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珍藏。

他是艺术界公认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在宜兴工艺美术史上,他的名字震古烁今,蜚声海外。他的造壶艺术更与明代时大彬等齐名并称。他便是紫砂壶“一代宗师”——顾景舟。

抟埴方圆 雪泥留痕

五十余载竞抟埴,却忆年华已古稀。

鲁阳奋戈犹未晚,愿留指爪踏雪泥。

1984年七十岁生日当天,顾景舟写了这首自勉诗,寄托他对紫砂艺术的执着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17岁开始进入紫砂行业到82岁仙逝,顾景舟六十余年的抟埴艺术生涯,印证了他的誓愿,他做到了苏东坡所说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我就是顾景舟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1915年,顾景舟出生在一户宜兴上袁村的抟壶人家,父亲顾炳荣给他取名“锦洲”,后他自改名为“景舟”,寓意为竞舟于艺术的海洋。少年时的顾景舟耳读目染,作壶的技艺早已小有名气,一把壶更价值“五斗米”。


早年,他还刚崭露头角,一次在当地茶馆,偶然听到一群茶客在谈论自己做的茶壶。其中,一位资深的老茶客正拿着一把洋桶壶点评,站在一旁的顾景舟,耳听其详。


老茶客列举顾壶几大不足,说得有鼻子有眼。而一旁听得仔细的顾景舟却早已羞愧得耳根发热,背心冒汗。老茶客说话有些偏激,但评壶观点却还是有些道理的。


一向追求极度完美、容不得半点瑕疵的顾景舟,突然觉得,自己的壶艺功夫还很浅,待改进的地方确实还有很多。于是,他几步上前,从老茶客手中接过茶壶,将茶壶摔得粉碎。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 如意仿古壶


在众人回过神,正想要斥责这个不知从哪来的鲁莽少年时,却见男孩不慌不忙行了个礼,说:我就是顾景舟,先生您刚才的话是对的。明天还是这个时辰,我会赔一把新壶给您。说完,顾景舟扬长而去。


这一连串的行为,让众人目瞪口呆。茶馆里老茶客们大多以为“顾景舟”只是某个经验丰富的老名匠的化名,可没想到真人竟只是个孩子,不禁肃然起敬。


一向认真的顾景舟,没有食言,第二天,新壶送来了。只见那把洋桶壶,壶身笔挺,肩胛方正,壶嘴刚劲,风骨凛然,任谁都再挑不出半点瑕疵来。


据顾氏家族记载,顾景舟的奶奶邵氏逝世于1934年2月15日。其时,顾景舟20虚岁。顾家的当家人走了,对全家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奶奶的日子里,很长的悲伤与落寞伴随着他,难以排遣。奶奶临终前,已经讲不出话,她只是以最后的力气,从枕边拿过一只她做的小水平壶,颤巍巍地放到他手里。这把壶,朱泥润亮,形态窈窕,而手法老到;制工尤精,是最具邵氏风格的力作。顾景舟知道奶奶的心思,她是要他把顾家壶风传续下去。


人,有时可以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大。奶奶不但是景舟制壶的导师,更是他人生的启蒙者。她的离去,让哀伤的顾景舟懂得,其实,奶奶并非不能长生,如果他能传承奶奶的正脉,那么她老人家就可以一直活在他的壶艺里。


师父之谜


顾景舟被誉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当今业内的许多大师都是他的弟子,但是顾景舟到底师从何人,似乎大家都不是知之甚详。


从有限的资料上看,顾景舟年少读书,后家境窘迫转投制壶,其最早是跟随其祖母邵氏学艺的,祖母邵氏是清代紫砂高手邵友兰的孙女,是顾老的启蒙者,可以说顾老算是继承了邵友兰的衣钵,但真正使其技艺精进的,另有其人。


顾景舟的一些介绍中,在“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之后,往往后面还有一句“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巧”,这个客师就是指当年顾景舟父亲顾炳荣聘请来家中制壶的储铭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储铭仿古如意

