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學習書法要專攻一帖,經常換帖是大忌,為什麼呢?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題主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學書法之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青翁文化也來拋磚引玉。

學習書法,關於專攻一帖或是經常換帖,其實這個問題沒有硬性規定,無所謂。最主要看你的悟性,如果天賦異稟,同時臨八個帖也沒關係。

唐朝大書法家孫過庭《書譜》語: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一,初學者專攻一帖的注意事項。

例如初學者首選的是歐陽詢《九成宮》。

△歐陽詢《九成宮》

1,學精。

可用單字分解法,即把一個字的結構分解開,仔細揣摩,仔細對臨。

臨帖不再多,要精,一天學好一個字就不簡單。切記一上來長篇通臨,過後就忘,這樣是浪費時間。

2,學像。

不能說百分之百的與原字像,也得有80%的相似度,才是真正下過功夫的。

二,有基礎後,什麼時候換帖?

倘若學習勤奮,經過一到兩年左右,便有了一定基礎,出手便能寫出歐體大概面貌,這時候就可以考慮再換一個心儀的帖臨摹。

遵循“換帖不換人”的原則,丟掉九成宮,學一學歐陽詢的其他楷書或行書。

為鞏固基礎,可楷行來回切換。

△歐陽詢《心經》

△歐陽詢《千字文》

△歐陽詢《卜商帖》

△歐陽詢《仲尼帖》

三,丟掉歐體,換別家。

學歐兩三年之後,如果你感到乏味,想換別家風格,那恭喜你,你的進步可謂是神速。

但書壇沒那麼好混的,少林弟子,還得習十八般武藝呢。大咖如雲者如二王,蘇黃米蔡,文徵明,董其昌等,喜歡學誰你說了算。

△蘇軾《歸安丘園帖》

△黃庭堅《松風閣帖》

△米芾《紫金帖》

△蔡襄《蒙惠帖》

四,創新是學書人的終極目標。

一成不變忠於某體,也無可厚非。但筆者覺得既然我們喜歡上書法了,還是要多學點知識。放心,書法是個大海洋,窮極一生也學不完的。

多學,多寫,多想,融會貫通,爭取形成自己風格,這是學書人的理想。

――遠離顛倒夢想,遠離江湖醜書。書法就是書法,保持單純的初心,做個安靜本分的學書人。


青翁文化


這一點,我深有感悟。我最早學歐陽詢的九成宮,練習了大概兩年多,進步很明顯,差不多第三年的時候就寫的很規範了。楷書我就寫歐體,所以很快就出成績。

後來,我開始學習行書,一上來就學習蘭亭序,雖然聽人說不好寫,但是我堅持寫了一年多,效果也很好,因為我自己很喜歡蘭亭序,也覺得適合自己。後來聽別人說,你應該練練聖教序,可是我寫聖教序真的沒感覺。後來又有人說,你是畫畫的還不如直接學趙孟頫,然後我又學趙孟頫,寫了一段時間也是沒長進。後來又有人告訴我,趙孟頫的字太媚俗了,不如練練米芾,然後我又練米芾的,更是沒感覺寫不好。現在又回來寫蘭亭序,感覺還是蘭亭序適合自己,越寫越有長進。

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找個適合自己的書體,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字體,然後賣一本或兩本這個書家的字帖,雖然,一個書法家的字帖很多,但最好先找他的一本代表作練習,長時間的就啃這一本字帖,一定會出成績,不要受別人影響,堅持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字貼學習,千萬不要經常換字帖,那樣會雞飛蛋打的,到時候哪個都學不好,學不精。





劍峰素描國畫書法教學


練習書法經常換帖確實是學習書法大忌,但是一本字帖學到老,同樣也是練習書法的大忌。

初學書法的時候不可頻繁換帖

初學書法的時候,我們選中一個帖子之後,最好就用此帖為自己築基,這個築基的過程就不好頻繁換帖。

啟功臨《大唐王居士磚塔銘》

這個築基過程有長有短,一般比較勤奮的來說最少三年吧。通過這個階段學習之後,你的字可能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樣貌了。這個時候人家讓你寫一幅字,你寫出來之後,懂行的看了之後會知道你是學誰的,學的那個帖子,這就叫師出有名。

如果這個時候,你這家學兩天,那家學幾天,最後哪個也沒有掌握好,寫出來的字四不像。你寫幅字讓人家看,人家就會說你是江湖體,師出無門。

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後,就需要拓寬自己的學習範圍

通過學習某一家、某一帖,給自己打下一個不錯的基礎之後。這個時候如果還是臨這一本帖子或還是就學一家,那麼你學得再好,也會被人家稱之為“書奴”。

啟功先生臨《玄秘塔》

古人學書法是最忌諱跟前人的腳後跟的,古代的書法家都以能寫出自己的面貌為目標。我們學書法也要向古人學習,而且現在我們獲取法帖也比古人容易得太多了。

藝術一直都是鼓勵創新的,書法也是如此。但書法的創新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創新,通過廣泛的臨帖,拓寬自己的學習內容,從古代的名家法帖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拿來為我所用。

