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指的是什麼?

一綠浮芳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詩聖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句子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於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在詩下做注:“餘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從詩的格式上看,這是一首七律,並且打破了格律詩只在頸聯、頷聯要求對仗的規律,在尾聯用了難度比較大的流水對,對得相當工整,足見杜甫當時的心情以及激動的程度,從而也進一步顯示了他高超的文字功夫和精湛的詩詞寫作技法。

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在古人的詩句裡,青春一詞有六種解釋: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之為青春;二指青年時期;三指年齡,年歲;四指美好的時光,珍貴的年華;五指酒名,六指年輕時代。

詩詞對仗有六大要求:1、字數相等;2、平仄相偕;3、詞性相當;4、結構相應;5、句子的節奏相同;6、對句的意義相關

字數相同是一定的,因為七律的每句都是七個字。從其他五項入手來分析,白日的平仄是仄仄,青春的平仄是平平,正好相對。而且詞性都要名詞,結構必須是偏正,它們在整個句子裡的節奏要相同,特別是兩句詩的意義要相關聯。因此從對仗的要求以及創作的時代背景來看,青春一詞指的都應該而且只能是春天。


  • 整首詩的解釋如下:

劍門關外忽然傳來了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喜訊分外歡喜,以致淚水打溼了衣衫

回頭看看妻子兒女的愁雲頓時消散,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露出欣喜若狂的神色。

在晴朗的天空下放聲高歌痛飲美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吧!從巴峽穿過巫峽,轉到襄陽後直奔洛陽。


飛鴻鳴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出自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寫了當聞聽河南河北被收復,安史之亂得到平定時詩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前半喜安史平定,後半喜還鄉有日。其中“青春”之意如下:

一、因格律的需要與“白日”對仗。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按格律要求中間四句須工整對仗。因該詩是一首描述大快人心的喜詩,通篇一氣呵成,用“忽傳”“初聞”“須縱酒”“好還鄉”等表示快意的詞語,極書作者之狂歡情狀。“白日”與“青春”均是形容極佳天氣狀況及詩人的歡愉心情,與全詩格調一致。

二、“青春”指春天晴好的天氣。

公元763年,隨著黃河以北(今河北北部)被平定,延續八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終結。此消息傳來時正值春天,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暢想從梓州抵洛陽時,與春日明媚陽光一路相伴時的歡愉心情。

三、“青春”指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祈願。

此時的詩人已年過半百,何談青春,八年顛沛流離的日子已使他身心俱疲,他希望從此與家人衣食無憂 ,生活中充滿陽光,再無戰亂、飢餓、離別之苦 ,祖國山河生機盎然、國泰民安、一派祥和。

總之,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敘事詩,語言明快、情感轉換自然真切,描寫詩人的欣喜之狀時連用數個動詞,極為精妙傳神,使其“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形象躍然紙上。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其中頷聯中的“青春”的意思到底該如何理解,下面由我為您解答:

一、詩歌的創作背景

首先來看下這首詩:

官兵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的春天。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心繫國家卻又遭受過很多動亂的詩人。當時,杜甫正流落四川,當他得知唐軍收服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而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也宣告結束,其內心喜悅歡快之情無以言表,遂做了這首充滿希望和歡快的詩作。

另外,杜甫原籍湖北襄陽,後遷至河南鞏縣,而洛陽正是他詩中所說的第二“故鄉”。單是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句,就能看出在之前,因為動亂,包括杜甫在內的很多人不敢前往洛陽等地方,而現在這些地方終於收復了,杜甫便可以從四川啟程,穿過巴峽和巫峽,再途徑襄陽,便可以大膽前往洛陽了。

二、“青春”的涵義

這裡的“青春”,顯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青蔥時光。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來分析一下:

“青春”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意思:一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其色青綠的情景;二是指青少年時期,意思是年齡、年歲尚不大;三是指美好的時光,珍貴的年華。

我們再結合全詩的意思來把握一下:

劍門關外毫無徵兆地傳來了收復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喜訊,就忍不住落下淚水,打溼了衣衫。

回頭看妻子和兒女,哪裡還有愁雲慘淡的樣子,都正帶著高興勁兒,隨意地收拾起了書卷和它物。

在美好的白天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美好的春光返回故鄉,才是最讓人迫不及待的事情啊!

