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30大幾的人了,還是感覺迷茫,怎麼辦?

兵傳媒


在宇宙的角度,人的一生猶如一顆流星,轉瞬即逝。而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不順心的事則十有八九,每個人在經歷了挫折失敗以後,會變得沮喪,都會進入迷茫,不斷的否定自己,對未來沒有了方向,猶如霜打的茄子,沒有精神和鬥志。火男想說,人生而為人,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是人之常情,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聖人,只是每個人的處理方式和態度不同,有些朋友很快就能走出了迷茫,繼續征程,而有些朋友可能一直在迷茫中打轉,遲遲走不出來這時候就需要放平心態去面對,不要煩躁。迷茫的時候,人最容易煩躁,這時候可能會做出更加錯誤的決定。煩躁會使人喪失了思考的能力,所以說要放平心態。人不會被挫折和失敗打倒,要勇敢地去面對。大家在日常中應該有這種感受,很多事情你越是想繞開,失誤越多,心裡越煩躁,它越是往你身上靠,那你為何不坦然去面對呢?大不了重頭再來。不要去逃避迷茫,要走出迷茫。

雖然迷茫的你是沒有方向的,猶如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但是請不要在這個時候隨波逐流,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設定正確的目標,切記做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因為一旦達不到預期,你會更加的否定自己,導致惡性循環,走出迷茫變得遙遙無期。設立可行性的目標,能幫助你早日擺脫迷茫。

你可以選擇多讀書或走出去,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很多人的迷茫是因為認知不足導致的,包括個人的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和大局觀、世界觀,這樣才能讓你有強大的靈魂,哪怕有迷茫,你也會很快走出來。讓身體走出去,去旅行,去放鬆,拓寬自己的視野,多和朋友聊聊天,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哪怕是消磨時間,可能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身體和靈魂的提升,都會給人帶來強大的自信心,讓人變得積極樂觀,勇於面對任何的問題。所以說,迷茫的時候可以靜下心去提升自己。很多時候的我們,知道事情的對錯,更知道怎麼去處理,只是我們習慣了逃避,不敢直視自己“醜陋”的一面。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它。加油!!


安慶小凱


正處於三十幾歲的年齡段。也曾迷茫過,迷茫最大的困境是所有的想法都停留在最粗淺的層面,從來沒有嘗試規劃和實施。

舉個例子,我比較恐懼開車,考了駕照一直沒有開,中途斷斷續續練過,但都沒有完全脫手獨立最終失敗。在去年暑假,我給自己定下目標,假期之內必須自己獨立開車,然後細化分解這個目標,每天晚上練習,獨立到比較好開的路段去,到完全自主。

所以給迷茫的人的建議是:定下一個合理的目標,是自律和稍加努力能達成的目標,如果多次實現自己既定的小目標,你一定不會這麼迷茫。


譚利平4


曾在Goodenough實驗室工作過的中國學者黃雲輝,他聊起與古德納夫(2019年諾貝化學獎獲得者)往來的趣事。

黃雲輝說:“前幾年我過50歲生日的時候,古德納夫先生給我寫了一句話:‘Yunhui, 50 years is only the beginning. Happy Birthday’。

(在他的學生50歲生日日說,五十歲,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微笑])

我覺得迷茫是正常的。當然一直迷茫下去也不行……


愛在春天來臨時


人一切的迷茫基本上是自己的智慧不夠,對自我的認識不足。

  • 很多人對自己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要搞清楚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不在不喜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時間。

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減去對自己沒有任何提升的事。

  • 戒急戒燥

學會靜下心來做一件事,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 不要做任何事都抱著功利心。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件好事不要總想這有沒有回報之類的。

  • 不要總是浪費時間

時間就是金錢。

對於迷茫的人我給出以下幾條建議:

  1. 早睡早起

一個人如果連早睡早起都做不到,怎麼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呢?