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學書經歷:“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 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啟功先生年輕的時候學習的趙孟頫、董其昌,中年時候又學歐陽詢,晚年時候學的是柳公權,最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啟體”書法。

啟功臨顏真卿《竹山堂連句》

而實際生活,啟功先生學習的古代法帖,遠不止這幾家,還有蘇軾、顏真卿、懷素、米芾、《張猛龍碑》等,就算是唐人寫經書法,啟功先生也是非常重視,經常臨帖學習。

所以,學習書法臨帖,在不同階段要求是不一樣的。死學一家不行,經常換帖也不行,要注意拿捏的度。


翰墨今香


臨帖二十年的結果讓大家見笑了!


沉默久了187788497


專攻一帖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對初學者來說,就不能朝秦暮楚。今天喜歡這個帖,寫起來有難度。明天又換一種帖,其實好的碑帖在臨摩時都有很大難度。學毛筆字是個苦差事,不是一日之功。成名的好的書家,他們也每天寫字臨帖。往往在一種古帖上下了若干年功夫。初學者一定要專攻一體,經過一段時間臨帖,基本掌握中帖中的筆法結構。不照帖也能寫個六七成,可以嘗試臨其它碑帖。如學歐褚的,可再臨趙體。學顏的,可學柳等。博採眾長,豐富自己。死抱住一種帖寫,絕對不行。另外,一定要學古人好的碑帖。初學者有人從隸書練習是可以的,但進度慢。從正書練起至行草狂草,一輩子不一定能登大雅。但好者為樂,不求名不求利,陶治性情,也不失是一種境界。另外通過寫書法,拓寬知識面,多交朋友,丟開煩惱也很好。








田宗連


世人皆知的不是真理,反之你認為不對的才是最接近真理的。例如,你有一千萬家產,你會給誰?換句話,你有書法秘籍,你會告訴誰?

好了,書法專攻一帖誰說的?說給誰聽的?什麼時候說的?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沒什麼意義。

哪書法怎麼學?

書法我不懂,我只知道寫字,學寫字要先認字,然後會寫,不能寫錯,不能用錯,這需要學習古人是怎麼用,學著使用這個字寫一個詞寫一段話。寫一篇文章。文章寫好後老師挑毛病指導我們看名著改變我們寫作的毛病。隨著年齡的變化,瞭解了自己寫作的問題,知道了解決寫作毛病的方法,水平逐漸提高。

書法也同樣,找毛病,找藥方解決書寫中的問題。日積月累才能進步。

從中可以體會,一藥治百病的荒唐事,只是騙小孩子的把戲。

專要看怎麼專,中醫也是專,專治眼科疾病也是專,專門研究紅樓也是專。專門研究一本字帖也是專,但並非專門臨摹一本字帖能說是研究。所以,臨帖的目的要明確。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才是目的。

外行說書別當真!



醜書學


這是為什麼呢?道理也不復雜,千里馬多次說過這個問題,這叫“臨帖不含糊定律”。我們臨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容易含含糊糊的臨摹,卻沒有發現自己到底哪含糊了。尤其是初學者非常容易犯臨帖含糊的毛病。

所以,初學書法就不能含糊!這是一個警訊!我們有些初學書法的朋友,由於學習臨帖之前,沒有什麼思想準備,也不知道選擇哪一個字帖符合自己的臨帖需要,拿起一本字帖就臨摹了,結果,發現越臨摹越沒有興趣,於是,就想換一個字帖試試看下一個字帖,臨摹起來能不能容易一些。

換了一個字帖,又發現這個字帖也不太不容易臨摹,於是,又想換一個字帖。有時候還會反反覆覆的來回換,這對自己學習書法的信心也有一定的影響。


今天,我的頭條信息裡,就有一個朋友留言:“我的個天吶!初學都要三五年?放棄了!放棄了!我總共練習字帖還沒有兩三年時間”。

那麼,如此換來換去的臨摹字帖,到底找到自己喜歡的字帖了嗎?我的回答是:那也不一定呢!就是找到了,也未必會提高你的臨摹技法,因為你始終欠一個“不含糊”的臨摹。

我們學習臨摹字帖,主要的問題在於學會解決問題,如果是這樣,跟你頻繁換字帖還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如果你無論換一個什麼字帖,都能自主解決問題,這又有什麼不對呢?誰說的臨摹字帖只能臨摹一個字帖,不能換字帖?

