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 問 』


你好,見字如面。


我是一名高三女生,所在城市疫情嚴重,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待在家中好好學習。


我自控能力不是很強,家中諸多幹擾和誘惑,為了克服自己的弱點,我和網課學習群裡一個陌生男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相互監督鼓勵,每天打卡學習,把當日完成的學習量發給對方。


我之前每天只能學習8個小時,現在每天能堅持10至11個小時,很少再玩手機。


就在我興沖沖想和媽媽分享這個收穫時,她查看我的手機時,發現我和那個男生的聊天記錄,認定我在談戀愛,還嫌棄對方是一個藝考生。


然後,媽媽命令我必須刪掉這個同學。我保證沒有其他心思,就沒有聽媽媽的話刪掉。


第二天,媽媽突然又審問我,是不是沒有刪除那個男生。我非常好奇她怎麼知道,發現她偷看了我的手機,內心很不舒服,我就給微信上了鎖。


媽媽發現我鎖了微信後,又質問我為什麼要防著她,說還有100多天就要高考了,我整天只知道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我哭著說,我馬上就成年了,我應該有自由,我不喜歡處處被監視,更不喜歡生活在她的掌控裡。


我的哭訴,讓媽媽情緒突然崩潰。


她罵我是白眼狼,說自己犧牲這麼多還不都是為了我,說我今後愛怎麼著怎麼著,進而把矛頭指向我爸,說她也應該像我爸那樣,當甩手掌櫃,對我不管不問。


她甚至說,我恨她,盼她早點死掉,這樣我就自由了。


我難過極了。因為,真相壓根兒不是媽媽想的那樣。


我深愛並感激我的媽媽,甚至覺得她被爸爸傷害這麼多年,至今還不離婚,就是為了給我一個完整的家。


我開始讀高三時,媽媽為了陪我,請了一年長假,兩個城市來回跑(讀書的地方和家不是一個城市)。


但,因為婚姻不幸,對我爸意見很大,她總愛牢騷,甚至親口對我說過“男人都是讓人失望的傢伙”這樣的話。


這次矛盾爆發後,媽媽已經3天不和我說話了。


她做完飯放在桌子上,我和她說話她也不理,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她和爸爸吵架哭鬧後,摔門而出去姥姥家,我一個人蜷縮在臥室裡,孤獨冰冷的感覺。


這3天,我反覆揣摩媽媽生氣說的話,覺得如果我消失了,她是不是就可以離婚,就能開始輕鬆的生活,而不再因為我的不爭氣而憤怒。


這樣的暗示,搞得我連學習的勁頭都沒有了。要知道,我成績不錯,曾許願要考上中國政法大學。


我想好好複習,抓住這最後的100多天,考上好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讓媽媽安心。但是,我又不知道,怎麼樣和她好好相處,能讓她相信我,開心點。


幫幫我。


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孩子,感謝你的信賴。


清晨起床,讀完你的來信,拉開窗簾,看到外面春光滿院,天空湛藍,再次祈禱疫情快點結束,這樣,你還有更多你這樣的孩子,就能重返校園,有序勤讀。


疫情陰影之下,全國14億人,在身體失去自由後,情緒都不穩定。


何況你,一個寒窗苦讀10年、2020年參加高考的學生,還有你媽媽,一個寧肯犧牲自己,也要維持完整家庭的高三陪讀家長。


病毒肆虐的恐懼,和不知何時才能復課的焦慮,以及今年高考是否會延遲的未知,一一疊加在一起,催化了你和媽媽間的這場衝突。


17年前,SARS肆虐時,我和我的同學們面臨大學畢業。因為疫情蔓延,交通管制,就業選擇的機會有限。


那時候,我們也有過同樣的情緒,但17年後再回首,發現將錯就錯,一路奮鬥,反而一切都最好的安排:


看,病毒和疫情摧毀不了努力者的人生。


疫情之下,人人平等。


此刻,你承受的不安和焦慮,同齡同處境的孩子都在承受。


何況,關於2020年夏的高考,國家正在研究政策,是延後還是降低難度,很快就會有一套因地制宜的舉措。


這樣的安慰,希望能讓你和媽媽都好過一點。


然後,我們再聊聊你們之間更深層次的問題。


01

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早戀最大的危害,不是學習成績。


你和媽媽的戰爭,源自於你和一個陌生男生的聊天。


儘管,這是因學習而生髮的聊天,但在媽媽眼裡,這就是早戀的苗頭,必須掐掉。


而在你看來,這是媽媽的控制,所以必須反抗。


整個寒假中,至少有10位中學家長給我來信,談到孩子早戀的問題,很恐慌,認定孩子成績退步,就是早戀作禍。


早戀會影響學習嗎?


會。


學習需要專注,但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心心念念全是對方,加上自控力差,沉醉其中,難免分心。


那麼早戀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沒有父母恐懼的那麼大。


早戀最大的危害,不是青春期的孩子陷入了愛戀,而是認定早戀就是災難的父母,在權力失控的恐懼中,用強制的方式,完全站到孩子的對立面,直至成了孩子的仇人。


而萌發自主意識的孩子,為了防範父母,或者擺脫控制,學會採取一系列和學習無關的反偵察:撒謊,欺騙,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孩子們為此消耗的過多心力,遠遠超過戀愛,真的耽誤學習。


早戀的問題,不過是一個誘因,真相是,父母孩子之間長久的不信賴。


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來信的你,雖然說自己沒有談戀愛的想法,但從你一系列反對媽媽的舉動,可以看出你對這個陌生男生有好感。


年長的媽媽,正是看見了這樣的苗頭,才拿出了一系列殺手鐧。


媽媽做的對嗎?