2.運動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你不想消沉下去就去運動,跑步、爬山。運動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使人心情愉悅。大腦更靈活。

PS:個人建議晨跑回來洗個澡一天都是精神的。

3閱讀。

每天堅持帶著目的性去閱讀,你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無知。其實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書中早已給了答案。

ps:個人建議去圖書館去閱讀。因為當你身處那個環境大家都在閱讀,人是環境的產物。

4寫作

當然也可以寫讀後感,只有用這種“輸入倒逼輸出”的方式,你才能掌握書中的內容。

5.少玩電子設備(平板或者電腦)

抱著娛樂性的目的去玩電子設備,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成長。只會讓自己更加迷失。

6.多反思,勤覆盤。

沒事多想想自己以前哪件事做的不好,哪些話不該說,哪些事又不該做。

7.多去結交正能量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接近什麼樣的的人,你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終生學習與成長


我也很迷茫,甚至很痛苦。30多真的不算大,我都40多了,還覺得自己沒長大[捂臉],給我一比,你應該慶幸。覺得迷茫很正常,我像你這個年齡也有過彷徨,迷茫。坦然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分析差距,認識自己。

迷茫的時候,出去跑跑步,爬爬山,聽聽音樂🎵,不防來一次浪漫的旅行,把一切煩惱都丟掉。

慢慢調整,慢慢找到自己的目標,人生的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有時它是那麼漫長,分分秒秒都是煎熬,有時它是那麼短暫,根本不給你停頓的時間。

所以,抓緊時間,多學習,多充電,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有目標,有行動,有信心,迷茫自然而然消失。



愛潛水的田田


如果30幾歲還迷茫的話,建議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呢。

首先要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你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你擅長做什麼,反感做什麼,有什麼社交圈人脈圈,有什麼喜歡的什麼不喜歡,尤其是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然後等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就好辦了,對症下藥即可。想要錢那就努力學習經營之道,開源節流,富貴榮華也是有機會的。想要愛情,那就多發現身邊的人,物色自己喜歡的好好談一場戀愛。想要社會地位,那更得潛心修學,哪還有時間迷茫。

迷茫總是短暫又重複的,不要怕,靜下心心來,自己可以想清楚的。加油💪



每日面基


現在的我也即將奔三,這兩年也是時常不知道該幹什麼,還該怎麼做。直到前幾天突然看到一句話:“人但有恆,事無不成:敗人二字,非傲即惰。”突然人一下就驚醒了,人生其實很簡單,貴在堅持。不論做什麼只有堅持才能成功,迷茫其實不可怕,只要有恆心,就會成功,馬雲沒有當初和堅持沒有現在的阿里巴巴,馬化騰,劉強東都是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的!事無鉅細,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我們只有堅持到底,我們才能體會到我們存在的意義!



穿西裝的胖子


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父母一天一天變老,30多歲的我手上沒前,又沒有事業,你說迷茫不。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而現在是路好走了,朋友也多了,所以我們現在自己要變的強大起來,才能有能力去保護你身邊的人。



87最好的我們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多正確的道理都不會讓你真正受益,除非你真的相信並在行動中貫徹它。

“我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我上面說的那一點,二是人生的隨機性和特異性太強(這點我後面再說)。

隨著人成長至20多歲,很多人會對正確的事和道理產生不信任感,他們會說:“這些都是(書本上的)/(虛的)/(沒實際用途的大道理),沒有用。”他們會對成功捷徑,會對人脈關係,會對潛規則開始有越來越強的認同感,他們一些人會因此而成功並強調這些在成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更多人會失敗,並會將失敗歸咎於自己在這些領域的欠缺。

但是朋友,請你一定相信,那些正確的“大道理”之所以能被始終傳頌,不是前人在騙你,不是所謂的成功者對理念的封鎖,是因為它們確實是對的,它們能夠忽略時代背景、穿越牛熊週期,它們始終是對的,是否有用則在於你是否相信並貫徹它。

我沒有看其他答案,但我猜一定有很多答主會告訴你“終身學習”,有些人受到了鼓舞,開始學習某些知識和技能,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大多數人放棄了,除了學習本身的枯燥和低反饋之外,多數人是因為“學了這個也沒用”,他們不明白“學習”這個道理和行為除了給你增加知識、技能、思考深度外,真正的用途在於持續學習這一行為本身為你帶來的知識體系革新、潛在機會的把握能力、因學習而產生的計劃性和自律性,以及,知識本身帶來的抗焦慮性。

所以理論上,如果你相信我上面所說的話,你已經不需要看我後面的以及其他答主的任何內容,你能上知乎就意味著大概率你有較好的教育背景,你懂的道理已經足夠多了,需要的只是你堅信它,貫徹它,大道至簡,最有用的道理往往最常見,只是很多人不相信,視而不見。

第二,30歲左右你會迎來人生的第三次重大的個人價值重定位,“與自己和解”,但不要“為自己辯解”

很多人知道“三十而立”,但很多人不明白到三十歲立什麼(是成家嗎?是立業嗎?)