储铭,江苏宜兴西乡盛塘桥人,生于龙溪山,号大匠巨人,龙溪山人,十六岁只蜀山制壶,工艺精湛。清末宣统年间,受聘于宜兴阳羡陶业公司,得壶界推荐并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奖,其所制牛盖洋桶壶更是闻名业内,人称“洋桶王”。


顾景舟在后来对徒弟们说到,其实当年他并未拜师储铭,并不是储铭的弟子。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追溯,当年顾老制壶之初出名的,也正是洋桶壶,并且从传器的风格上也可以看到却是受储铭影响的。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可以想象在那两年中,储铭做壶,而顾景舟便在观摩学习,而储铭也并未藏私,大方展示,并提点细节,由此,顾景舟的技艺得以精进。


此外,储铭制壶一丝不苟,讲究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而顾老亦是如此,在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上下功夫。


这些,也是奠定了后来顾景舟成为一代紫砂大师的基础技艺,正是拜储铭之教。


顾景舟的“艺名”


“曼晞陶艺”是顾景舟学艺时所用的艺名印款。曼,为美;晞,将明未明之意。在踌躇满志的内心中,他的青春和抱负清新、明亮,又如此掷地有声。而此时的顾景舟壶艺初成、壶锋初露,二十多岁就已跻身名手之列了。


上世纪30年代,顾景舟被请去上海从事仿古做陶期间,用的是“武陵逸人”的印款。从“曼晞”到“武陵逸人”,以及之后所用的“荆山壶隐”等,匠心里所裹着的是一颗散淡而悠远的古风文心。也就在这个时期,在十里洋场的大都会,顾景舟开始潜心临古摹制,从明代的时大彬、供春到清代的陈鸣远、邵大亨、黄玉麟等,似乎历史总会出现这样不经意的巧遇和安排。顾景舟心仪古人,梳爬着传统,接受着影响,又斟酌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在紫砂艺术的流派里,时大彬—邵大亨—顾景舟这一艺术脉络成为了一道耀眼的风景。


“啜墨看茶”,是顾景舟带艺徒后所用艺名印款,简单四字饱含着一代宗师对下一代艺徒的殷切期望和苦口婆心。一些看似严苛的要求,对细枝末节的锻造,其实正是顾景舟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最好诠释。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将自己的紫砂艺术生涯总结为青年仿中年创晚年变的三步曲。


青年仿


顾景舟第一次到上海,是25岁。当年在上海的“仿古生涯”以及稍后的标准陶瓷公司,对顾景舟一生的影响很大。他在这里接受了海派文化的熏陶,接触了大量闻所未闻的艺术珍品,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所以,上海是顾景舟从手艺人成为艺术家的一个转折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也是顾景舟除故乡外让他最魂牵梦萦的地方。

早年他从仿制历史名作入手,奠定了高起点的技艺基础。

为探究紫砂工艺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他专注于紫砂技艺的研究,抄写明清陶瓷著作《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在众多的艺术流派中,顾景舟注重仿制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

他根据自己的工艺实践经验,结合文献材料,总结研究出明代时大彬改革紫砂工艺,使紫砂走向精雅的成就,厘清了紫砂工艺发展的历史头绪。


他特别钟爱邵大亨的古朴与端庄,“自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的技艺上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以奠定基础。”


他最为推崇大亨壶“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刻”。《紫砂陶史概论》在顾景舟其它砂壶中同样贯穿着大亨壶的这种精神。


中年创


5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庄教授来到紫砂厂。他是有手艺的教授,顾景舟是有文化的手艺人,两人惺惺相惜,结为莫逆,提璧壶就是两人合作设计的。


顾景舟在高庄教授的设计基础上,反复琢磨,打了小样带回家中修改,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了提璧茶具的从纸面到立体的设计制作。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景舟仿大彬僧帽