不對。


她不信賴你,無法相信你能處理好和學習夥伴的關係,甚至因為對方是藝考生,文化課不高也可以過關,憂慮他會拖了你的後腿。


媽媽的錯,是源自她自己內心“你考不好”的投射,而把怨氣發洩到你和那個男生的聯繫上。


而她的恐懼之所以這麼深,和她自身的婚姻,又密不可分。


02

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親子關係的病因,是夫妻關係。


每個特別愛控制的媽媽背後,幾乎都站在一個不怎麼負責的爸爸。


一小就對孩子大包大攬的媽媽,幾乎承擔了孩子全部的撫養和教育,這種卑微忙碌到沒有自我的付出,勢必讓她們將孩子視為全部。


“你可是媽的一切啊,我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


《小歡喜》中,宋倩的這句臺詞,道出了很多中國式媽媽的心聲。


夫妻關係的不和,更讓媽媽無意識中,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隱形伴侶,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因孩子而生。


愛有多深,恐懼就有多大。


把孩子當成一切的媽媽,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孩子的失控。


所以,她們會像宋倩那樣,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每道題的對錯,和每次成績的名次。


她們不允許自己傾盡所有的期待落空,所以就拼命把孩子攥在手中。


但孩子一個倔強的生命,最終都會像《小歡喜》中的英子那樣,發出“我就是要擺脫你”的怒吼。


也像,你在這場疫情下,對媽媽發出的“我不要被控制”的控訴。


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這樣的反抗,說明你在長大。


只是,這樣反抗的你,在對抗媽媽的過程中,也應該看見這樣的真相:


長大的標誌,從來不是成功反抗了大人,而是偷偷學會了對自己負責。


不想被別人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在自我掌控中做好自己的事情。


明白這點後,我們再來談談愛的方法。


03

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突圍原生家庭的路,不是一味對抗。


從來信中能看出,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對父母之間的關係,對母親多年的隱忍,有著細微而深切的體察。


就像,所有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一樣:


讓自己表現得乖一點再乖一點,優秀一點再優秀一點,通過這種壓抑的溫柔和刻意的討好,試圖用小小的身軀,填補父母之間的裂痕。


儘管,你們都沒有做錯什麼,還是父母關係的受害者。


孩子,相比疫情之下,你和媽媽的這場衝突,你更需要察覺的,是在愧疚分裂中,而陷入的自我否定。


這,才是你這100多天裡最大的敵人,也是你往後餘生中,最需要突圍的原生家庭。


所以,我給你的建議如下:


①向媽媽展示愛,先她一步,學會成長。


和媽媽坐下來好好談談,告訴她你一直都愛她,也知道這些年她的委屈,把你內心最真實、最深藏的話,在這個病毒肆虐的日子裡,說給她聽。


這個方法,無法一時改變媽媽長久以來的控制,但會讓她在被愛裡,去反省自己。


改變就是這樣一點點開始的:


我們改變了自己,一切才會慢慢變好。


當你比媽媽領先一步,學會表達愛,不再一味用爭吵和反抗解決問題,小小的你已經超越了父母,也必然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學會愛,被深愛。


解決了這個問題,刪不刪那個男生的問題,都不再重要。


②媽媽的路,是她的選擇,你不要自責。


媽媽和爸爸不和,但一直沒有離婚,選擇留下來,她表層的出發點,是為了給你一個完整的家,深層的原因,是她無力或不願選擇離婚。


所以,媽媽的不幸,是她性格和命運所致,而不是因為你是個累贅:


你是媽媽的孩子,即便她選擇了離婚,還是有責任養你,愛你,陪讀,照顧你到成年。


媽媽的抱怨和委屈,是她對自己現狀的不滿,而不是你不夠好。


你是個好姑娘,配得上更好的大學,值得擁有更好的未來。


請每天給自己這樣的暗示。


所以,不要把媽媽的不幸全部攬在自己身上,更不要拿媽媽的認知去評判男人和世界。


你的認知,需要你去經歷。


你的命運,藏在你自己的探索裡。


③最好的突圍,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你的媽媽,不完美,甚至說有著很多問題,也未嘗不可。


她對男人對自己,有著偏激的認知,甚至會在恐慌中,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說出過激而傷人的話。


她期望你能出息,不管這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向你爸證明她是對的,但你都要明白,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受益的人不是媽媽,而是你自己。


放棄對媽媽的抵抗,不是接受她的控制,而是讓自己平和,然後在有序努力中,考上夢想的大學。


而不是,在對媽媽的一味牴觸裡,放棄自己,一輩子重複媽媽的命運。


孩子,向父母證明自己對的好方法,是你成了更好的人,而不是比他們還差。


疫情下的高三學生:“100多天後就要高考,我和媽媽成了仇人。”


親愛的姑娘,這封長信的最後,很想和你分享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為了擺脫飢餓和無知,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去朝見智者。


他問:“聰明的智者,我父母貧困又愚昧,我鄉鄰落後又窮酸,我怎麼做才能改變他們?”


智者摸摸這個孩子的頭說:


“一直往前走,就好了。”


孩子不明白智者什麼意思,氣鼓鼓回到家裡,吃著涼饃,點著夜燈,好好讀書,只為超越這個徒有其名的智者,讓自己成為能回答任何問題的智者。


多年後,他學富五車,光宗耀祖,名聲大噪,成為大師,為很多困頓中的人指點迷津。而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也是:


“一直往前走,就好了。”


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但我們可以鼓勵自己一直往前走。


走過泥濘沼澤,走過孤獨深淵,走過愚昧偏見,走出原生家庭,走到柳暗花明,走到繁花盛開。


走到足以強大到,自己可以當內心深處,那個受傷的小女孩或小男孩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