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卫出公给儒家学者出了个大难题

儒家学者一直比较注重正统,讲究名正言顺,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名正言顺,是无解的。包括孔子最初说这句话时,对于子路还说就感到,行不行的通才是关键。子路与孔子的这段对话记载于《论语.子路篇》第三章,其原文是: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卫出公给儒家学者出了个大难题

卫君,卫出公,姬姓,卫氏,名辄。卫国第29代国君,前492年—前481年、前476年—前470年在位。其祖父是卫灵公。其父为卫后庄公蒯聩。蒯聩的做太子时欲刺南子,也就是卫灵公的夫人,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聩之子辄继位,就是卫出公。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卫出公的拒绝。子路与老师的这段对话应该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之后,蒯聩和姐姐伯姬合谋,于卫出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劫持了孔悝,胁迫他参与政变,迫使卫出公逃亡,蒯聩继位。子路就死于此次政变。蒯聩在卫君位置上也只坐了不到三年,就被赶下台,流亡中被杀。卫出公辄在公元前476年回国复位。可以说从卫灵公到卫出公,卫国的国君继承都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卫出公正名之事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局。

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卫出公给儒家学者出了个大难题

“子之迂也”,朱熹注释“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迂字本意即有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的意思,由于卫出公正名之事并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总不能自己退位,接自己的父亲回来继位吧。子路才会说孔子所谓正名事离题太远,并非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野哉,由也!”,朱熹注释“野,谓鄙俗。责其不能阙疑,而率尔妄对也。”孔子申斥子路鄙俗,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不能做到“阙疑”,也就是不能先保留存在的疑问,轻率的应对。孔子曾教育过子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慎言慎行是为学者必须约束自己的。

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卫出公给儒家学者出了个大难题

本章的译文是,子路(问孔子)说:“卫国国君有意要您去参与政事,您会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老师您也太合时宜了。这名从何正起呢?”孔子说:“仲由,真太粗野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应该存疑毋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一定要有正当的名分,才能合乎礼制的说话,说出来的话才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绝对不会马虎苟且的。”

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卫出公给儒家学者出了个大难题

自夏商周以来,特别是周朝以来,历代君王对于名正言顺都看得比天还大,就是因为自华夏文明建立国家以来,确保统治政权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规范明确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提倡以孝治天下的根源,也是确保统治阶级政权稳定交替的关键。所以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希望国家治理昌明的儒家学者,都会不厌其烦的强调名正言顺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