于机动性是其次的。

柴田少佐毫不客气的反驳说:海军作战一般集中在大洋和沿海,务必长驱深入敌人后方作战,如果续航能力不足,根本就不能完成任务,那么机动性再好又有什么作用。我们在淞沪会战初期,由于没有地面飞机场,仅靠航母上的战斗机,最多只能从上海飞到南京,再远的话就不能胜任了。因为战斗机航程短,所以我军轰炸机虽然可以飞到敌人后方很远的地方,却也被迫降低轰炸的航程,以避免被敌人战斗机拦截击落!这实在让我们海军战斗机飞行员很羞愧!

最后,柴田少佐斩钉截铁的说:至于机动性的不足,可以由飞行员的训练和战术弥补。但无论怎么提高训练水平和战术,战斗机的航程和速度是无法靠飞行员来提高的!

源田少佐立即站起来表示不同意,两人就当着几十个人的面大吵起来。吵到最后,两人又牵出了之前的旧怨,最后也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一度几乎要动其手来。

堀越二郎在一旁听的七窍生烟,却又实在插不进去嘴,最终会议不欢而散。

由于军方自己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终的结论是,还是按照之前的要求来做。

堀越二郎感觉简直就不可思议,无法理解,难道日本军方就没有一个有理智的人吗?

但当时日本是军国主义国家,军方的力量无比强大,任何人,哪怕皇室成员都要对军人俯首帖耳。

在军方看来,堀越二郎之流不过是军方手中一个小小设计师而已,哪有资格讨价还价,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力。

当时军方非常嚣张,只要违背他们意志的,一律严惩,轻则解雇失业,重则坐牢,甚至以叛国罪枪决。

堀越二郎在军方和三菱公司的重压下,只得忍气吞声,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设计新式飞机。

中岛公司的高层精明的多,他们认为兼顾8小时1300海浬以上的续航力与飞机机动性这两项互相冲突的指标,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干脆的拒绝了这个任务。

于是,三菱公司成为唯一承接者,所有的重任全部压在堀越二郎身上。

堀越二郎苦苦思索几天,夜不能寐,最终做出一个结论。军方的要求,其实还是有所偏颇的,虽然对飞机的速度,航程,机动性,武器有较高要求,却没有对防御能力和机体的强度有什么要求。

这一点,堀越二郎完全可以理解。

在日本军方看来,日本的战略永远是以攻为守,战斗机和飞行员都是所谓消耗品,并不值得保护。只要能够消灭敌人,这些损失就是值得的,死几个人更算不了什么!在日本人看来,普通日本军人的生命根本就没有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为天皇献身!

在抗战初期,日军飞行员就发现,国军购买的老式欧美飞机的防御能力比他们要好,很多国军飞机在飞行员座椅上安装了防弹钢板,这救了很多人的命。

既然在性能上有所取舍,那么设计上也相对好办的多!

堀越二郎在设计中,发挥了他独特的天才,前后花费了1年时间,使用了多项最新式的技术,最终在1939年初完成了设计工作。

这架新飞机的特点很多,从外形上来说,他的区别很明显。新式飞机的体积大,发动机动力大也大。

新飞机长9米,宽12米,空重1.6吨,发动机为中岛荣一二型(950匹马力)。

而相比起来,现役的96式舰载战斗机长为7.5米,宽11米,空重1吨,发动机为中岛寿41型风冷式发动机(710匹马力)。

可见,新式飞机要大的多,也重的多,但发动机增加的却不是太明显。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是最考验一个国家航空技术高地的东西,也是日本的短板。先进的发动机设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就是美国和德国,而日本的技术属于二流。

其实岂止是日本,我国为了歼十搞了这么多年,就是搞不定发动机。所以最初的歼十的发动机,仍然是俄制AL-31FN涡轮风扇发动机,这是用于俄制苏-27战斗机的AL-31F涡扇发动机的改进型。要说中国研究和仿造俄制发动机也有10,20年历史,就是吃不透!