那就快快動身起程,從巴峽穿行到巫峽,再經過襄陽,就可以直奔洛陽城了。

杜甫出生於712年,結合這首詩的背景,杜甫當時已經51歲了,所以說青春指青少年時期有失偏頗。那麼,這裡的“青春”,應該指公元763年春天的美好景物較為妥當。試想,杜甫一家人收拾好了行李前往洛陽的路上,正是美好春天,自然有美好的景物一路相隨,給他們“作伴”。

三、寫在最後

杜甫平生遭際坎坷,如此充滿歡喜之情的詩作並不多。理解一些作品特別是一些詞句的含義,著重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上下句,前後詞語之間的關係;二是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這都是我們增強理解力和準確把握內涵的必要途徑。

以上淺見,有沒有道理?歡迎交流。


顧南安


這是杜甫最快樂的詩。

1 出處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劍外:劍門關以南之地,代指蜀地。

薊北:河北薊州之北,安史之亂老巢。

卻看:再看。

公元762年,唐王朝官軍破賊於洛陽,河南平。763年,史朝義兵敗自縊,河北平。八年安史之亂結束,詩人杜甫喜極而泣,創作此詩。

1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我們應該在這大好的日子裡“放歌”,“縱酒”,歡慶勝利,我們還應以返老還童的心情,煥發青春,與青春年少的兒女一起,趁春光明媚,作伴還鄉。

這是詩人“聊發少年狂”的瘋狂了,都是戰爭勝利惹得禍,讓年過半百的詩人高興得像個小孩,這是杜甫詩最難見的純真可愛。

身未動,心先行,沿著涪江入入巴峽穿巫峽,順長江至襄陽,向洛陽,飛回了故鄉。

驚喜的感情波濤有如洪峰迭起,奔湧向前,勢不可擋。

2 “青春”的含義

詩詞中常見,比如,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孟郊)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

一是指青春年少時期,人生最好的階段與時光。

一是指春天白日,春季草木茂盛,色青,故稱,“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

而杜甫的詩應包含這兩種,

既是激動得青春煥發,又是春日盛景的佳時,

雖然杜甫此時已垂暮,然戰爭的勝利是久盼的消息,再老的人生也會煥發青春的活力與熱情,猶如返老還童,年少重回。

春光明媚之際,天公作美,正是返鄉最佳時節,戰爭平息,終可安心歸鄉,春景正盛,鳥語花香,一路高歌,再欣喜不過。

所以,

酒不是銷愁而是助興,詩不是發洩而是怡情,從不在詩裡提及的妻兒也不再避嫌,細膩入微地注目,無聲得動情。

自然明快,一氣呵成。

杜甫最肆意縱情,愉悅至極的詩。

清代文評家張謙宜評價:“一氣如注,並異日歸程一齊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絕唱也。”


一綠浮芳


現在我們說青春,總會想到青春年少,也就是形容人年紀輕。或者,會回想起逝去的青春,即年少時的美好時光。

但在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青春是指春天,春光明媚的好時節。全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01創作背景 :艱難困苦逢戰亂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人民開始因為戰亂而顛沛流離。

杜甫因為一直仕途不順,又“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勉強當了個看守兵器的小官。日子卻依舊過得很貧困。也是在安史之亂爆發那年,他的小兒子活活餓死了。

第二年6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繼位,即唐肅宗。即使痛失愛子的悲痛還未平復,作為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杜甫毅然決然懷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投奔肅宗。

然而,他被叛軍俘虜了,一路押解至長安。直到公元757年,杜甫才從長安成功逃脫,投奔了肅宗,成了“杜拾遺”。很快,他因為房琯案而被貶,之後在西南地區漂泊。

用腳走過唐朝的半壁江山,杜甫看到的是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他憂國憂民,寫下“三吏三別”。長久的漂泊生活,加上看多了百姓的困苦艱難,杜甫無比渴望戰爭早日結束,讓人民安定下來。

公元763年,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勝仗,收復了薊北(洛陽和河南鄭州、開封等地)。52歲的杜甫聽到消息後,喜極而泣,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自己的喜悅興奮之情。

02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劍門關外突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我才聽到時,忍不住手舞足蹈,眼淚卻不自覺落下來,沾溼了衣襟。

“忽傳”表明捷報來得突然而迅速,讓人有些措手不及。已顛沛流離多年的詩人剛聽到這個消息,難免悲喜交加。喜百姓即將安定,悲百姓與自己都經歷了這場浩劫。

我扭頭看妻子兒女,他們的臉上再不是愁眉不展,都衝我喜笑顏開。我想說些什麼,卻又不知從何說起,便胡亂捲起未寫完的詩書,同他們共享勝利的歡樂。

今日天氣晴朗,最適合飲酒高歌。雖然我已滿頭華髮,不宜縱酒,但為了這個好消息,還是忍不住瘋狂地貪杯。如今春色正好,喝完這杯酒後,我得趕緊收拾行囊,好帶著家人儘快返回家鄉。

“白日”形容天氣晴朗,暗示詩人已垂垂老矣。老人本不該縱酒,他卻縱酒高歌,當真欣喜得發狂。

“青春”代表春色正好,是生機勃發的代名詞。這暗示戰爭已定,人們的苦日子到頭了,唐朝的經濟、政治、民生都可以慢慢恢復起來。

在異鄉多年,杜甫恨不得立馬飛回家鄉。所以最後直接把距離很遠的巴峽、巫峽、襄陽、洛陽放在一起,彷彿這樣就能瞬間走過這些地方。“即從”、“便下”更是寫出杜甫歸心似箭的急切。