但是,很多換字帖的朋友,不是因為善於解決問題而換字帖,而是試圖迴避了臨摹字帖“不含糊”這個坎兒而換字帖的,所以,這就發生這樣一個問題:這一個字帖欠下的問題,在下一個字帖裡仍然還不起,所以,換字帖不等於降低了臨摹難度,而更加輕鬆,反而是感覺學習的難度更大了,這就是為什麼說頻繁換帖是一個忌諱的原因。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臨帖不含糊定律”的困惑。所以,我們不能違背這個定律“。'臨帖不含糊定律”還推導出一個大家經常遇到的問題:到底有沒有非常容易的一種字帖?例如。到底哪一個楷書字帖容易臨摹?哪一個隸書字體容易臨摹?等等。千里馬經常給大家的回答是:所有的字帖臨摹的難度都沒有太大區別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字帖難度是大體相同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換字帖不是降低臨摹字帖難度的辦法,而是積累問題的消極對策。

那麼,如何解決我們臨摹字帖的喜愛和難易問題呢?

千里馬認為:如果你是初學書法,開始不會選擇,也不知道如何選擇字帖,所以,有幾次換字帖的現象,這不算什麼問題。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一旦進入臨摹以後,這個字帖臨摹一兩個月,那個字帖臨摹一兩個月,一會兒學行書,一會兒又要學隸書,總覺得哪一個字帖都不好,或者都挺難的。這個問題,也恰恰證明了學習書法的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所有字帖的難度是沒有明顯難易區別的。所以,對字帖的難度問題,必須迎刃而解,而不是退避三舍。

如果學習書法經常因為臨摹而退避三舍,這就是我們要批評的違反“臨帖不含糊定律”。既然臨帖不能違背不含糊,那麼,我們就應該遵循這個規律。

首先要學會臨摹字帖的基本方法,這就是針對書法字體的具體筆畫,我們要學會如何用毛筆把字帖上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寫正確,具備這個本領以後,寫什麼樣的字帖,基本上都沒有問題。

書法是有筆畫構成的,每一個筆畫又是用起筆、行筆、收筆寫出來的,所以,臨摹字帖不能含糊的就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這個問題。

書法家都會說什麼書法的核心是筆法,這是沒有錯的,但是,筆法如果沒有落實在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中,那麼筆法也會等於零的!

我們所謂的“筆法”,就是每一個筆畫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無論楷書、行書、草書、隸書,沒有一個筆畫不是建立在起筆行筆收筆這個基礎上的,所以,學習書法就是首先把起筆、行筆、收筆的問題不要含含糊糊,也不能含含糊糊!


如果我們初學書法就集中於字帖的筆畫是如何起筆、行筆、收筆的,那麼,你想想,還會有學習書法的什麼不同嗎?只要在一個字帖上能夠達到準確的起筆行筆收筆,那麼,書法的比較難度就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你以為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就難?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就容易嗎?我們從換帖的實際經驗來看,你自己也會做出正確回答:沒有哪一個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容易一點的事情!因為,我們臨摹的字帖都是大師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是千錘百煉中來的,能夠達到大師級的水平,說明他們的每一個筆畫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毫不含糊地去臨摹字帖,筆畫準確是我們毫不含糊的第一步,必須走穩走好。

經過一段時間“毫不含糊”的臨摹之後,如果我們發現有自己更喜歡的字帖,那麼,完全可以追隨自己喜歡的字帖去臨摹。

一般來說,應該把一個字帖臨摹到非常熟練,甚至可以背臨,才換第二個字帖,傳統是這樣學習的。不過,千里馬認為,如果你具備解決問題,即善於臨摹筆法,那就不一定要到臨摹一個字帖到背臨的程度再去換帖。


前面我說的“毫不含糊”的臨摹,事實上古代書法家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主要就是依靠原來臨摹一個字帖的基礎,去“翻譯”下一個字帖的,所以,他們的臨摹方法不一定可取。

在這裡我打一個比方,說明一下我們圍繞字帖筆畫起筆、行筆、收筆分析的臨摹方法。比如說,我們學習畫畫,我們是先學會畫畫的基本原理例如:透視、解剖、比例去寫生,還是先學會人物畫以後,才能學風景、動物畫的?