所以在当时日本技术条件下,950马力的发动机,体积也不算很大,勉强符合需要。

如果需要更强马力的发动机,以日本当时的技术,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就大得多了。带来的的就是,飞机不可避免的也要设计的更大。这样一来,机动性就会大大降低,也更重,更耗油,无法符合军方的需要,所以,根本没法这么做。

正是由于发动机的天生短板,而军方的要求又极高,就导致新式战斗机必须在性能上做出选择,将一些性能人为的降低。

上面说了,既然军方对于防御能力没有什么要求,自然先从这里下刀!

事实证明,这一点后来造成零式战斗机可怕的结局,但在当时确实无可奈何的唯一一条路。

对这一点堀越二郎是深为痛心,却也没有办法!

堀越二郎事后回忆说:以当时日本的水平,制造的发动机动力要比欧美先进国家低平均 20~30%,所以为了获得更灵活的性能,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最终是牺牲了防弹性能,但零战实际上还是勉强通过军方苛刻指标的,因为对引擎只有 1000 马力的飞机来说这些要求几乎是极限,当时它的空战能力很好。但是装备 2000 马力引擎的美国格鲁曼F6F“泼妇”战斗机出现以后,我们的苦头就开始了,如何应付它?如果我们也有这种技术,在当时能够装备这种2000马力的引擎,也就不会如此忽视飞机的防御能力。这也是生产力和国力太差的体现,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飞机本身。

显然,零式战斗机要大得多,这主要是为了安装体积更大的发动机!

为了保证速度,航程和机动性,堀越二郎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著名的可收放起落架,全密封座舱,外挂的油箱等等。

可收放起落架:老式的固定起落架会造成很大的风阻,可收放起落架可以将飞机的最高速度提高百分之十左右!

全封闭座舱:可以让战斗机在5000米以上高空作战。要知道,当时重型轰炸机已经可以飞到10000米高空,战斗机如果还采用开放式驾驶舱,根本没有办法拦截。在二战开始以后,

高空轰炸越来越频繁。远的不说,国军的苏联援华轰炸机大队,两次轰炸武汉机场,就是在8300米高空投弹轰炸。如果使用老式的96式舰载战斗机,因为它是敞开座舱,虽然视野很好,利于空战,但无法飞的太高,很难有效高空拦截!全封闭座舱可以让新式战斗机拦截任何一种高空目标!

外挂副油箱:可以大大提高飞机的航程,却又不影响机动性。在空战之前,将油箱扔掉即可!

也许很多人认为外挂油箱有什么难度?其实在当时真的有一定难度。除了供油的可靠性以外,还要能够在任何时候瞬间扔掉油箱。如果一旦扔不了,带着笨重油箱的飞机就会像石头一样沉重,根本无法空战。零式战斗机试验机型的油箱就很容易出现扔不掉的情况,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将其改好!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新的技术。

-----------------堀越二郎和他的零式战斗机!其实堀越二郎也只是一流设计师而已,这种人在当时的世界上有很多。在零式战斗机之后,堀越二郎就没有什么好的作品了,一般认为他的才华已经用尽。所谓的雷电战斗机算不了什么,战绩很烂,至于烈风战斗机还没来得及投产,二战就结束了。其实到了1944年,零式战斗机就已经不是美军对手,被迫转为自杀机!

可是,以当时的日本航空技术,就算使用了以上各种新技术,造出来的飞机同军方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堀越二郎无奈,只得尽全力发挥技术,修改机身和机翼设计。他在保证飞机不至于解体的情况下,以将飞机的防御力和强度减到最低,来保证机动性,速度,航程,火力等四大性能。

堀越二郎为此可谓做到极致,不愧为飞机雕刻家的外号。

原本一个机翼需要打10个柳钉,现在改为8个。原来蒙皮是1厘米厚,现在改成0.8厘米厚,甚至在梁翼结构打了很多圆孔,以减少重量。

遗憾的是,这个所谓的雕刻家玩命的做到了极致,仍然离军方的标准有一大截距离。堀越二郎急的整夜睡不着觉,完全泡在办公室里,脸都绿了!

