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徐母为质要挟,逼徐庶离开刘备,他这样做算不择手段吗?

大马哈鱼12


我觉得曹操的做法虽然并不是让所有人都认可,但是这符合他的性格,也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是不是不择手段,是见仁见智的事儿,起码我觉得还行,不算龌龊。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观念或者行为准则。虽然汉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到了战争年代,这一套就不管用了。打仗,是真刀真枪的对决,要想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如果只是循规蹈矩,默守陈规,最终只能被他人吞并。

曹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他知道要想壮大,必须大量的人才来辅佐他,而曹操对人才也是相当尊重的。当年许攸弃袁绍来投,曹操,跣足出迎,高兴地说:“子远来了,大事可成!”于是曹操得以大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至于许攸后来自己作死,那是后话了。对关羽也是如此,曹操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求贤若渴。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有学识的才子们哪,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由此可见曹操的抱负,非袁绍之流可及。


再说说曹丞相的性格,许劭称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能称得上“奸雄”,一个“奸”字足以说明曹操的性格,也是他能够在群雄中逐渐壮大并最终获胜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项羽就不会,杀了楚怀王,天下群起攻之。曹操带着汉献帝,永远在道德上出于正义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前面说的许攸,后来居功自傲,猖狂无度,曹操找个机会让许褚杀了他;祢衡自以为才高八斗,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甚至在丞相府破口大骂,曹操表面上不予计较,暗中却借刘表等人之手除掉了心腹隐患。这都表现了曹操奸的一面。

这其实就可以解释了,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可以用尽各种方法,这正体现了他的远大抱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真的堪称千古难得的奇才。


顾空城


曹操此举,站在常人的角度来看,实在是无耻卑鄙下流!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的角度来看,曹操这样做有啥不行的?政治家只看结果,不分对错。能够达到目的就行,管他用什么手段?那些讲究圣人之道的君子,早已经在三国初期就被干得差不多了!

一、曹操对徐庶不错

曹操的手段确实不光彩,为了把徐庶弄到自己手下也是费了一番大功夫,但他之后待徐庶如何?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一计未献,曹操不也是没把它怎么样吗?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哪样少得徐庶的?

徐庶在曹营安安稳稳地过了很多年,不也没受什么排挤和打击吗?那么,象徐庶这样一个没用的“闲”人,曹操把他杀了不是省事多了?既然不能为我所用,我为什么还要养着你?然而曹操并没有这么做。

二、徐庶应当有觉悟

徐庶既然为刘备效力,跟曹操为敌,那么彼此就是敌人,曹操劫持了他母亲,有错吗?战争哪有这么多仁义道德可讲?讲仁义道德不如回家种田好了!

项羽够仁义吧?它在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结果呢?最后被逼得自刎乌江!我们凭什么要求曹操是正人君子?

再说了,徐庶既然打算与曹操为敌,就要做好殃及家人的准备,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三、曹操是个爱才的人

曹操是被《三国演义》抹黑的了,他文采,孙权、刘备加起来也比不了,它对人才的尊重,不比孙、刘差,他胸中的江山,更非孙、刘可比。

曹操能够打下那么大的基业,爱才是重要的原因!当年曹操征宛城,张绣降而复叛,导致曹操不仅损失了典韦,长子曹昂也死于乱军之中。然而后来张绣归降,曹操也没有找他麻烦。

再比如祢衡,对曹操是一万个看不起,曹操怜其才华,也没有把他怎么样。关羽始终不降,曹操不也是放他走了吗?

能容人,有大气,这才是真正的曹操,事实上,诸葛亮不是也有个兄弟在曹操手下吗?不也干得挺好的吗?人家也没有因为诸葛亮这事难为他兄弟啊?所以在战争年代,曹操干这事,还真没啥好指摘的!


脂肪故事


三国正处于乱世,每一个有才之人都希望能够找到值得自己效劳的主公,当年曹操的势力要强过刘备许多,因此大多数人都投靠了曹操。就在刘备被曹操打得东奔西跑的时候,他遇到了徐庶。有了徐庶,刘备打了一场翻身仗,随后曹操就看上了徐庶,徐庶因为担心徐母,从而被曹操胁迫走了,因此后人都在骂曹操太奸险,其实历史上的徐庶离开刘备,并不是因为徐母,而是另有原因。汉室经历董卓之乱,诸侯之乱,已经名存实亡了,还是有很多忠义之人希望能够振兴汉室,其中刘备便是一个,只不过刘备只是以这个由头来争地盘罢了。刘备一开始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后来经过汉献帝的查证,果然有个皇叔叫刘备,可这世上重名的人很多,这个刘备就一定是真的吗?