很少有人意識到,在經歷了20多歲普遍存在的迷茫期後,30歲左右的人會再次迎來個人價值的重新塑造。

在我的理解裡,人生有四次重大的個人價值塑造期:

第一次是2-3歲,嬰兒開始擁有自主意識,意識到自己是父母以外的獨立客體,試圖脫離父母的全面控制;

第二次是青春期,青少年產生明確的自我價值觀念,試圖反抗既有規則以在群體和社會關係中確定個人定位;

第三次是30歲左右,中青年的自我價值認知因為不同境遇和能力,重新塑造,有些人堅持,有些人動搖,最終通過不同的自我和解方式,實現自身在社會普遍評價體系中的重新定位;

第四次是50-60歲左右,中老年發現自身價值在社會競爭中快速消退,需要重新評估自身存在與社會貢獻價值之間關係,從而過度到人生末期。

這四次每次都是個人存在價值在自身外更宏大體系的重新定位,很多人都會有明顯的對抗、衝突、矛盾、迷茫,最後通過對某種觀念的信仰或是對某種境遇的妥協,為自己在社會評價體系中建立自我的新位置。

當進入30歲左右,絕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的人生開始定型,會逐步喪失年輕時成就事業、改變世界的激情,會開始摒棄年輕時相信的大道理,會形成一套自己對世界和社會的理解並固守它,會把希望和人生的目的開始轉移到子女身上,會開始進入瑣碎和固化的生活循環,但心底可能還有不服氣,還有殘存的夢想,可是能力的侷限與高昂的機會成本會使得多數人不會打破現狀。多數人有一天會因為“我缺乏資源/學歷/人脈/能力/運氣”等因素,放棄年輕時對自己的期望,轉而將希望放到自己子女身上,就像我們的上一代很多人一樣,希望由子女來完成自己沒能完成的夢想。

如果可能,我希望你不要這樣做,30多歲你可能還是一事無成,你可能還是沒能擁有足夠的財富,但請不要輕易的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放棄自己努力的可能——除非你的期望就是如此,喜歡平淡而穩定的生活並不是錯誤或奇怪的——至少,我能感覺每天比昨天前進一點,進步一些。

我直到前幾年才真正明白“與自己和解”,曾經我以為這句話意味著放棄高傲,承認自己的普通,後來我明白,它真實的意思是:瞭解並接受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的邊界,承認自己不是全能的,不再為自己的錯誤而否定自己甚至為了害怕出錯而不敢嘗試,更多的去做自己適合和擅長的事,並從中找到進步的快樂。

第三,人生是概率性的,宇宙是隨機的,下一秒鐘可能你的人生就發生了改變

《天龍八部》是金庸先生的中後期作品,這部作品總結出來就八個字:“人生無常,強求不予”,那一年金庸先生40歲。從這部作品開始,金庸先生開始質疑以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主角奇遇、成長、抗爭的模式,轉而寫了一部具有強烈的宿命感的作品。就我的理解,金庸先生應該是在30多歲時非常深刻的理解了“人生、世界是隨機的”這一事實,而這一觀點與佛家“苦空無常無我”的觀念相當一致,進而以佛家思想寫出這部佳作。