就在堀越二郎走投无路的时候,日本的航空材料研发部门救了他。

在1938年末,日本住友公司发明了新一代的高强度铝合金。

本来96式舰载战斗机已经采用了部分铝合金,但1938年发明的铝合金更厉害。这种ESD铝合金的强度很高,也就是今天说的7075铝合金,时至今日,也大规模使用在航空零部件上。

这种7075铝合金强度高,重量极轻,就这方面特点来说,它是当时任何一个航空设计师梦想的好材料,它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耐用。

自然,如果是德国人,美国人,肯定不会用这种合金。因为这种飞机只要飞一段时间,金属老化以后就很危险,说不定哪天就空中解体了,但日本人并不管这一套!

后来很多日本的飞行员死于高速机动后,突然出现的飞机解体,不过在当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7075铝合金是零式战斗机最大的亮点,它让这种马力仅有900多的发动机可以给这么大的飞机提供足够的动力。这在之前,完全属于做梦!

堀越二郎立即采用了这种铝合金,经过苦心的一再修改,终于达到了军方的要求。

新式飞机的性能完全达到军方要求,甚至还有超出。

时速上,新式飞机高达533.4公里/小时,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惊人的了,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款最先进的飞机。

航程上,挂在副油箱,可以高达3350公里!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著名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和德国德国BF109战斗机的航程,也仅有区区700多公里。

爬升能力很优秀,爬升到6000米仅需要7分28秒,这样该机在空中格斗中很容易就可以占据优势位置,占尽上风。

盘旋能力极强,零式战斗机的低速盘旋能力可谓二战第一,直到二战结束,美军也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够在这方面超过零式战斗机!

火力很强,除了两挺7.7毫米机枪,还有两门20毫米机关炮。7.7毫米机枪的射程远,精度高;20毫米机关炮的威力大,只要1发即可造成敌方战斗机的严重损坏!这种火力搭配,在当时全世界都是顶尖的。

飞机的俯冲速度也高达630公里/小时,但这确实一个短板。由于机体较为脆弱,俯冲时候有一定危险,如果过速可能导致飞机失控或者解体!

这种飞机的主要性能,在当时绝对是世界最强的,比各国主力战斗机都要强出一截。

以他的综合性能来说,除了防御能力较差以外,其他各方面都强于德国BF109战斗机,英国喷火式战斗机,至于苏联和美国的战斗机就更不用提了。

自然,飞机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防御能力差,机身强度低。堀越二郎之前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因为工业力量的限制,必须在性能里面有取舍,最终只能忽视防御能力。

堀越二郎回忆:军方认为战斗机的要领在于如何更有效攻击并击落敌机,而自己伤亡与否则不在考虑之列,这就是当时的指导思想。取消防弹装置可以使飞机变得更轻,能够拥有更好的灵活性,攻击力也就增加了。当时的军用飞机开发手续是这样的—由陆海军的航空本部收集每年的报告,诸如对正在使用的飞机评估、缺点的记录、战斗记录、航空队的意见、各种外国飞机的发 展动向,然后据此空想出新飞机“应该”拥有的性能,诸如爬升能力、最高时速、航程、盘旋能力、武器和引擎等都在草案里决定下来,称为“设计计划命令书”。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OR(Operationl Reseach)。此份文件会被分发给各航空公司竞争,最后胜出的样机获得量产许可。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和军方提出的命令书,当然不考虑防弹性能这类事,我也只能按照军方的方案去设计!

其实,堀越二郎也没有完全说真话,他其实还暗中将军方的防御标准改了,自然不是改的高,而是改的更低。海军给新式飞机的强度系数是1.8,由于堀越二郎实在无法达到军方关于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要求,只好偷偷的将强度系数改成了1.6。后来在军方的测试中,只有尾翼能够承受2.4倍的压力,机翼只能承受1.6倍压力,超过压力机翼就会脱落,而机身在承受1倍压力时就出现扭曲变形。

只是木已成舟,军方也就装做看不见堀越二郎的私下修改,默认了这一事实!

