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個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 近百家上市公司分享這一殊榮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月10日在北京舉行,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人獎金800萬元人民幣。10名外籍專家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

設立於2000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是我國科技領域的至高榮譽。296個獲獎項目具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涵蓋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應用全鏈條,既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又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約有100家上市公司(或旗下公司)參與在這些獲獎項目中,部分公司還包攬了多個獲獎項目,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推廣作出卓越貢獻。

核潛艇、氣象預報

兩泰斗獲最高獎

歷年國家科學技術各獎項中最受矚目的便是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寧缺毋濫。根據2003年發佈施行的《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下列科學技術工作者:一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二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中國工程院官網介紹,黃旭華1926年3月12日生於廣東汕尾,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他開拓了我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系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

黃旭華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2019年9月,黃旭華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據報道,在1988年的一次深潛試驗中,試驗前,核潛艇總體建造廠為參試同志拍了“生死照”,有的參試年輕艇員寫好了遺書,看到這種情況,年過花甲的黃旭華立即決定親自參與深潛。核潛艇的總設計師親自參與深潛,這在世界上尚無先例。

中國科學院官網介紹,曾慶存1935年5月4日生於廣東陽江。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獲蘇聯科學院數理科學副博士學位。他是氣象學和地球流體力學家,1961年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數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地球流體力學中廣泛應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項。

據報道,曾慶存撰寫的《大氣紅外遙測原理》1974年出版,該書是當時國際上第一本系統講述衛星大氣紅外遙感定量理論的專著。他提出的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已成為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

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官網信息發現,2000年度至今,除了2004年度和2015年度兩年獎項空缺,共有33位專家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其他獲獎項目中,青年人才逐漸成為生力軍。例如,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52.5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2歲和2.6歲。超過60%的完成人為年齡不足45歲的青年才俊,有7項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年齡不到45歲。團隊平均年齡不足45歲的項目26項,佔比56.5%。最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5歲。

大國重器、超級工程

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在歷經2018年度空缺之後,在2019年度分別授予一項大國重器和一個超級工程項目,“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與“長江三峽樞紐工程”項目共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是海洋國防建設的大國重器,具有設備系統多、功率密度大、佈置緊湊、專業性強、工況多變等特點,總裝設計製造技術極其複雜,核心技術長期被西方國家壟斷和封鎖。

具體來說,這一獲獎設備就是曾開赴遠海參與島礁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人稱“造島神器”的中國自航絞吸挖泥船。據介紹,絞吸挖泥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挖泥挖得快,排泥排得遠,船身穩得住。這一獲獎項目在三方面表現卓越:一是掌握海底高強度岩礁快速挖掘破碎技術,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挖得快”的需求;二是發明複雜海況中重載作業可靠定位技術,滿足了複雜海況工程“立得穩”的需求;三是研發超遠距離連續高濃度輸送技術,實現了“排得遠”的強大能力,單裝備最大輸送距離國際領先,平均萬方能耗降低15.8%。

此外,依託該項目還構建了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設計製造技術體系,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協同聯動,市場、研發、建造互促互進,形成“系列化”產品自主設計和製造能力。該項目取得發明專利64項、實用新型專利73項、軟件著作權43項,編修訂國家標準7項。

中國動力1月10日晚公告,下屬子公司齊耀重工作為上述項目的主要參研單位之一,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創造性地提出了不同架構技術方案,系統性地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打破該領域國外技術壟斷局面,為裝備的成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此次獲獎,體現了公司的技術進步和研發實力,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另一個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項目是三峽樞紐工程。三峽樞紐工程是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開發和保護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截至2019年底,三峽工程已連續10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樞紐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保障了長江流域防洪、航運、供水和能源安全,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三峽工程的設計、建設和運行,面臨著複雜的世界級技術難題,涉及到的項目完成單位多達30個,包括振華重工、葛洲壩、東方電氣、長江電力、中國能源建設等上市公司。數萬人員歷經數十年攻關,在樞紐總體佈置和樞紐工程、巨型水輪發電機組國產化、工程運行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創造了112項世界之最,擁有934項發明專利,編制了135項“三峽工程質量標準”,有力帶動了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發展。

獲獎項目體現

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獲獎項目體現出創新驅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升級等特點,機械裝備、新一代半導體照明、航空安全和飛機制造等重要領域多年的科研積累和沉澱,厚積薄發,湧現出了多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優秀成果。此外,獲獎項目也體現科技支撐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金屬材料、輕工、化工、建築、機械、農業工程等各行業的獲獎成果彰顯了綠色發展理念。

三安光電等上市公司及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聯合完成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據介紹,該項目歷時十餘年,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成套技術,關鍵指標國際領先。項目成果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推廣,在北京奧運會、“十城萬盞”示範工程等重大工程實現示範應用。

過去,半導體照明產品面臨電光轉化效率低、長期工作可靠性差、標準缺失等難題。該項目便主要面向這些難題,從半導體照明材料、芯片、封裝、模組與應用全鏈條開展產研聯合技術攻關,最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光效長壽命半導體照明全套技術。項目主要完成人、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李晉閩介紹,目前,我國已有近50%的傳統光源被LED產品所取代,每年累計實現節電約2800億度,相當於3個三峽水利工程的發電量,超過澳大利亞全年用電量。

華泰股份1月10日收盤後公告,公司參與完成的“製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汙染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參與的“混合材高得率清潔製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紙是日常生活必需品,而造紙往往會造成水汙染。“製漿造紙清潔生產與水汙染全過程控制”項目啟動於2010年,當年,我國造紙產量接近1億噸,佔全球的1/4,位居世界第一,而造紙工業廢水排放量近40億方,佔全國所有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5,同樣高居榜首。該項目正是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讓傳統的造紙行業煥發綠色生機。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克復表示,獲獎項目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徹底扭轉了我國造紙汙水只集中在末端處理的老觀念老方法,轉變成全程清潔生產,為從根本上減少造紙水汙染提供了成功示範。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