历史烂番茄


徐庶(徐福),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早年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而南下依附刘表,刘表让刘备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而且信义著于四海,前往投奔,刘备见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三国志原文写到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徐庶的本事

徐庶在陈寿笔下仅寥寥数言,大致出现了三次,都是在诸葛亮传中。第一次是介绍诸葛亮的时候,说颍川的徐庶徐元直和诸葛亮关系好,“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第二次,刘备为了躲避曹操,依附了刘表,在新野屯兵,这个时候徐庶来投靠,刘备非常器重他,同时他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而且这类人才你不能让他主动过来,必须亲自去请。于是刘备三顾茅庐。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第三次,曹操攻打刘表的儿子刘琮,刘备本来想率领诸葛亮和徐庶帮助他,但是曹操抓住了徐庶的母亲,威胁他。徐庶逼不得已,辞别了刘备,投靠了曹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从上面陈寿对徐庶的三点记载,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徐庶和诸葛亮关系好,可能很有才,第二,徐庶认为诸葛亮有才,第三徐庶很孝顺。

这是陈寿所记载的徐庶,除了孝顺这个基本的道德层面的能力,我们得不出徐庶更广泛的计谋或者智慧方面的结论,只能猜测可能有才。这也是陈寿写《三国志》的一个缺点,太过简略了。裴松之引魏略中的徐庶

裴松之在读《三国志》后给徐庶做了一些批注,这些批注来自于一本叫做《魏略》的书,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因为蜀汉没有史书,徐庶后来在曹操那边,所以《魏略》记载了徐庶,还是比较可靠的。

裴松之补充的徐庶大概有几点,这里就不附录原文了。第一,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就是诸葛四友。这三个人读书非常勤奋,学问非常精深,但是诸葛亮只看战略方面。

诸葛亮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自己能做什么官则笑而不答。诸葛亮认为徐、孟、石这三个人是一类,但是史书上关于孟公威和石广元的记载就更少了,因此无法佐证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关于徐庶的一些基本介绍,罗贯中在创作徐庶的时候,也考量了这方面的内容。

徐庶,又叫徐福,出身寒门,少年时是一个侠客,曾经为了给人报仇被官府抓到。他被人救走后,弃武从文,折节学问,到处求学,学问越来越深,但是别人因为他有前科,不肯跟他交往。

徐庶于是更加的勤勉,学问义理更加精深,这个时候开始和同乡的石广元交往,再往后和诸葛亮交往。后来诸葛亮跟了刘备,石广元和徐庶跟了曹操。

但是曹操并不重视石广元和徐庶,后来诸葛亮北伐,听说徐庶和石广元官职都不太高,发了感叹:魏国是人才太多了吗,怎么不重视石广元和徐庶呢。几年后,徐庶病死。

三国演义及其他的徐庶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徐庶进行了再创作。大概有四点,第一,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在路上唱歌,遇到了跃马檀溪回新野的刘备,刘备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拜他为军师。

第二,曹操知道刘备屯兵新野,派曹仁前来攻打。徐庶先是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后来又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大阵,再后来计取樊城。

第三,曹操知道徐庶有才,采纳了程昱的建议,抓了徐庶的母亲,并仿冒徐庶母亲的笔迹,从刘备那里骗来了徐庶,徐庶母亲自杀,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第四,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庞统连环计,为了防止被害,采纳了庞统的建议,造谣马腾造反,马上杀奔许昌。于是,曹操派徐庶领三千兵马,离开了赤壁。

《三国演义》中徐庶的形象确实饱满了,但是除了靠徐庶母亲把徐庶从刘备那里骗到曹操那里,其他的都是编纂的。。

所以个人猜测可能他确实有点才华,曹操不希望刘备身边有优秀的谋士,就以徐庶母亲名义写信让他去,知道自己母亲被曹操俘虏,徐庶毕竟孝顺,就干脆心甘情愿被骗的去了曹魏,但走之前也给刘备留了一条路,那就是诸葛亮,也算是忠孝两全了,后来在曹魏虽然不怎么出现,但从官职上可以知道曹魏对他也不薄。再说句不择手段,从这方面讲成王败寇,曹操做事已经算是很大气了,换大部分人真的会不择手段做些事,但爱才的曹操已经能把最好的情况做到了。