提璧壶充分运用紫砂材料的

质感美拍片成型的工艺方法的魅力,结构严谨,线面明快简洁,刚柔并济,工艺周正,营造了气韵素雅深沉的中国气质。


雪华壶也是他中年时期的创作,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块面分层次组合垒压,突出六方横直线条的魅力,造型上疏密张弛,皆有章法,技艺精到,器型完美。


“文革”受冷落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1958年,全民炼钢铁的洪流充斥了整个古街深巷。顾景舟所在的紫砂工艺厂也不例外,当时,紫砂厂到处悬挂着这样的横幅:三天学会制作高级工艺品,尽快实现制壶工业化。


“多快好省”,是当时的时髦话,而手工制壶已经被公认为“速度太慢”而摒弃于一边。甚至,有人公然提出,要用机械化来替代手工制作紫砂壶。对于纯手制紫砂壶,持有深厚感情的顾景舟,出于心急,不顾形象、毫不忌讳地破口而出:“无知”。然而,一个人的声音是无力的。坚持手工制壶的顾老,受到了大家的排挤与冷落。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随着“文革”的到来,形势日益严峻。一日,顾景舟的工作室门上,出现了一幅醒目的标语:打倒伪保长顾景舟!徒弟们看到了,非常气愤,随即撕了下来。而顾景舟脸色煞白,久久无语。


又一日,顾景舟工作室里,居然出现一幅漫画,一只放壶坯的套缸上,栖息着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打油诗:壶坯进套缸,终日懒洋洋;为何不敢晒太阳,老虎坐在套缸上!无非是形容顾景舟壶做得少,拙劣的创意,包藏着被扭曲的用心。面对这样的指责,顾老虽心痛,但仍在私下里偷偷设计着壶。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在一张数十年后被发现的纸色泛黄的紫砂壶设计图纸一角,写着这样一行小字:1966年。9.21配制,景舟。说明这期间,顾景舟虽遭到众人的不满,但仍未放弃创作。


由于与领导作对,顾景舟被调入了机械作业的机动车间。无奈的顾景舟,还是去了机动车间,每天埋头工作。一次车床作业,他不慎被一只辘轳击中头部,瞬间血流如注。被送往医院时,经确诊,是脑震荡,躺了半个月,才慢慢康复。


就在这时,广交会传来消息,凡是用“机械化”灌浆制作的紫砂壶,因为渗水,因为失却了艺术个性,而被全部退货。这一铁的事实证明,顾景舟的坚持是对的。他用自己的流血,守护了手艺人的那份尊严。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款 “文革壶”


1968年,紫砂工艺厂接到一笔大宗“水平壶”业务。订户要货甚急,而刚进厂的许多艺徒,尚未掌握以手工来捻壶盖上的“的子”(即壶盖上的钮)的技艺。顾景舟站出来说,“的子”的事,我和汉棠(紫砂艺术大师)包了。


数以千计的水平壶全部由顾景舟把关,此壶后来俗称“文革水平壶”。由于他的把关,这批壶的质量很高,当时出厂价4角钱一把,后来,收藏市场上涨到3000元一把。1973年,“文革”势头已然出现颓萎。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又将紫砂作为了国礼。顾景舟更是被厂方召去,接受了制作国礼的重任。


晚年变


晚年的顾景舟,总结出壶艺创新要有形、神、气三要点,同时强调“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巧的双手”,他一再重申工艺技术基础的重要。

他在晚年作此乐提梁壶,“不圆而圆,不方而方,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并济,允克用藏。”他将此铭刻于壶上,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造型精神的总结。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在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的同时,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独创出了属于自己,那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的他,如今也在不停刷新着中国紫砂壶的拍卖新纪录。在很多人眼里,他的一把壶,是尊严的象征,也是可以升值的财富,就这样,顾景舟成了紫砂壶艺界身价最高的大师。


他晚年在紫砂艺术领域的成就,已得出神入化的

造型之法工艺之法,此中有乐,可怡天年。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制 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2015秋拍 8960万元成交