试验2号机在一次俯冲式,就出现空中解体,日本试飞员还没来得及打开降落伞就摔死了。

其实,这个强度也就是保证飞机刚造出来一段时间内,不至于自己在机动中解体!

除了机体强度很弱以外,新式战斗机几乎没有任何装甲,对飞行员的驾驶舱也没有任何保护,没有防弹玻璃,没有防弹钢板,连油箱也不是自封的,因为这些都会增加重量。

实战中,零式战斗机非常脆弱。1943年2月,日军飞行大队长周方元成大尉的座机被美军击中。这发12.7毫米机枪子弹,居然把零式战斗机打了一个对穿。子弹从机身的油箱射入,从座舱穿出。如果当时油箱里面放满汽油,估计当场就要爆炸!好在此时油料已经不多,所以才得以没事。不过,这个后来自卫队的将军,也被挥发的汽油气体熏得差点窒息!

1942年12月,宫崎勇一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被一发美军机枪子弹击中,也打了个对穿。子弹打穿了它的机舱,因为没有防弹玻璃,所以子弹穿透驾驶舱后,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宫崎勇一的狗命很大,他当时正俯身给机枪上膛,所以这发子弹从他的头顶机几厘米上飞过。

在太平洋的战斗中,美军最不好的飞机往往也能抵抗日军的7.7毫米机枪的连续扫射,但零式战斗机被击中1,2发子弹往往就是致命的。

后来犹太籍美国工程师拆卸零式战斗机后说:零式战斗机的体积并不小,怎么会这么轻呢?除了诸如机翼与驾驶舱是整体的结构之外,日本军方把飞行员的装甲保护全部都 拆除了。又删掉了一英寸厚的自封油箱。为防备被子弹打穿,自封材料是极其有用的,但却减少了载油量,也减少了飞机的航程。他们还把发动机的电动启动机去掉了,因为电动启动机不仅自身重十磅,而且还需要一个很重的电瓶和粗铜线来带动启动机马达。在航空母舰上有的是人力来摇曲柄启动器。他们也尽量使用更轻的铝合金,采用聪明的设计思想,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上去节省关键性的重量。

但是,事情总是有利必有弊。零式飞机太轻,太单薄了,纤维蒙布的飞行操纵面又是如此脆弱易损,因此当它要甩掉跟在尾巴后面的美国较重的战斗机时,却不能很快地俯冲;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确实还是发生过。

防御能力是弱了,也并不是不堪一击,更况且防御能力弱的前提是你要能击中他!

驾驶这种性能优秀的飞机对付比较落后的敌机,只要日本飞行员操作得法,战术正确,因为巨大的性能优势,敌人很难有效向他攻击,实际处于不败之地!

日军对这种新式飞机极为重视,在第一次试验的时候,为了怕损坏试验飞机,居然没有用汽车搬运,而采用牛车。

当时日本还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除了城市以后,就没有马路,多是一些土路,卡车在上面高速行进,非常颠簸,反而倒是慢速的牛车好一些。

零式战斗机被拆卸成数块,送到试验机场。

试验期间,这种新式战斗机表现出极为优秀的性能,却也表现出机体较为脆弱,发生了三四起事故,主要是空中解体或者部件断裂。

这主要是机身相对比较单薄,一些设计不成熟导致,经过一定的修改,问题大体解决。

正常来说,零式战斗机在使用寿命的前期和中期,不太容易出现机械故障,也不容易解体。

至于防御能力弱,则没有办法了,如果想解决,只能整体重新设计。

1940年这种新式飞机正式定型,并且开始量产。当时是日本神武纪年2600年,于是飞机也就被取名为00式飞机,后来干脆叫做零式舰载战斗机!

零式战斗机在当时的世界上来说,属于第一流的战斗机。零式战斗机在速度,航程,机动性和武器上不是处于世界第一流的水平,就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

------------------------------零式战斗机参加了偷袭珍珠港,这是日本海军唯一能够飞到这么远的飞机。在当时,美军的F2A水牛根本不是它的对手,而F4F野猫也被他打得很惨!


