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農村,父母一日三餐基本吃什麼菜?

建築裝飾設計家


80年代我已成家,成了’戶主’。所以吃什麼菜,我記憶猶新。我說的都是實際情況,你看後或許不相信。另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差異很大,我只能說我們當地的情況。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沒有大棚蔬菜(起碼我們當地沒有),因此一年四季吃的青菜都是時令蔬菜。首先,我把那時候的幾個‘’硬菜‘’說說:


鹹菜:這是一年中,除了過年那幾天不吃,別的時候必須有的菜,一日三餐,餐餐不離。為什麼?因為拿起筷子沒處叨。說到底,就是除了鹹菜沒別的菜。當然,這是在蔬菜青黃不接的時候。鹹菜是怎麼製作的?很簡單,上一年秋天拔得蘿蔔,洗淨,晾乾,放進陶瓷燒製的缸內,按10斤蘿蔔2.5斤鹽醃製,夠鹹不?只要不進雨水能長期保存,因此,得益於天天‘’享受‘’到它。圖片中是玫瑰大頭,後期才有的,一直延續到現在。


還有兩個‘’副菜‘’,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一個是豆瓣醬,它是用黃豆煮熟後,發酵黴制而成,類似於現在的黃豆醬,但自己製作的有時黴制過長或過短,發苦發麻,但總比鹹菜好吃;這是春天沒菜時不知誰‘’發明‘’的。另一個副菜就是‘’韭花‘’,說是韭花,實際是用韭菜和即將成熟的韭菜種軋的。現在成了吃火鍋,豆腐腦的佐料。這是下半年(準確地說是秋後)的副菜。

那麼,過去一日三餐吃什麼蔬菜呢?首先早飯不熬菜,就吃上邊的主、副菜。另外,什麼季節吃什麼蔬菜,春天吃菠菜,夏天和秋天菜最多:坡豆角、芸豆,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絲瓜等,到了冬天有白菜、芹菜、芫荽、蘿蔔等。或許你認為這麼多菜,多好啊,但你要知道,蔬菜生長期長,結果才幾天,結的多的時候吃不了,過了這一陣又沒的吃了。最長久的菜就是白菜,吃一個冬天和半個春天。但有一點,水源條件好的可以吃到上述蔬菜,水源條件不好的,像丘陵地區,喝水困難,還有水種蔬菜?當然,也不是這麼可憐,有時到集市上買些青菜。

八十年代我們村有一戶人家,臘月訂親,買的黃瓜,蒜薹,引得全村人好奇,你現在看到我寫的或許也會好奇,但這是事實。


泰山農家人


題主提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本人小時候正是八十年代,在我們農村,由於那時候比較窮別說一日三餐吃什麼菜,吃什麼飯都是問題,很少有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兩餐,由於家庭成員較多,吃飽飯就是好的,那時候的農村基本沒有什麼經濟來源。

農村就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方,山裡的野菜,竹筍、樅菌、野雞等對我們來說就是美味佳餚的野菜;農村種菜也很方便,有白菜、蘿蔔、青菜、豆角、黃瓜等,數不清的菜,但是那時候想吃頓豬肉還是不容易的,因為一年才殺一次豬,一年到頭也買不了幾次肉。

小時候好像吃什麼都是好吃的,哪怕是一根蘿蔔也會吃的津津有味,不像現在吃肉都覺得沒味道了。

題主的問題也讓本人想起了小時候艱苦的歲月,但是現在想起來特別的有意義,也感覺如今是快生活大不如從前過的那麼有意義和有趣。

當然現在的生活確實好很多了,在此也提醒大家好好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生活,別浪費糧食,更要繼續勤勞努力,又要開開心心的過好以後的每一天。





湘裡西


本人出生在80年代湖南一小農村,在那個時候農村已經分產到戶,我家四口人有兩畝的水稻田,還有幾片小山地,農民都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可以說在我小時候,農村的一日三餐都很簡單。

首先在80年代,當地的很多農民都不會種稻穀,又沒有農藥、化肥,很多農民種稻谷都是模仿和摸索的方式,根本就沒人願意教你,因此糧食產量很低,本來可以種植雙季稻的農田,在那時卻是種植單季稻,導致家裡糧食緊缺,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溫飽都成問題。

因此農民吃的主食以紅薯為主,米飯為輔,平時喝粥,還有吃粗糧粑粑等,比如我爸在八六年跟我奶奶分家的時候,我爸媽就分到13鬥米,那個時候我媽已經懷孕幾個月,根本就沒的吃,後來因為沒米就去隔壁村借了一擔稻穀。

那個時候好的農田要用來種稻谷和經濟農作物,山地要種紅薯、花生、豆子等,所以可以種菜的地方很少,有一點土地都會被搶光,因此蔬菜不是說種就能種的,而且品種也很單一,也就只有冬季稻穀收割後,才能空出土地來種上各種蔬菜。