我們少年時往往會被教育因果是固定的,定因得定果,世界會告訴你:“好好學習就有好人生”、“好人有好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社會的現實會告訴你,因果有關,但卻是概率性的:你的所為只能增加結果的成功率,而永遠無法左右結果。聽起來挺消極,挺殘酷對吧,是的,可世界就是這樣構成的。就像我在第一點所說,你所有的努力一定有用,但不見得一定會給你原計劃的結果。看起來這讓人非常難以接受,所以很多人會在有了較豐富的閱歷或是經歷較大變化後相信“命運”、“神佛”、“風水”,他們骨子裡還是相信定因有定果,這些看起來奇怪的命運,只有引入這些變量才能解釋。但實際上如果你能理解事務運行規律、理解概率,你就會明白這些都是宏觀的概率分佈在某個點上的具體表現。

回到我們的話題就是:不要因為你的努力沒能得到預期的回報,就認為努力沒有意義,不要因為世界的隨機性就一切聽任命運,世界是隨機的,看起來好像是你所有的經營都可能是一場空,但反過來,改變你人生的機會也可能隨時會降臨到你身上,你前期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努力規避風險,以及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機會。

這就像年輕時追女孩,你很努力,但女孩最後可能還是不會選擇你,很多年後你回憶起這些可能甜蜜、可能痛苦的過往,它不會擊垮你,你也不會因為它不再進入感情,它成為了你以後感情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了你本身,而你為了那個女孩努力完善自己可能沒能迎來她的青睞,但很可能在之後的某一天成為了你下一個伴侶被你吸引的原因。

你看,這種事情放到感情上幾乎人人可以理解並接受,但換張皮成為人生之後,很多人就容易變得盲目。

第四,你的人生會出現反覆的迷茫與焦慮,貫徹你的理念,並正確地與他人對比

找不到捷徑,又不能把正確的觀點持續的付諸實踐,眼看著自己的平庸與他人的優秀,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知所措,無論是誰,都一定會在某些時點陷入這種強烈的迷茫與焦慮中。

如果你看完我上面的內容還是沒能找到緩解的答案,那我再談談這個幾乎每個人都曾困擾的問題。

關鍵是一定要明白迷茫與焦慮的本質什麼。我沒受過專業的心理學教育,更多是邏輯推斷和自我感悟,所以如果有錯誤還請賜教。

在我看來,現代人的迷茫與焦慮,幾乎全部來源於對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恐懼,前者表現為對自身解決這些不確定性的無知與無助,後者表現為通過與他人比較而產生的自我否定與不安。

既然世界隨機,不確定性就不可能消除,所以你會發現除非你擔心的事情有了定論或者你徹底放棄對抗,否則,迷茫與焦慮混雜出現,永不停歇,而它們幾乎完全是內源性的。

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專業未來能做什麼工作,感覺自己當前的行為缺少“實際的”意義,缺乏方向感,感覺迷茫;眼看著其他人工作發財、保研考博、大廠實習考公務員,自己沒有進展,產生焦慮

上班族感覺工作單調,發展受限,不知道後續的職業規劃是什麼,感覺當前方式不對,但不知道如何調整,感到迷茫;眼看著同學同事升職加薪,買房換車,自己焦頭爛額卻毫無成就,產生焦慮。

如果你有炒股經驗,就更容易理解,當你反覆研究,認真選出一隻股票並重倉買入時,你會發現往往它就是不漲,而你備選的幾隻股票裡總有那麼一兩隻漲勢良好,你極容易陷入進退維谷和自我否定之中。而如果你股市經驗豐富,你能做的“合理”的行為只有一種:繼續學習並重新研究你原來的選擇方式是否錯了,如果錯了,及時止損並調整方向,如果沒發現錯誤,那麼繼續持有並觀察。但多數股民要麼選擇貿然調倉,要麼聽天由命,漲了再說,跌了死扛。

回到現實中,你面對迷茫和焦慮時合理的手段也幾乎只有一種:進一步做好你當前的事(工作、學習),並選擇一個“至少不是錯的”的方向去努力,並且停止與那些你並不瞭解的人的比較。絕大多數迷茫的人實際上本質工作(學習)都是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間的(否則不會輕易出現明顯的迷茫感),說白了就是自己該做的事都沒做好就開始擔心未來,以及潛意識對自己能力不足的恐慌。解決方案就是一個:做起來,動起來,學起來,即使你不知道這麼做是不是一定有用,但只要它不是明顯的錯誤,你只要持續做,很快就會找到答案或是機會。

