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文 | 栩(xu)然

首发 | 栩然说(ID:xuranshuo)

《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1

这段时间,有一部韩国电影刷屏了。

可能有的同学看到了朋友圈的标题,但并没有去深入了解过。

今天,我就客串一下不知名非主流影评人,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顺便探讨下电影背后更深入的思考。

后者才是我的专长领域,所以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后。

这部电影名字叫《寄生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据说是奥斯卡很多年来第一次把最佳影片奖颁给了外国电影。

除此外,它还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奖项,可以说是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

这部电影讲的是啥呢?

其实主题很简单,不是什么生物学问题,而是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

这个问题在韩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突出,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韩国明星沦为资本玩物,甚至被迫自杀了。

韩国的顶级富豪和财阀的势力之大、地位之高难以估量,据说连总统见到三星的老板都要鞠躬行礼,这在中国简直不可想象。

电影主要讲了韩国首尔地区一家住在半地下室贫民窟的一家子穷人,通过各种方式,先后到了一家富豪家里去做工。

先是哥哥装学霸去富豪家里当了家庭教师,然后又相继推荐自己的妹妹、爸爸去当了心理理疗师(绘画老师)、司机,最后爸爸推荐自己的老婆当了佣人。

一家人每天在富豪家里见面,但都装作彼此不认识,富豪家也不知道自己家里这些各擅其长的“雇工”们,居然是TM的一家人。

真是整整齐齐好演技啊。

有一天富豪家集体出去旅游,留下了巨大的豪宅,于是寄居在富豪家的穷人终于像一家人一样为所欲为了。

结果意外遇到了同样寄居在富豪家的前女管家和她的丈夫,紧接着富豪家也因为下大雨而提前返回了豪宅。

各种矛盾一下子就集中爆发了。

电影的最后一个小时,就像是给每个人的人生按了快进,明明享受了很多年富足安定生活的富豪一家,明明已经藏在地下室里寄居了好几年的女管家丈夫,明明已经生活平淡如死水的穷人一家,都突然一下子经历了人生剧变。

于是死得死,抓得抓,藏得藏。

谁也没有落个善终。


《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2

导演对电影里穷人的行为定了一个性:寄生

什么是寄生呢?就是寄居在别人身上盗取养分生长。

在自然界,多数寄主都是比较强大的,而多数寄居者都是稍微弱小的,只能通过这种不光明的手段苟且偷生。

用这个名字做标题,代表了导演对韩国下层社会的同情,以及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批判。

但我认为,这种批判是不彻底的。

既没有思考富人为什么是富人、穷人为什么是穷人,也没有提出什么改变的方法。

而是默认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极力渲染两者之间的物质差距。穷人的生活有多悲哀凄惨,富人的生活就有多富丽堂皇。

“如果有钱,我会比他们还善良”,电影里这句金句的背后不是批判而是肯定。

骨子里,韩国人对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我们建国以前的层次。

电影里的上层社会,是底层想象中的上层社会:人傻、钱多、速来。就像“皇帝用金锄头”“西宫娘娘烙大饼”一样。

电影里的下层社会,也是底层希望的底层社会:虽然穷,但比上层社会的人更有能力,更精明。

整个故事就像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一样,很爽、很失真。

富人不可能那么轻易相信人,而穷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有那么高的情商,能把富豪耍得团团转。

想象一下你有一天去了王思聪家里装名校毕业的家庭教师?

怕人还没去,身份就被查个底朝天了。用郭涛的话说:你当富豪家是公共厕所,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啊。

电影的价值观倒是很典型:穷人要想改变命运,不是打倒富人,而是成为富人。

也就是翻身农奴当了奴隶主。

就像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总是打着反抗地主,分田地、均贫富的口号,起义成功后,又会迅速蜕变为最大的地主一样。

《纸牌屋》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当你接近权力的时候,就会产生拥有权力的错觉。

穷人一家寄生在富人家里,也产生了能一直拥有这种生活的错觉。

为了维持这样“美好的生活”,他们向同样寄生的“女管家”和他的丈夫动了杀心,并最终导致寄居上层社会这一童话的破灭。

《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3

关于这一块的思考,我们点到即止,留点余地。

因为我觉得仅靠这么一部韩国电影,是没法真正深入探讨阶层问题的。你们想看,我会写,但不是现在这个时机。

我今天想谈的,其实比阶层固化更有意思,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看太现实的东西?

那些所谓反映“现实”的影视剧和小说之类的,从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中国都属于小众。

一方面,有尺度的原因,很多现实主义电影只能在地下影厅播放,跑国外去拿奖。

当然,外国的电影节喜欢给中国这种类型的电影颁奖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相信,这里面既有政治方面的考虑,也有观影方面的癖好。

而另一方面,其实老百姓的口味也不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片。

我读大学的时候,同学里除了一些特别愤世嫉俗或者有点文青的人,大部分都是出于猎奇的心态去看这种片子,无非《小武》《芙蓉镇》《活着》之类。

《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看了几部很快就烦了,大家更喜欢的还是好莱坞大片,或者国产喜剧片之类的商业片。

大学生都这样,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就更是这样了。

而国外好像并不完全是这样。

爆米花大片大家都爱,但似乎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越喜欢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问题。

当然,这个纯属我个人的发现和感性认识,未精确论证,欢迎大家大家一起讨论。

比如美国、法国、德国、瑞典之类的,你让他们看战狼、流浪地球这种中国大片,很多可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往往一些在中国很小众的现实主义电影,反而能有市场。

抛开政治因素,我感觉,这就跟现在城里的人,喜欢看抖音里的农村生活、土味吃喝一样。

不仅能通过同情获得廉价的道德优越感,同时还能获得安全感。

看你们过得这么不好,很符合预期,心理的满足感、幸福感就增加不少。

但对生活在这种“现实”里的人而言,感受则恰恰相反。

三体里的一句经典名言:

中国现实的引力实在太沉重了。

中国的老百姓自己都才脱贫没多久,就连很多80后都还有小时候贫穷的记忆,对这种现实主义电影是不大感冒的。

真正的现实已经压得自己快喘不过气了,还有精力去看反映现实的电影?