03經過戰亂苦,方知和平甜

這首詩節奏極快,句句都在寫詩人聽聞捷報後欣喜若狂的喜悅心情,似乎是將壓抑在心底多年的情緒一股腦兒釋放出來。

明代王嗣奭評價這首詩:“說喜者雲喜躍,此詩無一字非喜,無一字不躍。”

喜悅之情彷彿要從詩裡的每個字中跳出來。這是要受過多麼深重的苦難,才會在得到解放時如此恣意酣暢。

杜甫身處淪陷區長安時,曾寫詩道: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處在戰爭年代,連一封家書都是奢求。身體與精神都在遭受磨難,白頭髮大把大把地掉落。 戰爭,無論在哪個時代,帶給民眾的只有無窮無盡的苦難與悲慘。

切身體驗過戰亂帶來的顛沛之苦、殺戮之痛、徵兵之慘,詩人才能由衷地寫出如此酣暢淋漓的喜悅詩詞。

經過戰亂苦,方知和平甜。處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且行且珍惜。


三葉草青青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本人閒著點進憑自己的理解作個剖析,知

道杜甫此詩,但未看過有關注釋。

🌺問題提出“青春”在此處指的是什麼?

根據此聯的聯意推斷,此處“青春”一詞是

指作:“美好的時光、心情和風景”等一類的

意象詞。主要作“美好的時光”來解,杜甫

因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心情愉悅而趁這“美

好時光”正好還鄉。而非作“青春”一詞的現

代原意“青年時期或青年人的年齡”解。因

為此時的杜甫已非“青春”。

♥☞現為題主對杜甫此聯作有關對仗剖析:

1、“青春”此處“青”字取其形容詞性與“白”字

對仗,“春”字取名字詞性與“日”對仗。而此

處“白日”是指“晴天白日的好日子”。此上下

聯兩詞,無論從“字面詞性”還是“詞義詞性”

都是工整對仗的。

🌹字面詞性對仗剖析:

“白日”,“白”顏色形容字,“日”名字。

“青春”,“青”顏色形容字,“春”名字。

🌹詞義性質對仗:

“晴天白日的好日子”對仗“美好的時光”工穩;

2、“放歌”與“作伴”的對仗:

“放歌”,“放”動字,“歌”名字。

“作伴”,“作”動字,“伴”名字(夥伴、同伴)

🌹☞此兩詞對仗工整;

3、“須”與“好”的對仗:

“須”須要與“好”正好、恰好對仗。

🌹4、“縱酒”與“還鄉”的對仗:

“縱酒”,放縱的飲酒。“縱”放縱飲,作形容

動字性,“酒”名字。

“還鄉”,“還”歸、返,動字。“鄉”名字。

🌹☞此兩詞對仗亦工穩。

🌺🌺以上都是憑自己之理解作剖析,非依

據原詩有關釋解書籍。

☞♥🌹♥為了更好理解再說明一下:

“青春”有關古義:1、春天(美好的日子、美

好的光景,即美好的時光);

2、草色青蔥(美好的風景)。

☞🌹“時光”有關現代釋義:時間、光陰、日

子、光景。其中“光景”釋義:景色(風景)、

情形、狀況。情形和狀況近義即:事物表現

出來的樣子情狀(杜甫此時情緒狀況的表

現即是“美好的心情”)

🌺☞所以“青春”即“美好的時光”,據上分

析“美好的時光”裡面實際包含“美好的日子、

風景、心情。總括為“時光”)








子風長歌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在歷史上有詩聖之稱,和詩仙李白齊名,詩云:李杜詩篇萬口傳。杜甫的知名度完全不亞於李白,只是在唐朝那個時代,相對李白而言,杜甫只能算一個晚輩。

他比李白出生更晚,成名也更晚,相對一入官場便一路綠燈,受到玄宗賞識的李白,杜甫在仕途上幾乎終生不得志。

杜甫是個典型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那憂國憂民的天性和現實官場的羈絆導致了他的詩作基調幾乎是灰暗,蒼涼的。

但是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給讀者的感覺則相當地輕鬆、活潑,這在杜詩中十分少見。那麼,杜甫的筆鋒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從寫作背景中,我們不難追溯其緣由。

這首詩創作的時間是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當時,威脅唐王朝統治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剛剛結束。杜甫聽到這則喜訊後欣喜若狂,在第一時間揮毫寫下了這首七律詩。

對杜甫而言,他將自己的一生託付給了國家社稷,永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一則喜訊怎能不令他激動?杜甫自己也將這首詩稱為“生平第一快詩”。