至於焦慮我放到下一條來說。

第五,不要停留在自己的繭房中,你看到的只是你價值觀中的世界,真實往往完全不同

信息化時代帶來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長尾效應”帶來的集群化,它使得幾乎任何一種觀念、喜好、見解都能形成集群效應,而人沉浸在這種群體中會逐步適應這種規模化帶來的舒適感,認為自己的所知所見是普世的、通行的,現代的大數據技術、傳統精英媒體式微、自媒體崛起等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效應,使得沉浸在網絡時代的人極容易形成“信息繭房”:我們只能看見自己相信的。於是網上時事各種爭論一定會落入“互扣帽子”的無賴邏輯;於是大家都看到那些流於表面的碎片化信息;於是所有人都看見那些發聲者、倖存者,忽略沉默的大多數;於是信息源極快的集中於極少數頂尖用戶,讓看客們堅信那些“最優秀”、“最上層”的人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

這帶來了很多問題,回到我們的話題裡,它帶來最主要的就是焦慮。因為你看到了很多“真實”的人都遠超過你,都似乎過的如此瀟灑和得體,每個人都想如此,於是群體的焦慮中,消費主義被宣揚並快速崛起,捷徑與暴富被反覆提及,你因為他人“表面優秀”而在焦慮中試圖融入的行為進一步強化了焦慮本身。

比如說,有些人評價我在所謂的大城市有三房兩車,在一個看起來沒有關係根本不可能進入的單位工作,有一個結婚十年還親密無間的妻子。但他們不知道有三套房都是郊區房,為了這幾套剛需房產,整個家族承擔了極大壓力(升值賺錢都是馬後炮);他們不知道我因為機緣巧合調到當前單位,而同事均為關係戶,工資中等但承擔工作量卻遠高於其他人的不公;他們也不知道我雖與妻子無話不談,但與岳丈性格迥異,矛盾重重,幾次生育也均發生意外的壓抑。

他們只能看見他們想看見的東西,然後把這些東西當作唯一的事實,對自己的人生與境遇徒生不滿。他們動輒趕英超美,卻不知道中國僅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絕大多數還是我老家那種偏遠小鎮);他們動輒碩士不值錢,卻不知道全國僅有20%左右的人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還包括成人教育);他們動輒年入50萬、一百萬,卻不知道即使我所在的北方第二大城市,真實人均收入也僅有4500(還是稅前)。

我不反對向上比較,追求更好的人生,但我希望大家能明白,除非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天賦異稟或是運氣爆棚,絕大多數人都只能在父輩階層的上下一兩個等級內波動,就像你學的馬克思價格價值理念一樣。

天賦與運氣不可控,最關鍵的是,這個允許我們大幅跨越階層特殊的時代,即將過去了,而所謂把握機會的人多數不過是倖存者而已。

第六,多賺(攢)點錢,對所有消費主義觀點的保持懷疑

我在最上面那個回答裡關於這點已經說了很多了,不再重複了。那片回答裡除了感情方面爭議大之外,最大爭議就在於我表達了“多數人生大抵普通”這一觀念,被不少人認為是沒本事沒志氣。

5年過去了,很多人從起薪20K、創業致富中的幻想脫離了出來,周金濤的“人生致富靠康波”又開始被人反覆提及,知乎上人均百萬越來越多被人嘲諷。世界不會總是那麼喧鬧,總會有高潮有平靜,自己選擇一條自己喜歡並相信的路,懷揣希望但不苛求結局的走好它,也許永遠是最對的道理,也即所謂“盡人事,聽天命”。

人生滿是苦痛,但你只要堅定信念並持續去做,它總是不經意間送給你很多美好,加油





親淡


現在社會競爭比較激烈、在工作中稍不努力就會被別人代替、有時在工作中也會遇到發展的瓶頸、30大幾的年紀迷茫、也許是工作不順心、賺的錢不夠開支。不論怎樣、當一個人感覺迷茫的時候我個人認為自己應該需要跳出舒適圈、去學習新的知識去充盈自己的知識庫、接受新的事物、挑戰新的機遇、需要不斷的去嘗試、建立堅定的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積極樂觀的去面對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