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真的會讓他感到幸福嗎?

孩子哭鬧的時候,要不要馬上抱?

孩子要買新玩具的時候,要不要馬上買?

孩子提出一個要求,你有能力滿足,要不要馬上滿足?

即使第一個問題,你回答了“是”,後兩個問題是不是也讓你有些猶疑?

你是不是會擔心孩子“被寵壞”?

而最讓你擔心的,可能莫過於: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會不會使孩子成為一個可怕的人?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吧。

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真的會讓他感到幸福嗎?

慾望像充滿誘惑感的彩色糖果。

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主持了一項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並於20年後進行了兩次追蹤調查。研究表明:小時候“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即“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並且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


正是這個實驗,讓大多數父母堅信“延遲滿足”是對的,對“未來的成功”有利,進而在生活中延遲了對孩子的需求的回應。


但生活中,你可能會發現,當你每次要對孩子行使“延遲滿足”時,很少成功,最大的可能是孩子大哭一場,你生氣發脾氣,最後兩敗俱傷。


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許是因為你忽略了關於這個實驗的幾個真相:


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真的會讓他感到幸福嗎?

❶ “延遲滿足能力”的主語應該是孩子。我們清楚看到,實驗裡頭,對比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而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延遲滿足,都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這個區別可能會導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❷ 實驗只是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麼他在長大以後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但並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更沒有提供相應的方法。


❸ 實驗設定的糖果,屬於物質滿足。一味對孩子進行物質滿足,是容易出問題。但其實你知道嗎?很多時候,孩子表面上要一樣東西,很可能他們真正想要的只是被看見、被理解,得到情緒情感上的回應。可惜很多父母卻誤解為孩子“索求無度”,只曉得拼命滿足或者粗暴打壓,結果走了極端,卻始終沒看見孩子的真正需求。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需求被恰當且及時滿足之上的。自控能力強的孩子背後,一定是充分接受並回應他們需求的父母。父母及時的回應和陪伴能幫助孩子學會自控。

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真的會讓他感到幸福嗎?

父母總是擔心即時滿足會讓孩子不懂珍惜。

有時候,延遲滿足不過是悄悄滿足了父母內心的控制慾。


我們為什麼那麼害怕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因為我們主觀臆斷了太多“滿足孩子”的不良後果:孩子自我為中心、不懂珍惜、敗家……等等。因為害怕,於是著急要去控制,反倒激化了親子關係,讓整個事情跑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