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安娑罗树看中国古代气候的演变

从淮安娑罗树看中国古代气候的演变

娑罗树花开

唐代李邕名帖《娑罗树碑》记录下了历史上娑罗树在中国淮河流域淮安“婆娑十亩,映蔚千人,密幄足以缀飞飙,高盖足以却流景”的壮丽景象。然而,娑罗树是热带和亚热带树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印度中部,即印度和尼泊尔境内为主。直到今天,中国境内野生娑罗树也只在喜马拉雅山向东延伸的中缅边界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境内存在。那为何在唐朝,娑罗树可在中国中纬度江淮地区生长,明清时期就再没有明确记录了,现代中国中纬度地区也没有发现呢?

笔者也曾疑惑这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直到偶然看到地球冰川时代相关的文章才忽然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气候和现代可能不一样,气温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淮安娑罗树看中国古代气候的演变

淮安娑罗树关键时间节点与中国古代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笔者随后查阅了一些资料,根据古代气候变化曲线图。大致可以看出,根据笔者推测的娑罗树种植时间为公元413年(参见 ),此时东晋末年气温和今天基本差不多,娑罗树比较耐寒,可以在淮河暨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处存活。即便冬季较冷低于零下五摄氏度,也可以用草绳包裹树干以度过寒冬,因此。娑罗树苗具备成活生长的条件。

从淮安娑罗树看中国古代气候的演变

红圈:淮安娑罗树位置;红×:娑罗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分布区域

此后南北朝至隋朝,中国中原地区气温逐渐增长,到唐朝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温比今天要高约1摄氏度。别小看这平均1摄氏度,使得温度带可以向北移动1-2纬度。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发现,唐朝李隆基在长安宫中种有柑橘,直到近100年后唐武宗还曾赏给大臣。而柑橘无法在零下八度以下存活,今天西安的气温每年都会低于零下八度。另外一个显著的证据是唐代四川东北部涪州和巴州出产荔枝,经驿道2000里,可以保证荔枝2日之内运达长安。而今天四川东北部已经不产荔枝了。还有学者提出,唐朝时期,妇女着装比较清凉,也是唐朝温度较高的表现,或许也是一种间接的证据吧。

从淮安娑罗树看中国古代气候的演变

唐朝女性服装较为开放和清凉

娑罗树的耐寒能力和荔枝差不多,娑罗树更耐寒一些,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印度中部,在海拔1700米处还可以生存。因此,自东晋末年到唐朝末年,较高的年平均气温是淮安娑罗树“婆娑十亩,映蔚千人”的重要原因。然而,到了宋代,年平均气温急剧下降,较今天年平均气温低两摄氏度左右,这使得温度带往南要移动2-4个纬度,已经不适合娑罗树和荔枝的生长。公元1122年左右,向子湮路过淮安,记录淮安娑罗树“今有二本,方广丈余,盖非故物”,说明高大挺拔的娑罗树已经死亡,只有两颗较小的娑罗树存活。公元1129年,宋金交战,娑罗树碑和残存的娑罗树也一同毁于战火。宋代诗人芮烨(公元1115-1172年生卒)就未曾见到娑罗树,留下了诗句《从沈文伯乞娑罗树碑》为证。

楚州淮阴娑罗树,霜露荣悴今何如。

能令草木死不朽,当时为有北海书。

荒碑雨侵涩苔藓,尚想墨本传东吴。

唐代取经高僧玄奘圆寂于陕西铜川玉华寺,或许也在当时种下了从印度带回的菩提树、娑罗树、七叶树等种子,不然,我想今天当地政府也不会空穴来风赠送西安大慈恩寺娑罗树苗(实际是七叶树苗)。另外,唐代天宝年间,安西都护府至少两次从拔汗那采集娑罗树苗,向朝廷进贡,应该也有不少官方种植且成功的案例。古人诗文中也多次提交娑罗,并比喻其为“月中桂”,说明娑罗树在古代不是特别陌生的树木。但是,北宋时期的低温,加上元明清间数百年的低温,中原地区的娑罗树即便没有毁于战火,也会因为冬季的低温而难以生存。久而久之,人们不了解娑罗树而张冠李戴,也是情理之中了。

梵华

2020年3月1日于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