萨沙


日本的零式战机,在二战中可以说是十分的“嚣张”,是日本的三菱重工开发的一款战机,其英文的正式名称是“零式(れいしき)艦上戦闘機”,从当时的世界战机水平来看,零食战机的性能十分强悍,从续航距离到战机性能都是别具一格,但是二战后期被完虐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初期的无敌。

轻视人性命的战机--零式战机

零式战机刚刚出战时的性能确实强悍,可以说是难逢对手。主翼重量比当时他国战机轻,使其有更好的旋回性能。0~6000m高空的爬升时间只需要7分钟,这也是其屡屡能够在军用战机里面占据有利地位的主要原因。

当时日本军部强烈要求三菱重工开发一款轻便灵活的战机,于是其极度的轻量化也导致了其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防御性能低下。在当时也有人说,零式战机重视机体性能,却忽视了防御能力,是一款轻视人性命的战机。任何一款产品不仅仅局限于战机,都反应着当时的设计思想。比如想要延伸续航距离,想要在空战中有利等。而兵器的设计思想是来自于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战略思想,比如敌国是哪方、在哪个战场使用、如何进行空战等方面。

从零式战机的整体来看,是非常符合日本的一款战机。其续航距离、泛用性、战场生存率都是十分之高(刚开始的时候的生存率)。日本军方一直认为,为了提升在战场的生存率,只有更好的躲避对方的子弹,所以零式战机非常重视“格斗性能”。当时同属于纳粹国的德国,并未有太多远洋作战的机会,所以德国飞机当时注重的并非续航能力。这也就造就后续与不列颠进行空战时,没有持久护航能力的战斗机保护轰战机而导致失败的原因。

脆皮零式战机?

当时各国关于“战斗机防弹”性能都处在一个黎明时期,各国都在积极的研发,特别是最容易中弹的飞机背面,让美国也十分的头疼。而日本在后期所采用的方法是--加钢板,同时在燃料箱加入自动灭火装置。这样的零式战机是在二战后期,1944年4月投入的。

初期的零式战机主要战场是中国领空,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很少被击落,反面其收集的子弹击中数据十分少。对于中国军队零式战机占据了十分强大的优势,但是随着二战的发展,美国研发出性能相差无几而且防御性能更好的战机时,零式战机只能迎来惨败。不仅如此,日本一直到二战末,飞行高度依然未突破1万米高空,美国在当时已经研发出能够飞行在1万米高空的轰战机,对于这点零式战机也是望尘莫及,只能低空盘旋。这个也是美国轰炸日本时,日本只有采取高射炮进行应对的主要原因。

零式战机不仅在防弹上脆弱,其装甲也十分薄弱。原本就是按照舰载机设计的零式战机,其重量已经受到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只能牺牲强度进行强行减重。装甲厚了以后,虽然能够大大提升其中弹后的生存率,可是其格斗性能将会大大减弱,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下,开发的零式战机,朝着“格斗”的方向进行。

结束语

脆皮,可能是零式战机在二战末期被完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方面也有性能的优势逐渐缩小,日本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无法补充等多方面的原因。

部分文章介绍:

《孙正义放弃管理权也要争夺的5G,到底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新晋中国势力VS老牌汽车厂家,胜负难测!汽车界已硝烟四起!》

《日系8家车厂“江湖地位”最新排名,丰田傲视群雄依旧无敌!》


日本二三事


从刚投入战场时的所向披靡到后来的落荒而逃,之所以前后反差这么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零式战机的秘密被美国人给破解了。1942年6月3日,美国侦查部队获得了一架几乎完整的零式战机,通过修理以后这架零式战机重新起飞,美国人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并最终找到了绝杀零式的方法。


美国人研究发现零式战机的优势就是轻,快。但是因为日本军方过度的追求轻快,零式战机机身材料大部分改用了铝合金,由于铝合金的大量存在,零式战机的构造不太稳定,并且易燃烧。美军针对这一点,特别研发了穿甲燃烧弹,这种子弹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铝合金,并且还能引燃零式,这简直要了零式的老命。

