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每次開家長會,媽媽們湊在一起聊得最多關於孩子的話題便是:孩子性格的好壞。有人說自孩子太害羞,很少在公共場合主動打招呼;有人說孩子太內向,跟周圍小朋友顯得格格不入;當然也有家長糾結於孩子太過人來瘋,沒有女孩子該有的矜持樣。

家長會有這些苦惱,是因為我們對性格有一種習慣性的誤解,認為性格有好壞之分,也一直在無形中給孩子這種壓力。殊不知,大人這種隨意的評價和負面的聲音,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糟糕的暗示,一旦父母給孩子貼上了“性格不好”的標籤,孩子便容易變得不自信和否定自己。

前陣子大火的動畫電影——《哪吒》中有一句臺詞:“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得動。”在電影中,人人都把哪吒當妖怪,不管他怎麼努力都是一樣的結果。所以,他放棄了,自暴自棄的說:“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如果周圍人都能對哪吒少一點刻板印象,多一點包容,那會不會是另一種結局呢。

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俗話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父母常常希望孩子外向一點,無非是想讓他在班上更受歡迎,以後進入社會能更快的融入。但根據觀察發現,人際關係的廣泛與否,未來事業的成功與否,都和向內外向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就像是游泳,他們只是用的不同的泳姿,但都可以到達終點。

比如,同樣作為畫家,凡·高和達·芬奇就是典型的內向性格者,而畢加索和卡羅則是非常典型的外向性格。所以,你看,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和性格是否外向沒有一點關係。


那我們應該怎麼對家裡的小孩因材施教,尊重他們的性格特點呢?這些性格特點又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帶著這些疑問,我看了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語言學家、知名分析師西爾維亞·洛肯的經典作品——《性格拼圖》。

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作者認為內向或者外向——在錯綜複雜的“性格拼圖”上,它們只是小小的一塊。這張性格拼圖決定著我們每個人的發展方向、興趣愛好、日常感受等。它有一個特別的遊戲規則:我們只能和他人一起完成拼圖。這個規則的含義就是:性格總是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物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意識的探尋。

首先第一個因素:生物遺傳。


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生物遺傳即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差別。內向者的大腦相對於外向者來說,有更強的血流和更活躍的腦電活動、較長的神經通路、較敏感的杏仁體和較不敏感的伏膈核。所以這些特定的大腦區域與神經遞質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內向者更能積極處理內心活動、對環境也更敏感,相比較外向者,內向的人比較容易緊張。而外向者,在處理外部刺激時表現得更強,更趨向於追逐獎勵和令人興奮的事情,他們喜歡冒險、喜歡新的感官刺激和新鮮體驗。

各種各樣的差異使內向者和外向者在不同的領域具有優勢,當然,他們各自也有不同的障礙、需求和苦難。但是,在“自然環境”中,性格不可能被分為內向和外向兩個清晰的類別,優勢和障礙也不是哪種性格獨有的,不過,性格的傾向性可以通過大量觀察得出。

我們只有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用心觀察孩子,才能更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

第二個因素:社會環境。

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很久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為一個問題爭論:先天遺傳和社會環境,究竟哪個對人類性格的影響更大?如今,我們發現了答案——

二者相輔相成。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一件完美的成品。嬰兒大腦的神經元連接是在出生後才發育完成的,它必須經過與撫養人的交流才能完成。所以,大腦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其對社會環境的高度適應能力,而不同的環境因素又影響著性格的形成。

一般來說,和睦的家庭環境,確實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更加具有樂觀、積極、自信等性格特徵。

第三個因素:個人意識的探尋。

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影響性格的第三個因素,同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通過自由意志做出決定的能力。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生理特徵,也無法完全決定所處的社會環境,但是,我們能做到一點,自主的做出選擇,選擇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這一點對育兒來說,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理解他,成為他背後的依靠,不管是內向也好,外向也罷,那都只是他自己獨有的性格特點,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他就好了。

在我們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存在著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傑出代表,他們都成功地自主選擇職業道路,並且收穫了被大家認可的成績。我們應當正確的認識孩子的性格,它們只是孩子在以後做決定時,更傾向於選擇的方向而已。

瞭解了性格形成的原因,作為父母,最關心的當然是,怎麼樣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輔導孩子學習。

在很多的班級和教育機構中,外向者有時看上去遙遙領先:他們樂於表達、經常發言、在小組討論中表現突出……總之,他們在課堂上有很高的積極性,也更容易得到老師的讚賞。這種現象證明了一點: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引人注目。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小學階段,外向者比內向者表現更好,但是這種情況會在高中和大學之後發生反轉。在解決問題時,外向者傾向於簡潔實用的途徑和快速的行動,他們很善於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力,學習的內容越抽象、越專業,這種外向能力的優勢就越弱。而內向者的安靜、專注力、意志力、分析性思維等優勢能幫助他們處理複雜的學習內容。

所以,父母在輔導作業時,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幫助孩子選擇學習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一、內向者的學習。

1、由內而外

·順序:先理解,再運用。

·避免誤解:安靜往往意味著思維的活躍。

·工具:在學習過程中加入寫作環節。

2、對刺激敏感

·學習速度不要太快:為學習、提問和過度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降低不斷變化的環境刺激:培養習慣和規律,做好信息過濾的準備。

·注意提供課間休息,避免干擾,與聽講人互動。

3、注重安全感

·介紹環境和可預見的學習過程。

·允許犯錯誤,提供足夠的結構和引導。

·遵守諾言。

二、外向者的學習

1、由外而內

·順序:先獲得感官經驗,再處理信息。

·工具:加入口頭表達環節,可以和內向者的寫作環節同時進行。

2、喜愛刺激

·避免無聊:變換學習形式和方法,提供儘可能多的感官體驗渠道。

·允許活躍的學習氛圍和快節奏的進度。

·強調積極解決問題。

·控制清晰的規則和陳述,允許即興反應。

3、注重獎勵

·利用競爭等元素設計緊張有趣的學習過程。

·用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實現能量管理。

·明確展示學習內容的實用性。

·遵守諾言。

輔導孩子學習,我們最終拼的不過的心態,在這件事上我一向很佛系,也接受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儘管如此,我還是願意多學習一些知識,多瞭解一點孩子,即使他是一個普通人,但也希望他做一個樂觀、自信的普通人。在孩子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我認為,父母只需要在其中起到循循善誘、監督和鞭策的作用即可,不要給孩子額外的,關於性格是否外向的壓力。

丟掉關於性格的刻板印象,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艾默生說過,不要試圖讓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一個你已然足夠。內向者的溫柔、安靜的智慧,謹慎、傾聽的能力,這些性格特徵可能是無比珍貴的。同樣珍貴的還有外向者的熱情、勇敢的行動力,真誠的關懷。我們要做的只是發現孩子的與眾不同,珍視他的特別之處,因為那是獨一無二的他。

洛肯博士在《性格拼圖》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自己的獨特視角,同時能讓我們反思關於對待孩子性格差異上的糾結和苦惱。內向或者外向的性格特徵可能會深刻地影響著孩子,但是它不會決定孩子的生活,它只是孩子在做決定時更傾向於選擇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