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什么授予曾国藩一个汉族官员“节制四省”的军权?曾国藩又为什么一再拒绝?

教育佳人


清政府软弱无能,作为朝廷正规军的绿营毫无斗志全是残兵败将,将帅有能力的少之又少,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所带的湘勇,但是当时清政府重用汉人统帅出于无奈,而作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亦深知此中缘由,所以一再拒绝!


北斗实验室小胖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镇压太平军,可是始终未能如愿。

为此,清政府颁行了奖励团练的旨令,力图通过各地的地主武装协助官军打击、遏制,乃至消灭太平军。于是,咸丰二年 11月,曾国藩奉清政府之命到湖南办理团练。

一、肃顺倒台,曾国藩仕途依然。

在办理团练的过程中,曾国藩的功绩、作用不断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清政府的正规部队江南大营崩溃后的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清政府委任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仅仅是“署理”。后在肃顺的竭力谏言下,清政府于当年六月实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而且加钦差大臣头衔。

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于肃顺的鼎力举荐,清政府开始考虑把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交给曾国藩,让他统领湘军。


肃顺(像)

曾国藩得知有关情况后,以其特有的机警,对肃顺的赏识、推举没有任何表示。

当咸丰帝去世,慈禧、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查抄肃顺家产时,发现了许多朝野文武大臣与肃顺交往的信件,却没有发现曾国藩写给肃顺的只言片语,这引发了慈禧的赞叹:“曾国藩乃忠臣”。


曾国藩(像)

二、奕䜣当政,曾国藩节制四省。

政变后不久,奕䜣就奏请两宫太后,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的军务。

奕䜣(剧照)

奕䜣如此作为,一则是想表明新政权对曾国藩的信任,比肃顺当政时的咸丰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肃顺虽然推重“湘贤”,但又同时设立江南、江北大营以分湘军之功。奕䜣当政后,不再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完全由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

这说明,朝廷已经彻底放弃了对正规八旗、绿营军的幻想,决心充分挖掘汉族地主武装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二则是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危害性,大有倾覆大清王朝的可能。

当时,太平军占据江北重镇庐州,与捻军协同反清。而且,洪秀全正全力向财富之区苏、浙进犯。在早已占领苏州、常州的基础之上,后又相继攻克严州、绍兴、宁波和杭州,上海附近的的吴淞口、松江等地也已警报频传。


战斗中的太平军(剧照)

此时,湘军虽已占领安庆,但整个形势仍不容乐观、十分紧迫。如果前敌各军不能做到团结协作、凝心聚力,不改变以往各自为政、互不救援的恶习,后果不堪设想!

发起进攻的湘军(剧照)

为此,清政府诏命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也就是授予他前敌指挥大权,给予他军事上的机变处置权。

三、太后严旨,曾国藩“勉强”受命。

尽管曾国藩对朝廷此举非常认可,且为了有效抗击太平军早就图谋此权限,但真接到朝廷的圣旨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朝廷收回“节制四省军务”的成命。并郑重其事地申明理由,说,“权位太重,恐开争权竞势之风,并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

曾国藩是理学家,洞察现实;为官多年,熟悉清廷的人事运作规制。他知道,大清王朝对汉族官员一直是严防死守,有着明确地任用限制。大清开国以来,汉族官员职任巡抚、总督的有,但掌控重大军权,乃至身兼四省军权者还没有。

“权重足以致祸”,曾国藩对此有着深刻地理解。但清政府为了表明对他的破例倚重,令其感恩图报,全力以赴地剿灭太平天国,收复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奕䜣的奏请下,两宫太后断然钤发上谕:“若非曾国藩之悃忱真挚,亦岂能轻假事权?”、“望以军务为重,力图征剿,以拯民于水火”。并严令曾国藩不得再请辞。


奕䜣与慈禧(剧照)

至此,曾国藩才“勉强”接受了四省军权。但同时上奏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尽忠报国,每隔十日奏报一次军情,以免“朝廷谨念”。

这样,曾国藩把自己的“诚惶诚恐”、和顺恭谨一并“上奏”给了清政府。

得让人家用着放心啊!因此,曾国藩说:混迹“官场”,行走“仕途”,“不能不自省、察人”。


老王头谈历史


太平天国的暴动,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推到了历史的前沿舞台。曾国藩以仕入政,再以政仕军,撑起了晚清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曾国藩以一人之力将腐朽破没落的大清帝国强行延长了几十年。

言归正传,这里从曾国藩掌四省之权开始。1861年9月5日,经过为期两年多的浴血苦战后,曾国藩的湘军终于攻克了重镇安庆。朝廷为了奖励曾国藩,不但给他加太子太保衔,还再次给他扩大权力,“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这个权力有多大呢?这个在清政府期间,汉人以前权力最大的当属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和岳钟琪,但对比起曾国藩的这个四省督办,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达到了权力的顶端,但还不是顶峰。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包括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等一干封疆大吏都曾劝曾国藩趁势反了满清,以兴汉室。那曾国藩是怎么想的呢?面对大家的劝返,曾国藩写了一副集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副集联上句取自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对天成! 上句出自苏轼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竟然能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弭于无形!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能背倚长天,可见其高,一个人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时候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可谓气象万千。虽然气象万千,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曾国藩这副对联依然说的是自己决不造反的决心,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无数”一般的绚丽景象对我是没有诱惑力的。

为表明心迹,晚年的曾国藩急流勇退,辞去了一切官职,从此只赋文作诗,可见曾国藩的晚年,是成就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圣贤”,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追求。


万年虫子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人,中国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拜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生 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之崛起很大原因跟天平天国运动有关。