(主摘自千阅文书屋)


禾风之恋


美好一天很荣幸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三国正处于乱世,每一个有才之人都希望能够找到值得自己效劳的主公,当年曹操的势力要强过刘备许多,因此大多数人都投靠了曹操。就在刘备被曹操打得东奔西跑的时候,他遇到了徐庶。有了徐庶,刘备打了一场翻身仗,随后曹操就看上了徐庶,徐庶因为担心徐母,从而被曹操胁迫走了,因此后人都在骂曹操太奸险,其实历史上的徐庶离开刘备,并不是因为徐母,而是另有原因。汉室经历董卓之乱,诸侯之乱,已经名存实亡了,还是有很多忠义之人希望能够振兴汉室,其中刘备便是一个

曹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他知道要想壮大,必须大量的人才来辅佐他,而曹操对人才也是相当尊重的。当年许攸弃袁绍来投,曹操,跣足出迎,高兴地说:“子远来了,大事可成!”于是曹操得以大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至于许攸后来自己作死,那是后话了。对关羽也是如此,曹操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求贤若渴。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有学识的才子们哪,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由此可见曹操的抱负,非袁绍之流可及

再说说曹丞相的性格,许劭称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能称得上“奸雄”,一个“奸”字足以说明曹操的性格,也是他能够在群雄中逐渐壮大并最终获胜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项羽就不会,杀了楚怀王,天下群起攻之。曹操带着汉献帝,永远在道德上出于正义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前面说的许攸,后来居功自傲,猖狂无度,曹操找个机会让许褚杀了他;祢衡自以为才高八斗,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甚至在丞相府破口大骂,曹操表面上不予计较,暗中却借刘表等人之手除掉了心腹隐患。这都表现了曹操奸的一面。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沐旋风


曹操是伟大的军事家,诗人,战略家。他也是喜爱人才他只让做完全是身边的谋士向他进言所至,曹操并没有杀死徐母,而是以理相待,徐庶来到曹操营里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曹操也并味加害于徐庶,可见曹操是喜爱人才之人。这也不算阴谋诡计,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会奔跑的金丝鱼


曹操的为人一直在史学界争议很大,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他既虚伪奸诈而有聪明睿智,既好色失德而有知人善用,既心胸狭窄而有容人处事,可以说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其实在当时的一个动乱年代,谈不上谁好谁坏。做为一个统治者要想稳固其地位,只要有利自已就必须不择手段,否则就难以生存立足。


爱无恨35


徐庶是个不错的谋士,刘备有了他出谋划策击败了曹操进功,使曹操快速攻占荆州,襄阳的计划受阻,刘备的紧张局势得到缓解,士气也得到了提升。当曹操得知为刘备出谋划策赢得胜利之人是徐庶,得知徐庶之才很是喜欢,徐庶父亲去世早,母子相依为命,徐庶从小就很孝顺母亲,是个大孝子,为了削弱刘备的人才,将徐庶收入己用,于是将徐母骗走以此要挟徐庶,迫使徐庶离开刘备阵营,他并没有加害徐母之心,只是一种谋略,不能说是不择手段。


肖定才


曹操他是找了一个会模仿别人笔迹的人写了一封书信给徐庶,徐庶后确定是母亲的信,他母亲是用佐手写反字!一般人都不能写所以徐庶就相信了。刘备对徐庶很好,徐母病重徐庶应当回去尽孝,送了很远的路程前面被一片树林挡住了视线就令士兵把树砍了,徐庶看到刘备对自己太难舍了就回头来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孔明先生他.谋略比我还好!告之此事后徐庶才离开刘备。


賀兰山缺


这种以人质为要挟逼其就范,是古往今来许多战略家贯用的计谋,谈不上不择手段,只是一种计谋而已,这还说明曹操求贤若渴,爱惜人才,曹操待徐庶为上宾,徐庶并没有为曹操献一策,而曹操也没有将其杀害,刘关张在曹营也受到礼遇,这足以证明曹操珍惜人才,宽宏大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