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詐不如拙誠,為什麼?

南方妹紙


即為詐,縱使所得美曰“取巧”,都不及憑自己真實,努力的付出所獲得的回報,這樣的擁有或成功才是實實在在的。

雖為拙,然待人接物以“心誠”,不欺人亦不自欺,天賦未見,勤能補拙,大可通過後天的努力與奮鬥來達到自己的理想。腳踏實地的獲得自己該擁有的。捫心自問無羞,立天地之間而無愧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奸商”和“小人”是大家一直所厭惡的,知道了,往後避開,不理或少理會便是了,若再對他們用巧詐,報之“以牙還牙”,那麼我們又與他們有何不同呢?


倚窗居士


“巧詐不如拙誠”,出自《韓非子,說林》。

說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魏國派樂羊子領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將困在中山國的樂羊子的兒子殺死,煮成肉湯送給樂羊子。

古書說的簡略,中間應該還有一些過程。比如中山國想以樂羊子的兒子的性命逼樂羊子退兵,樂羊子不同意,中山國絕望之下殺死樂羊子之子,並且煮成肉湯送給樂羊子的過程。這是我的想像,應該也合乎情理。

前面這些都順理成章,後面自然應該是樂羊子悲憤不己,提兵為子報仇,可是讓人恐懼的是樂羊子喝下了用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肉湯,不要說現代的我們無法接受,就是當時的魏國國君,心裡也在大臣們提醒後變的惴惴不安,雖然因為樂羊子打敗中山國而賞了他,但從此也不再信任他。

另一個故事是說魯國君主出去打獵,抓住一隻小鹿讓手下大臣秦西巴先帶回去。秦西巴帶小鹿回去的路上看見一隻母鹿一路跟隨,不住哀鳴,秦西巴心中不忍放了小鹿。

國王回來後沒有看見小鹿,責問秦西巴,秦西巴實話實說。國王很生氣,趕走了秦西巴。大家都覺得秦西巴仕途無望,恐怕難有翻身之日了。那知道一年後魯國國王卻將秦西巴召回做了太子的老師,近臣不解,對國王說;秦西巴有罪,為何您還要重用他?魯國君主說,秦西巴見母鹿哀鳴而放歸小鹿,說明秦西巴心地仁慈,這樣的人我才能放心地讓他做太子的老師啊!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品德的高低也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走的長遠。

歷史也無數次的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漢朝的韓信,其人軍事才能當世無雙,可是鋒芒畢露,不善藏拙,最後慘死於婦人之手。

宋朝如蔡京,秦檜雖然在當時文才出眾,世所罕有,但品德低下,為一己私利殘害忠良,雖才高八斗,卻空留千古罵名。

就我看來,這兩個故事除了上面所要表達的主旨之外,其實還能看出一些用人之道。

魏國君主雖然內心討厭樂羊子的殘忍,但卻不因厭惡之心,而不給戰勝有功的樂羊子應有的獎賞。魯國君主雖然欣賞秦西巴,但卻沒有因為這分欣賞之情而不追究秦西巴擅作主張,放走小鹿的過錯。

有功當賞,有過必究,不以個人的好惡影響對事物的判斷,這永遠是領導者不能忘記的用人之道。


用戶寒星一點雙鳥飛


巧詐拙誠您取哪一個呵?說實話我取得是拙誠,為什麼?拙誠做事是要慢一點,但這哥們可靠,沉穩,不耍心計,交關的任務能按時完成,是單位上少有的人才。巧詐雖然能完成好任務,但他要你多操心,甚至是守候在他身邊,否則一事無成,偷懶是他的夲性,弄虛作假是他的手段,天花亂墜是他的品德,完不成任務是他的無奈,你拿他沒有辦法,只好認了。凡事單位上這兩種人都應有盡有,我選擇的是老實巴交,嘴笨講不出二句話的人,只要狠幹有成績的人為最好,這就是底線。





河山59286680


老子云: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所以,大巧無詐,有詐者所以為拙.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途,不無奸惡人藏其內。

從以上來看,我覺得大都應該喜歡後者吧!用醇厚善良真誠樸實是做人根本,踏踏實實地進步進取。大智若愚,往往是成功之道,機關算盡,反而卿卿性命。

拙誠雖然沒有巧拙靈活應變,也可能在一段時間會吃虧,但可以積攢人脈,建立信任……




lv雨晴


這就涉及到中國古人關於君子的定義了。

孔老夫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子弟,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子弟做正人君子。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品格的養成。孔子對於君子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對君子的論述,孔子還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原則。後世儒家對“君子”做了更多的規範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其實說到底,君子就是要有赤誠之心,有誠信,哪怕人愚鈍一點,也沒關係。千萬不能投機取巧,自作聰明。中國文化裡認為那些蠅營狗苟、不擇手段、口蜜腹劍、旁門左道都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做派。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也會被人所不齒。正所謂巧詐不如拙誠。

最後我們來看看菜根譚的一句話: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意思是說,權利和財勢,以不接近這些的人為清白,接近了而不受汙染那就更清白;權謀術數,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了而不使用那就更高明瞭。可見,中國古人是很反感機心巧詐的。

《菜根譚》上還有一句話:“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心易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涉世不深的人,閱歷不深,沾染的不良習慣也少;閱歷豐富的人,權謀奸計也很多。所以,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人,與其精明老練,熟悉人情世故,不妨樸實篤厚;與其謹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蕩大度,不拘小節。一個人立身於社會,必須保持自己純真的本性,不要過於拘泥小節,遇事也不要一味講求圓滑練達,以免給人過於世故、心機難測的感覺。