1852年,天平天国运动已席卷了半个中国。而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八旗军早已腐败无能不堪一击。为此清政府颁发奖励组织团练,以地方武装来遏制天平军的发展。于是曾国藩就回湖南组织‘湘军’,严肃军纪,日夜操练。很快,1854年‘湘军’开始出动,正面和太平军作战。经过多年征战,1861年12月,‘湘军’攻陷安庆,曾国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总领皖,浙,苏,赣四省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一时权力达到顶峰,无人右出。

但随后打败太平军后,曾国藩再三请辞,并主张‘湘军’裁兵。这让后世之人十分不解。因为此时清政府早就腐朽不堪,摇摇欲坠,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此时‘湘军’实力雄厚,士气正旺。这么一只虎狼之师,正是推翻清廷还我汉人大好河山的绝佳机会 ,其属下所有将领都多次力劝反戈。曾国藩不仅没听,还以尽忠而上报自剪羽翼。曾国藩到底怕什么。

其实了解了曾国藩的出身,可能就明白了。曾国藩出身农耕之家,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周礼》《史记》。其一生深受封建正统儒家思想影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裴度,王阳明为榜样 ,忠君爱国,忠孝节义,更怕后世之人扣上“乱臣贼子”的骂名而毁了一生的名誉。再者,当时清政府虽然重用他,但并不是不防范他。像左宗棠就被清廷的挑唆和他关系紧张,显然是让其互相制约。还有李鸿章的‘淮军’,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铁骑以及洋人的部队都虎视眈眈,互相提防。这些因素曾国藩不会不考虑,没有压倒一切的绝对实力,对于曾国藩这样的老成持重的又特别在意名誉的人来说,自然不会冒险反戈。但不管怎么说,曾国藩终其一生,后世之人推崇备至,尤其是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史客不轻松


一场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曾国藩推到前台。曾国藩摇身一变成了手握十万大军的封疆大史。

在大家印象中,曾国藩是晚清的忠臣,也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人,大到有很多人劝他称帝,但是到底大到了什么地步!今天和大家说一说。

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席卷大半中国,清军由于多年的腐败,已根本无法抵挡,那时号称能征贯战的八旗子弟已经完全堕落了,战斗力只有招架之功了,很多士兵还染上吸食鸦片的嗜好,虽然处处提防汉人,但最终满清政权也无奈的把希望寄托在汉人身上,在咸丰帝被太平军打的焦头烂额时下令,在籍的官绅可自行在家乡,招兵买马,操办团练来低抗太平军。当时曾国藩就被派到了家乡湖南。

曾国藩也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招兵方法,大招同乡和亲友,这种裙带关系,只要死一个,就会激起一队人的愤怒。这也是著名湘军的一大特点,这支军队完全听命于曾国藩一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时的太平天国正初在上升期,在个各战场都是所向披靡,见谁灭谁。咸丰直属的武装江南大营就被太平军以锅端了。这让皇帝想让湘军啃啃硬骨头,自己的直属部队吃肉喝汤美梦破碎。皇帝也明白这时候再计较要打到北京,无奈放权,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这时候基本上大江南北的军队都归曾国藩节制。

等到慈禧太后上台后,马上又给曾国藩放权,任命他统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这四个省基本就是他说了算,过俩月慈禧太后为了拢陏汉臣,为了给她卖命,加封曾国藩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

等到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大事已去,尘埃落定的时候,曾国藩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实权派,对清政府来说就是一条捤不掉的大尾巴。当时朝庭一共设有八个总督,十五个巡抚,湘军就有五个总督九个巡抚。这两个官职在当时都是实权派,也就是说曾国藩不但有军权,同时地方财政大权也握在手上。

如果换做任何一个人到了这个位置上,不定头脑发热挥师北京,那么清朝也就早亡了。但是曾国藩没有,对那些劝进的人也都统统不加以理会,他的行事作用也对得起他的谥号一一文正。


徐国华


曾国藩是个善于做人,尤善于做官的人,更善于识人,誉之则为治臣之能臣,毁之,又称为曾剃头曾屠户,太平军盛时,其时曾国藩正丁忧在家守制,朝廷临时委派他协办团练,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这么一个职务,其人性恪艰韧硬是在地方官和太平军的夾缝中,训练出一支来在农民中乡勇,还没有正式的编制,只能算是团练湘勇几经挫败,几经胜利屡败屡战,朝廷终于承认他为湘军,针对太军毁庙灭教信奉拜上帝会,打出了卫道卫教的大旗,几经周折终于攻陷南京剿灭了太平军,在清朝可以算是中兴之臣,曾国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在他和太平军激战正酣的时候,朝廷也沒有忘记派僧格林沁带一支军队遥遥的防着他,朝廷是不能坐视汉人坐大的,功成,自裁湘军力辞四省总督,低调做人,严以律己,从他的家书中就可以看的出,对子孙的教诲训诫他们要节俭,勤奋,廉洁,他致力于复兴理学,算是近代史上最后一个大儒,后,天津教案发生,调曾国藩任直隶总督,督办教案,这是一个谁也办不好的事情他违心的惩办了地方官,杀了闹事的民众,这是他的最大的一个心病,因此召来一片骂声,说他是卖国贼,甚至他的同乡也把他在会馆的功名牌匾摘下来砸碎,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实际上他后来也就是窝囊至死。不过曾国藩是第一个提倡洋务运动的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留学生出国,创办江南制造厂,他有大功于清廷,死后朝廷也给了他最高的谥号,对中华民族而言,毁誉参半吧。谢谢。


韩I949


曾公的功绩才能还有胸怀,当起巨儒,名将,能吏几个字,曾公所著之书,家信,拜读以后,才知道何等胸襟,才干。朝廷信任曾公,一是看功劳,二是看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