首聯敘事,一句“初聞涕淚滿衣裳”形象地表現了杜甫接到消息後喜極而泣的場景。從頷聯開始,詩人心中的喜悅之情順著筆端,躍然紙上。如果說原本的喜極而泣較為含蓄,接下來的直抒胸臆就相當熱烈活潑。

頷聯的“喜欲狂”,包括頸聯的“放歌”、“縱酒”都是十分熱烈奔放的表達。岌岌可危的國家終於結束了動亂的狀態,杜甫現在也可以帶著一家妻小,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重返故里。杜甫將所有的喜悅都傾瀉而出,在詩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全詩的表達中最為傳神的一句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句詩為我們繪製了這樣一個場面:青天白日高懸,詩人迎著陽光,引吭高歌,痛飲美酒,在明媚燦爛的春日裡,攜妻兒一同還鄉。似乎普天之下的賞心樂事全部發生在了這一天裡面。

“白日放歌須縱酒”非常直觀易懂,但是在“青春作伴好還鄉”這一句中,“青春”不再是我們通常所指的“青少年美好的年華”,“青春”在這首詩中指的是指草木繁盛的春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整個春天都因蔥蘢草木而呈現出青綠之色,我們便不難解其意。

“青春”的這一含義其實很早就被使用,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青春”多為其引申義。

在古代,用“青春”表示春天是十分常見的用法。例如明朝詩人劉基所作的《風入松》,“但道青春未謝,不知芳徑苔深。”詩人借詩感慨春天還未過去,小徑上的青苔卻已經很深了。此處的“青春“指的正是春天。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誰都知道,這是老杜平生第一快意之作。

這篇詩作也被收錄在中小學課本中,成為了幾近家喻戶曉的杜詩名篇。

說實話,老杜能在沉鬱頓挫的制衡下首出第一快詩,真的就是生平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老杜的詩篇中,這樣的快意詩作實屬鳳毛麟角,頗為難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清代大學者浦起龍在評價老讀這首詩的時候,給出瞭如下說法:

八句詩,其疾如飛。題事只一句,餘俱寫情,得力全在次句;於神理妙在逼真,於文勢妙在反振。

各色典藏中也將老杜這首詩作評為別具風神的上上佳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推介,足以說明這首詩於老杜本人以及後來者的巨大、深刻影響。

一般來講,七律詩的五六聯經常是作者最為得意的偶仗之句,不僅神采飛揚,文風飄蕩,更具文眼氣質,起到蕩氣迴腸的推波助瀾作用。老杜的這句詩亦是如此。也是老杜生平漂泊浪跡慣了,幾乎一生都在萍蹤浪跡的艱難中度過,甚至過著食不果腹、衣不暇暖的流浪生活,還需要好朋友的賙濟和補貼,就連居住的茅棚也被大風颳起三重茅,害得他老邁的腿腳去和嬉戲的兒童爭那一捆蓬萱。

令老杜最為莫奈的是小兒子的飢餓而卒,老來喪子,這對老杜的打擊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浩劫空前的,更加深了老杜對於這種漂泊浪跡的深深痛惡。而官軍一下子收復了大片失地,流浪的人們儘可以安居樂業了,於老杜來說那就是喜不自勝,難以抑制內心的巨大沖動,讓他和妻子喜極而泣,終於一反平生之意寫下了這首天下第一快詩。

至於青春兩個字的含義和所指,無疑是在綠意盎然的春天,謳歌的是那時節裡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還有蘊藏在人們內心之中對於和平安寧的渴望,更是老杜這個遭逢亂世的漂泊人生的內心無限感慨。古人向來以大好春光形容萬物復甦百業俱興,這裡老杜借用春天的描述,實則描寫了人們內心之中更為期盼和熱望的那個帶給人們希望和富足的春天。

在老杜的眼裡,無論是何等樣的春天,都是充滿了希冀的最美好的開始,所以他才籌劃著開始下一段更為精彩的人生旅程。


龍吟148119260


關於杜甫以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大概為眾多讀者熟知了,也就不再囉嗦了,只對這兩句詩作詮釋。

此兩句詩,是杜甫的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頸聯。杜甫以律詩嚴謹著稱,這兩句詩對仗十分工整:比如”放歌”對”作伴”、”縱酒”對”還鄉”,等。

句首的”青春”與”白日”對。詩中”白日放歌須縱酒”,意思是在晴朗的日子引吭高歌、開懷暢飲,抒發無比興奮。

白日,既有晴天之意,亦有收復失地大地重光的含義。

青春,表示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同時亦含有還鄉夙願得嘗、心情舒暢愉快的含義。





施亦南


就是春色,春天的意思。

四時中,春屬木,五色中,青為木色,所以說青春。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無所不在的五行觀念。

說酒,說年輕女子的,都扯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