这就跟很多小时候穷得天天把红薯玉米当主食的人,长大后不爱吃红薯和玉米一个道理。

吃不饱饭的人,最羡慕大鱼大肉。

天天大鱼大肉的人,很可能就会对什么有机食品,素食之类的感兴趣了。

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喜欢看抗日神剧,就喜欢合家欢。

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在村子里跳、在广场跳,在国外跳,在方舱医院里跳。

你想想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什么样的人才能跳舞啊?都得是文工团的,是明星。

她们自己呢?

天天风里雨里,起早贪黑忙生活,很多还要忍受来自中国传统家庭和文化的压迫。

到五六十岁了,能有闲暇、有健康的身体跳广场舞,就是品质生活升级。

有时候,我都在想,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可能是中国最幸福的一代老人了。

你到日本看看,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生育率低,很多出租车司机、酒店前台、收银员,各行各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据说日本正在研究终身工作制度。

中国也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延迟退休。

到我们老了之后,你会发现,能60岁退休,退休后还能跳跳广场舞,就是最幸福的晚年了。

4

现实主义的电影,还有一个深刻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

《寄生虫》里的就是韩国真正的现实了?

当然不是,为了增强电影的张力,导演会设计很多巧合、桥段,会让很多不现实的东西在电影里变成现实。

《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要不然让编剧来干什么。

之前很多年,我感觉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都进入了一个误区。

好像非得盯着那些特别阴暗的、愚昧的、甚至有些恶心的东西拍,才叫现实。

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妖魔化的现实。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哪里的公园里都有狗屎,但你只盯着狗屎看,就是现实了?

我们需要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不是那些落后的、停滞不前的、甚至即将消失的社会角落才是唯一的现实。

如果真正要拍中国的现实,全面脱贫,整体生活提升,村村通的水泥路,·············人均GDP过万,恐怕才是更大的现实,

不要为了电影的效果,去无限放大现实里的负面内容,去渲染抱怨悲观、焦虑、恐慌的情绪。

就像当年的今夜90后团队,无限放大各种社会负面现象,甚至不惜编造事实,也要引起人的愤怒、悲伤或者焦虑的情绪。

说白了,因为这样的文章更容易赚取流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现实问题,中国也有很多,但并没有尖锐到让大家受不了的地步。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只要我们还在持续发展,发展的问题就一定会在发展中解决。

5

其实近两年,各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开始普遍回暖。

《无名之辈》《狗十三》包括去年的《少年的你》都成了票房黑马。

更出现了《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神话。

我觉得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是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一代的年轻人,总体而言是能吃饱能穿暖的人。

不像上一辈的人,从贫苦中走来,最怕的反而是“忆苦思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很多60后、70后是好排面,喜欢奢侈品的主力军。

反倒是很多95后、00后更“素食”一些。

这样的年轻人和80后少壮派中年人慢慢成了票房主力。

他们开始去关注自身,也能接受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反思。

另一方面,是我们学会了更好的讲故事。

《我不是药神》,讲的是现实,却披着喜剧的外壳。

《无名之辈》《少年的你》,也都是接着黑色幽默、校园恋情,去讲一些现实的问题。

《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这些电影都花了很多功夫去打磨剧本,把故事讲得很吸引人,细节也很动人。

这样的电影,是让大家看得进去的电影。

其实相比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过去(八九十年代以来)的老百姓更不爱看另一种电影。

主旋律电影。

除了因为当时的人们经历过很多政治运动,天天学政治、讲政治,所以有点逆反心理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过去的主旋律电影就像是社会主义宣传画的影视版。

正倒是特别正,但不感染人。

归结到底,还是因为不会讲故事,塑造的人物也显得失真。

好的电影一定会讲故事。

我估计这和我们的基因有关,智人进化以来,大量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其实都是靠讲故事。

一个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得以流传,也是靠讲故事。

所以,我们在基因里就习惯了通过故事来接收信息。

这几年,从视觉化、故事性等各方面,我们的电影了都有了很多进步。

这是好事。

我也希望,我们也能有更多既反映社会现实,又能引起大家思考的电影。

有更多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出现。

故事才是最好的传播载体,一个好的故事和要表达的价值观高度契合,才具有真正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一部电影的真正意义一定是藏在打动人的故事中,等看的人不自觉地掉完眼泪,意义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

这个世界是现实的。

但你要让每一个人相信,现实的东西,也可以很美好、很有力量。

《寄生虫》获奥斯卡奖刷屏:为何现实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 END ——

我是栩先生,喜欢用深度思考剖析个人成长话题。知乎点赞收藏数超130万,我希望通过我的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解决个人成长的一些真痛点、真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