零式战机上的自封闭油箱还省略了防护钢板,防护玻璃,等到后来美国飞行员知道零式战机的秘密以后,每次都集中火力扫射零式战机的油箱,因为油箱没有防护罩,被扫射到的都会起火爆炸,太多的零式战机都是因为油箱的爆炸而成为空中的礼花。

在前期的时候,日本人还可以依靠自己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弥补零式战机的弱点,等到了战争后期的时候,日本的优秀飞行员已经损耗差不多,新架机的飞行员当然因为水平问题,做不到完全规避美军飞机子弹,自然最后就只能成为火花。到了最后,日本人看实在无可救药,就发展出了“杀身成仁”的“神风特攻队”,自己让飞行员开飞机去撞沉美军舰艇。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是阿维啊


日本零式战斗机在二战初期的确无敌手,主要是当时中国的工业落后,飞机都是从苏联和美国进口的老式飞机,在零式飞机面前显得弱不禁风。尤其在重庆空战的时候,日本以24:0的战绩,让中国空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日本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为堀越二郎,飞机生产出来以后,第一次参战就是在重庆空战。1940年9月13日,日本56架轰炸机在13架零式战斗机的掩护下飞临重庆上空。中国空军出动了41架战斗机迎战。中国飞行员开始没有见过这种新式飞机,但是在执行侦查任务的时候看见过。由于不确定飞机的型号,当时的空军判断,这是一种新式单发轰炸机,由于误判,在璧山空战时中国空军被日本零式战斗机狂虐。在重庆空战当中,中国空军空中损失战机13架,迫降时损失了11架战机,共计24架。而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无一损失,可见日本零式飞机在中国的领空真的是无敌手。日本零式飞机在中国空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又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零式战斗机长途奔袭发挥了他的作用,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零式战斗机的主要对手是美国的P-40和F4F野猫舰载战斗机。由于零式战斗机优越的性能,在当时甩了美国战斗机几条街,让美国飞行员非常头疼。但是,在1942年6月,一架日本零式战斗机迫降在太平洋上的一座无人岛上。迫降后,飞行员已经死亡,飞机的整体结构保存完好。于是这架飞机被美国运往本土研究,因此找到了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弱点。

美军发现,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机体防护不足,此外驾驶舱和油箱没有防护钢板,这就暴露了零式战斗机的弱点。美国根据这个弱点,制定了新的战术,专打零式飞机的邮箱。所以,在此后的空战当中,零式战斗机就失去了他的优势,美国还戏虐的称日本零式战斗机为“空中打火机”。美国除了在战术上取得了优势,他们还研发了专门针对零式战斗机的新式飞机。如F6F地狱猫、P-47雷电战斗机,F-4U战斗机。所以,在二战后期,由于飞机的不断改良,加上日本缺少燃油。在最后的决战时刻,日本只能用零式战斗机当炮弹,也就是著名的“神风特攻队”。所以,到了二战后期,零式飞机已经失去了他的优势。当日本投降以后,零式战斗机也推出了历史舞台。


谋士说


因为战略上已经完全失败了。日本人的性格就是那样,总是喜欢用战术上的勤奋去弥补战略上的失败。

战前的日本航空工业是非常落后的,落后到什么程度?1937年服役的96式舰战,发动机功率仅有580马力。不夸张的说,日本的航空工业水平,连意大利都比不上,在二战欧洲各国中完全垫底。

然而日本海军给零战提出的技术指标是很高的:

这种战斗机要能有超过500km/h的飞行速度,极强的转弯格斗性能,3000km的最大航程,以及20m/s的海平面爬升率,在此基础上还装备2门机炮与2挺机枪。

天哪,零战的研发开始是在1937年,如果要达成这一指标,换做英美,至少也得等到1943年。然而堀越二郎硬是通过各种方法达成了设计指标。

我只能说:不是零战不够好,是你日本人自己选的。零战的诞生本身就是个奇迹。

然而日军大本营的诸位参谋却犯下了一系列错误。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无论是中途岛战役失败还是山本五十六的死,都没能让日本决策层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早在1940年,堀越二郎就意识到必须要开发零战的后继机型了,然而对眼前形势完全满意的日军大本营却并不愿意投入资源开发零战的后继机型。