書法也是這樣,我們學會字帖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之法,就相當於學會了繪畫的原理懂的瞭如何處理透視、比例、解剖關係。所以,你就會遇到什麼都難不倒了。

書法的筆法儘管都不一樣,但是,筆法的原理,就是有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我們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在臨帖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嚴格地推敲字帖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所以,就容易寫得含含糊糊。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

最後,我們又回到書法的核心筆法這個問題上了。如果精準分析和把握了筆畫分析,那麼,筆法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因為,前面我們說過,筆法必須落實在用筆上,兒用筆是又正確的起筆、行筆、收筆完成的。

而初學書法如果在一個字帖裡深刻體驗臨摹字帖起筆行筆收筆的重要性和藝術性,就會高度集中地把筆法和用筆問題解決好。

一旦有了這樣的基礎,那麼,我們的書法入門問題應該說就已經解決了。然後,根據學習書法,還要“博覽群書”的要求,才能寫出比較好的書法作品,因此,我們要經常換帖,這就不是忌諱,而是必須要廣泛吸收書法的營養,才能豐富我們的書法修養,為創新和創作出更好的書法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千千千里馬


初學書法,應專一,書法理論家項穆《書法雅言》中說:"始也專宗一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於自得,會群妙於一心,斯於書也,集大成矣。″

他道出了學書過程,開始臨帖,專一臨好一家。達到形神兼備,再博採眾長,加強字外功夫,吸收各家之長,融為一家,形成獨自風格。

如果一生只專學一家,容易受一家所限,創作書法沒有博,會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廣臨其它帖時,不忘時時顧根本,仍以所專之帖為基礎。在所專之主帖上求變求新。仍以主帖為基調再融進其他碑帖的精華。

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說:"要之,每習一帖,必使筆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換帖後,又必使心中如無前帖,積力既久,習過諸家之形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抒軸矣。″

這是博採眾長的方法,換帖之後,要專注臨這一帖,心中無我,然後將各家之長在心裡消化吸收。在創作時,才可做到食古能化。

書法中的"博″有兩層意思。一種是以精深為前提的臨摹。另一種是臨多種帖體驗式臨摹,只臨大感覺。

(上圖為何紹基臨衡方碑四屏,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學習書法專攻一帖我是很贊同的。這個道理就好比挖井,挖十口井每口只挖兩米,不如挖一口井,挖二十米三十米,直到挖出水為止,才可以考慮挖第二口井。

挖井的過程好比就是深入的過程,而挖出水就好比是學有所成。

一本帖的深入和很多本帖的選擇,其實是一個深度和廣度的關係。

我們有時能聽到一些書法愛好者,說自己臨遍了王羲之的所有字帖,這僅僅是做到了廣的程度而已。其實一張幾行的手札,反覆的精臨,臨一個禮拜至一個月,都不過分甚至是很正常的。因為需要自己用心和和手去感受字帖每一個字的筆法、結構,以及字間關係。

而一個書家,花一兩年的時間來深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而什麼都想學,這個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什麼都想學,但缺乏了一個深入的過程,就好比是走馬觀花,僅僅是感受過了而已,這種感受是對書寫的進步幾乎是沒有提高的。

不知道說到這個程度您是否清楚,如果不清楚可以繼續問我。也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文三吉的書法生活


從理論上說就是沒有學會走便想飛,想和跳芭蕾。怎麼掌握重心還搞不明白呢,結果可想而知。學習書法的道理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是異源同理的。專攻一家一帖的目的就是學會基本的走路,掌握的走路的重心了,蹦蹦跳跳也不會摔跤了,然後就可做一些高難度動作了。我們知道,那些經典書法家的作品可以說不僅僅是字形美,有內涵,更重要的是技法比較完善全面,就是那些最基礎的書法技法,是可以通其它書體或字體的,如中鋒技法,只要在一家書法中掌握中鋒技法,在篆隸行草或歐顏柳趙諸家書法中都可以借鑑,完全通用,一法通百家通。有比如讀帖能力的訓練同樣如此。

為什麼要先專一家,然後再遍閱百家呢?先專一家還能夠避免我們成為邯鄲學步的主人公,旁路的沒有學會,自己的本卻丟了。學習書法對技法如果做不到精熟,包括點畫造型與字形,一家還沒有熟練掌握,就兼顧其它,在我們離開字帖的範字,在使用和創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迷亂,無所適從的狀況,究竟該如何抉擇,這就會影響了我們的正常發揮,寫出的作品或字形也會顯得不倫不類,有些怪誕。這時候我們也沒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不知道怎麼將不同的兩種狀態融為一體。在加上技法不熟,夾生,於是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實際上,對於初學者來說,也不需要過於駁雜,那樣容易貪多嚼不爛,消化不了。

不過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我們臨摹一家字帖有數年了,並初具規模,已經有自己的心得,為為避免感覺到疲勞,換一種與自己所學風格接近的甚至相反的都是可以的。但是要力戒淺嘗輒止,一知半解,頻繁換帖。初學者仍然不建議換帖,特別是下基本點畫結構技法都沒有完成訓練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