因此平時一日三餐的菜類很簡單,一家四口每餐只有一到兩個菜,首先醃菜是必備的,基本上每個農民家庭都有十多個罈子用來醃菜:酸蘿蔔、酸辣椒、酸蒜子、酸姜等等,所以一年四季都不用擔心酸菜不夠吃的問題,還有到了蔬菜成熟的季節,基本上一日三餐,餐餐有蔬菜,關於豬肉,如果不是過年,平時很少能吃到。

雖然吃酸菜比較容易下飯,但是如果天天吃酸菜,再好吃的都會吃膩吧?還有青菜也是,青菜本來就容易吸油,可是農村窮,哪裡捨得多放油,所以青菜不僅不好吃,關鍵還容易吃膩,而我小時候又比較挑食,菜不好吃我就用菜湯拌飯吃,如果連湯都沒有,我就用醬油拌飯,或者飯裡放點豬油和食用油伴著吃。


老梁話三農


八零後的我,小時候我爸媽很勤勞的,自己種了很多菜,瓜,夏秋是吃不完的蔬菜,瓜果,但瓜果我爸會留一些去鎮上賣。記的很清楚的是南瓜剛能吃還很嫩的時候,沒別的菜吃了,就摘回來炒了,很好吃,我媽就會說太嫩了炒不岀來菜,家裡幾姐弟,全靠父母種十幾畝地,平時我爸給人起房子,所以雖然苦,但比有些人要好多了,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媽就會蒸一鍋饅頭,摘些青辣椒剁碎了放鹽加麵粉再加一個蛋,和饅頭一起蒸了當菜吃,每次都是放很多鹽,一點點就吃一個饅頭了。有時就拿蒜頭搗碎加鹽加點芝麻油沾饅頭吃。基本上就是自種自給的狀態,雖然地不少,但要繳不少公糧,所以也是很堅苦的,堅苦的條件養成了我幾姐弟都很勤快的性格,幾歲就是自覺一大早起來幫父母幹活了。有時也會改善伙食,自己家養的雞,兔子,炒了吃,尤其是兔子真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湯麵條裡面放紅薯葉,又沒什麼油,那個紅薯葉真的難吃,還有絲瓜我也討厭吃,放麵條湯裡,一點味都沒有。那時候物質很貧乏,但真的很快樂,無憂無慮。


江80596060


作為八零後有記憶開始是九十年代了!不過題主說的一天三餐我是南方人因為食物的缺失真的就不只三餐了,因為我們這邊都是和玉米粥,說句難聽點的話一撒尿就肚子餓,這是我們農村常常說的。飢餓是常態,肚子飽那是過節。所以我們廣西每個月都有節日太餓了,想出來的節日!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十,十一月冬至,十二月臘八。

南方的玉米粥是大家的最愛,至於青菜我們這邊一年四季都可以種的就是韭菜,這菜是我天天吃的,現在看到就有陰影。空心菜從二月初二開始撒種,三月初三就開始吃到九月初九的菜。而大白菜和生菜就承包了我們南方人的秋天冬天和春天。問問八零後的年輕人他們有幾個人對這幾種菜不是陰影菜。即使不愛吃,但是飯桌上從來都不會因為你的喜好而退出桌的。它們在南方的飯桌上都是霸主地位,從來都沒有人可以撼動。但是它們也發揮了它們的極致,養活了我們。

我們南方有幾句童謠:玉米粥配大白菜,肚子圓圓,三月菲菜臭過屁,不吃三月菲,連屁都沒有,空心菜救命菜,種一紮救九月,大冬天,生菜就是養生菜。


沈竹溪ncc


生於81年的我,童年感覺還不錯,家裡種什麼菜就吃什麼菜,記憶最深的是春天母親會種很多菠菜,一個春天除了吃鹹菜,就是菠菜,各種吃法,涼拌,炒,做湯,感覺自己都變成菠菜了!不過沒覺得苦,童年還是很快樂的!


湖藍般的心境


從建國到80年代,最底層的農民一日能吃飽兩餐就非常非常好了;那時候,根本沒有三餐的概念。很多時候兩餐都沒法保證。至於都吃什麼,一般來說,一天可吃一餐拌紅薯、土豆或玉米做成的米飯,另一餐就是吃一點紅薯、土豆或玉米甚至苦蕎將就了。

過年呢,是鄉里最最隆重的日子,除非遇到嚴重的意外,一般人家,都會準備一些豬肉、雞、魚等美食,至少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早上吃上兩頓好飯。





綠色錫林


平時實在沒菜難以下嚥就用煎餅卷紅糖,煎餅卷豬大油放點鹽,冬天大白菜,蘿蔔一菜窖,最討厭星期天老孃擰耳朵起來曬白菜,中午遞出來下午在放進去,地瓜煮一大篩子,人吃豬也吃,還討厭天不明就起來閉著眼推磨,一推好幾個小時。


咱曙光


蘿蔔,青菜,黴豆腐


濟公可塞


徐州東部80年代,小麥煎餅為主,雜麵煎餅為輔。基本上每頓都是煎餅配稀飯,卷鹹菜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