艺术唱和


在顾景舟几十载的壶艺生涯中,不仅与书画名家合作,在紫砂壶上落墨削泥,还与美术学院的造型设计大师合作,诞生了一把把经典茗壶。


一、于耀忠:芝灵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芝灵壶,又称扁笠壶,此壶造型古拙、姿容挺秀,线条明承暗合,转折适度,自有韵味。壶嘴自然胥出,壶把简洁有力,形态灵动自如;纽盖塑形别致,口盖严丝合缝,尽显功力。


整器布局巧妙,别出心载,气韵端庄稳重,转合之间极尽精微又浑然天成,借着陶都窑火的艺术铸成永恒,文人情怀跃然而出。


此壶为顾景舟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而制,由中央美院教授于耀忠设计,当时共同创作此壶原本为参加展览而特制。


而在展览前夕,其胞弟顾陆舟的孩子突发疾病,因当时家庭条件差无钱治病,顾景舟先生当即决定放弃展览把壶送于其弟,让其弟卖壶换钱给孩子治病。从中体现了顾景舟先生有着亲情高于名誉的崇高品质。


二、韩美林:此乐提梁、雨露天星提梁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的人生历程走到1979年的时候,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韩美林。陶都宜兴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当时,“美林猴”“美林虎”“美林壶”等诸多由韩美林设计的陶艺作品,走进寻常巷陌,成为平头百姓抢手的生活点缀;与各路紫砂艺人的合作,也是佳话连连。不过,对于韩美林来说,他在宜兴最重要的收获,莫过于与顾景舟的友情。

1996年,顾景舟病重。韩美林专程自北京赶来宜兴看望,在市人民医院的病榻前,两人合影;画面上的一对诤友,都在努力地笑着。但顾景舟风前残烛的生命景象,已经显现。韩美林说,其实当时我们都知道,这张合影,可能就是最后的留念了。你细细地看,我们的笑容,是苦的啊。

此壶创作精髓在于高而突出的提梁,动势飞扬,协调呼应。从紫砂壶的工艺角度,提梁越高制作难度越大,需要制壶者对紫砂的泥性有绝高的把握。

顾景舟将超高提梁的紫砂壶从设计稿变为现实,每一处细节,每一种角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足见其功力。


三、与张守智:玉璧提梁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1988年顾景舟,在张守智教授玉璧提梁设计的基础上,参考古代玉璧的图样,将盖面制成“谷纹玉璧”的形状,故称之为玉璧提梁壶。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此壶的亮点与点睛之笔,就是谷纹玉璧壶盖,其制作比整把壶还要费工费时。


采用双层设计,上层盖面装饰谷纹,颗颗谷粒作萌芽之态,排列匀整有序;中间镂空,镂空的孔璧为壶钮,底部下凹,气孔开在上下的夹层之中。每个细节都体现着大师的巧思与匠心。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四、高庄:提璧壶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与高庄,联袂创作,在长达三个月的反复修改摸索,撷取众长之后,提璧壶于焉问世。当年共制三件,

此后的二十余年间,顾景舟又在此基础上陆续作了一些微调,是顾老毕生倾力最多的经典之作。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顾景舟的印章


顾景舟一生用印甚多,每款印章的使用都有开始的时间,可帮助判断其壶的真伪。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武陵逸人”,是自1932年开始钤用。


“自怡轩主人”、“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艺”,是自1942年开始钤用。


“瘦萍”、“老萍”,是自1944年开始钤用。


“荆南山樵”、“荆山壶隐”,是自1948年开始钤用。


“啜墨看茶”,是自1955年开始钤用。


“景舟七十后作”、“壶叟”,是自1984年开始钤用。


“生于乙卯”,是20世纪90年代他才使用的最后一方印章。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他是紫砂界的齐白石,世称“一代宗师”,一把茶壶卖出几千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