后来当战事恶化,日本海军授权堀越二郎开发零战的后继机型烈风,然而海军却直接指定烈风应该使用马力较小的中岛Mk9K发动机,结果因为最终飞机性能不让人满意又拖了一年,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一架零战的后继机型能够投入使用。即使是这样,零战也并不完全一无是处,美军的F6F性能上只是略有优势,如果战略战术上不出问题,零战并非毫无一战之力。然而1943年后的历次战役中,美军总是能够以数倍兵力进攻,绝大多数空战中美军战斗机都享有3倍以上的数量优势。

日本海航在太平洋的失败和飞机真的没多大关系,当一个国家在战略层面已经完全失败时,怪罪于武器装备和战斗人员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贞观防务


然而并没有,零式战机算是一款很成功的战机。即便在二战后期,零式战机的超远程作战能力与高机动性依然是天空中的轻燕,单以击落能力来看,美国战机依然没法把零式战机怎么样。之所以会让零式战机失去防空能力只是因为一项技术的突破,轰炸高度。

美国曾经在瓜岛海战的时候俘获日军的零式战机并对这款战机进行性能测试。发现这款战机的性能确实优越,虽然这款战机的防弹能力差载重量也不大,但是得益于重量轻体力小,这款战机的机动作战能力很强,这使得美军战机根本没法从性能上超越过去。

不过零式战机的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最高升限只有5000米。所以呢,美国在新款战机的设计上就想到了一个应对之策,那就是把战机的飞行高度提升到6000米以上。这个一种相当无赖的做法,打不过你我就不跟你玩了。美军的这种战术很成功,自从美军轰炸机把飞行高度提升以后,零式战机根本没法拦截。这是1943年的事。

其后美军升级了战斗机,把耍流氓发挥到极点,比如P-51野马、F4U海盗、F6F地狱猫等高性能战斗机的大批量投入战场,这些战机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得高,可以在一个零式战机够不着的地方使命的打零式战机。最终零式战机不得不退出舞台,成为神风突击队的主要武器,这时候换日本其他流氓了,由于美军战斗机的低空机动性能不如零式战机,面对日军的自杀攻击也没招。


优己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原则到处适用。

题主自己已经提示了问题的关键点:时间不同了。那么,“情况不同以前”应该是正解,而“情况照旧”反倒是应该有疑问了。所以说,题主好像是明知故问。

二战前期,日本是蓄谋已久,准备了各种有效杀器,其中的零式战机的原始要求是被研制方认为是疯狂的想法的。为了达到这个指标,研制方削减了通常不应该削减的很多指标,最后达到了军方的要求,事实上埋下了无数的隐患。二战开打,许多对手没有防到日本会有这样的阴招,他们的常规军备抵不住这种妖招。所以,零式战机在二战前期无敌。

但是,这种“无敌”只能是一时的,一旦交手,对手就会摸出它的套路,渐渐找出零式战机的软肋——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零式战机的自身防护被极端削弱,它的空战中生存,几乎只能靠不被击中。

祸不单行,战术性能被对方摸清只是事情的一方面,更带关键性的致命软肋是日本的“家底”很薄,人员、制造能力和资源都短缺,一旦开打,就入不敷出,很快不但零式战机制造质量日渐下降,更致命的是熟练驾驶员大量战殁,换上菜鸟驾机,盲人骑瞎马,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能不能打赢,不是看现在我比你如何,而是看一旦打起来,谁更禁“耗”,特别是人员和资源,当年,日军无论在兵员素质和装备上都足够“吊打”中国,所以有“三个月解决”的狂言。而中国却以重大牺牲做长期抵抗,支撑了不是三个月,而是九十八个月,最后虽说是“惨胜”,终究是受降国。所有的“打他一个冷不防”,只有一击置敌死命才是真有效的,对体量远大于自己的对手,这种战法的最后输家极可能是自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