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同盟會、哥老會、青幫和西安新軍共同光復了陝西鳳翔府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西安新軍一標三營管帶張鳳翔、司號長張雲山等人在西安五味什字義聚樓密召各縣同盟會員,磋商響應事宜。鳳翔同盟會員楊薈楨應召參加。會議約定,宣統三年九月初一(10月22日),全陝各地同時起義。九月初七晚,楊薈楨、劉志聯絡當地哥老會太白巷人黃髮、糜杆橋人楊鳳德、三岔堡人陳德勝、小裡村人趙大桂等,並通過他們各聯絡志同道合者,組織民眾1000多人,舉義攻城。縣差役張三保、王有榮、李振海、魯福林等在城內策應。初八黎明城破,清西鳳協營參將王志英(王玉卯)率殘部頑抗,兵敗自殺於北城上。知府德佑、知縣彭毓蒿(四川宜賓人)在縣署西邊桑園房被群眾殺死。舉義群眾因憤恨官吏、洋人,遂焚燒府、縣公署、教堂、學堂,歷代公文卷案、洋版書,並誅殺少數惡吏和教民。從此結束了清廷在鳳翔267年的統治。凡參加起義者,皆以白巾包頭為標記,俗稱“白頭返正”。

鳳翔起義成功後,楊薈楨等為控制局勢,遂聯合紅幫秦鳳山山主馬秉乾(外號馬老六,回族,寧夏人,在縣署快班當差多年),共同研究設立鳳翔“同志會”,為利用其幫會組織關係,推馬為“同志會”領導人,秩序稍靜。

因各縣秩序紛亂,秦隴復漢軍都督府分派在全省各校青年學生回縣倡辦民團,組織地方革命武裝力量。省優級師範畢業生王肇基(字,丕卿)和千陽人高丹桂奉命回鳳翔,與馬家莊人李逢春、八旗屯人劉治州相商後,由王丕卿、高丹桂以奉張都督之命雙騎入城,往見馬秉乾,曉以革命形勢和道理。馬對王、高二人以省派大員相待,表示願為效力。遂命秘書田潤以“同志會”名義出安民告示,文曰:“省城來文,保教安民,告我同袍,萬勿心驚。”地方秩序始靜。

當時,清廷調毅軍、甘軍夾攻陝西,企圖鎮壓辛亥革命的消息時有傳聞。李振初、劉治州、王丕卿等為形勢所迫,商定由劉治州星夜赴省,清軍政府派兵援鳳。王丕卿、周德潤(字鳳崗,鳳翔西關人)在縣辦理民團防務。

接到劉治州請求,張鳳翔即派副大統領萬炳南率新編民軍2500人來鳳翔,並委趙乃普管理鳳翔府事,胡樹人(四川人)管理鳳翔縣事。萬部剛駐鳳翔,甘肅清軍分道夾攻陝西的消息即至。鳳翔軍、政和地方几經磋商,將起義軍編為五大營:中營,馬秉乾為營長;東營,黃髮為營長;西營,楊開甲為營長;南營,龔發榮為營長;北營,楊鳳德為營長。各營300人左右,均受中營領導,統歸萬炳南節制。城內設民團總局。民團總局以李振初、劉治州為正、副局長,城防總局以陳同、劉治州為正、副局長。王丕卿、周德潤、谷逢時(字生辰,河北屯人,中學生)等輔之。民團總局在城周按東西南北四鄉設四個分團,平時維護地方秩序,戰時協助革命軍作戰。城防總局在城內按東西南北劃區段設四個小分局,又在四門設立四個總稽查,專責巡查四城防務。鳳翔城層層設防,嚴陣以待。

九月十三日,甘肅清軍分兩路東下,北路升允攻乾州;南路固原提督張行志(蒲城人)和回軍統領崔正午分兩路夾攻鳳翔。張行志帶壯凱軍由甘肅靈臺南下,進駐鳳翔城東北的水溝、太相寺,前鋒直至北沙凹;崔正午帶驍銳軍,越隴縣、千陽進駐鳳翔城西柳林鎮,前鋒直指亭子頭。共有騎兵16營,馬步兵約12000人,兩路以犄角之勢直逼鳳翔城。鳳翔兵團、民軍鬥志高漲,士氣旺盛,但兵力總計不足10營人,約8000之眾。武器僅有舊式毛瑟槍和曼利卡槍300多支,餘均為長矛、馬刀之類。萬炳南即急電西安省民軍政府增派曹寅侯(臨潼人)率新編敢死軍1200餘人來鳳。十一月二十一日(1月9日),萬炳南分三路攻擊清軍未克。次日,再次出擊,曹寅侯敢死隊持鍘刀、大刀、長矛等,勇猛戰鬥,爭先奪取清軍槍械而歸。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革命軍乘清軍不備,襲擊清軍崔正午於柳林鎮,殲三四百人,繳獲帳篷、旗幟、馬匹、駱駝、武器等大量戰利物資。崔負傷潰逃千、隴。鳳翔軍民與清軍激戰數月,於城西、城北戰鬥20餘次,清軍攻城20餘次,均遭到沉重打擊。虢王、彪角、郭店、南指揮、陳村等地由於地方民團的嚴密防守,清軍未能接近一步。軍民抗清一直堅守到辛亥革命的完全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