最後講一個故事。蔣介石去拜訪大學者馬一浮,請教馬一浮治國之道。馬一浮送他十二個字“唯誠可以感人,唯虛可以接物。”蔣介石聽後,默然良久。


種商養禪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出處吧。

“ 巧詐不如拙誠 ” 出自《韓非子·說林》,原本講了這樣兩個故事:

樂羊是魏國的將領,他的兒子卻被中山國當成了人質。當他帶兵攻打中山國時,中山國國君將他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就在軍帳內端著肉羹一飲為盡。最終,樂羊贏得了勝利,也獲得了魏文侯的獎賞。然而他食子的事情卻讓魏文侯懷疑起他來。

魯國國君打獵時活捉了一隻小鹿,讓秦西巴帶回去。秦西巴發現小鹿的母親一直跟著後面不停地哀號,於心不忍,便將小鹿放生了。國君非常生氣,將秦西巴趕走了。然而一年之後,國君又重新將他召回,讓他做太子的老師。眾人不解:“ 秦西巴之前有罪,您為何找他做太子的老師呢?”國君卻說:“秦西巴有一顆仁慈的心,對小鹿都心生憐憫,他做太子的老師最合適了。”

這兩個故事總結起來就是:樂羊有功卻被懷疑,秦西巴有罪卻被重用。

因此,漢劉向說“巧詐不如拙誠”,即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

至於為什麼以及該如何,我只能說: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楚犢子


耍巧使詐為人做事讓人討厭,既使一時得程,仍免不了遭人唾棄得不償失的下場。工作生活中講誠信踏實肯幹的人,越來越受人們尊重。

某人做事成功只有6分功勞,耍巧使詐的人向領導彙報時偏說8分功勞,事後領導具體核實難免對你的信任度下降。誠信的人做成一件事有8分功勞,向領導彙報時不摻泥帶水說有6分功勞,時間長了領導對你信任有加,有事就會放心交給你去做。

誠信和巧詐也要分人分事區別使用。對待敵人、奸詐成性之人時就不必過於誠信,相反同誠信之人相處做事時就不要耍奸使滑,以免害人害己。




楊柳青青河邊草


天道忌巧,厚德載物!也就是說天地的法則以及規律就是崇尚德行的,古人認為天地法則就是宇宙自然的真理!天的法則是包容,是無私,是天命唯微,很微妙,不是普通人輕易可以看到的,曲折的,但是是因果絲毫不爽的!大地的規律就是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不索取,正因為如此百姓才常祭拜天地,崇尚天地的德行,所以發揮出來到人的身上就是德行,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至誠之心!

天道的法則一定是厚待有德行的人的,厚待積德之人的,勤勞的人的,但是天道最忌諱的是巧詐之人,厭惡的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巧,所以往往巧詐之人必得其禍,違背自然規律的巧也會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就是原因所在!



林叢木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名人都說過這類的名言,大多數名人也認為誠為立身之本,這可能是根據其一生經驗所總結的肺腑之言。但是目前這個觀念並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這是因為什麼呢?

因為在我國改革改革開放以後,出現了下海潮流,很多人人都跑出去經商。靠著當時國家信息不對稱,法律不完善,人民群眾善良樸實等特定條件。再通過巧舌如簧的嘴皮子,打法律的擦邊球等手法說,很容易就積累了第一桶金。他們並沒有付出太多的努力,靠的也是小聰明。

然後,現代人就有很多感覺不公平的地方,誰誰誰也沒辛苦過,靠著嘴皮子就可以賺大錢。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樣學樣,畢竟人性就是這樣,都不想吃苦,還能過好生活。社會體系的畸形就是由此開始,都想靠巧招取勝,腳踏實地的人反倒被嘲笑沒腦子。

這種現象確實是有的,而且通過投機取巧,偷奸耍滑而賺錢的人也大有人在。不過,隨著網絡化的發展,法律的完善,善良群眾繳納的智商稅,會讓奸巧之人的賺錢之路舉步維艱。前些年憑運氣賺的錢,早晚也要靠實力虧掉。因為他通過奸巧之術賺來錢以後,就會愛上此道,再也不會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去工作了。他們只會繼續尋求此道,結果也無非是大騙子騙小騙子,騙來騙去一場空。

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未來絕對是擁有誠信品質,腳踏實地,靠著一步一步經營出來口碑的人才會有資格享受財富。

所以,請相信,每個人都不會一生一帆風順,也不會一輩子坎坷不平,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保持你自己誠信的品質,不要以投機取巧為榮,總有一天,上天會給你個公平的結局。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


易生君子


古人給我們留下很多處世之道的小句子,他們不會像國外哲學一樣講究邏輯自洽和圓滿。它更多的是讓人在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上有所共鳴。所以你常會覺得古人的道理看似簡單易懂,卻總是在吃虧上當,歷盡千帆或者暮然回首時才感嘆這些理論的精妙。

“巧詐不如赤誠” 很簡單意義就是,再巧妙的詭計也不如一顆赤誠的心。詭計可能一時讓你有所成功,但常用詭計的人會形成習慣產生依賴,常覺的完事都有簡易的辦法,然後心思都放在找方法上,而大多時候忽略瞭解決事情本身。對於社會工作這種方式無可厚非,然而對於處世交人,唯有真情才最為有效,找更多的花花心思只能帶來一時的效果,日久見人心,只有赤誠的人才能讓人赤誠相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