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5.18“臧文仲居蔡”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為大烏龜蓋了一間房子,有雕刻著像山一樣的斗栱和畫著藻草的樑上短柱,這樣的人怎麼算得上聰明呢?”


【註釋】

(1)《朱注》:“臧文仲,魯大夫臧孫氏,名辰。居,猶藏也。蔡,大龜也。節,柱頭斗栱也。藻,水草名。梲,樑上短柱也。蓋為藏龜之室,而刻山於節、畫藻於梲也。”

(2)《楊注》:“古代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龜,筮用蓍草。用龜,認為越大越靈。蔡便是這種大龜。”“梲,音啄zhuō。知,同‘智’。”

【解讀】

時人或以為臧文仲是一個智者,但孔子通過他對待烏龜的態度,卻批評臧文仲為“不智”,這充分反映了孔子的理性主義哲學觀,由此亦可一窺孔子對待卜筮的真實態度也。我們知道,一般認為,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以至於“韋編三絕”;因為《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之書,子貢就明確對此表示過不滿。在帛書《周易》之《要》篇中,孔子對子貢解釋說:“《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其表達的主要意思是,孔子之所以喜歡《周易》,出發點是和史巫截然不同的,他重視的是其中的“德義”,因而祭祀和卜筮是很少的,而永遠將“德行”和“仁義”放在第一位,孔子還表示了後世之人或許因此對他不予理解的擔心。劉大鈞先生說:“《周易》本是‘先王以神道設教’的卜筮之書,後經孔子改造,才變成了闡發‘人文化成’的人文之《易》。”(《周易納甲筮法》再版前言)正以此也。孔子有時或有占卜之事,但正如潘雨廷先生所說,那也不過是“借卜筮以言”。“借卜筮以言,非迷信於卜筮者可比。其間有可辨之幾,未可混而為一。”(《論<左傳>與易學》)即便從本章孔子對“臧文仲居蔡”的批評來看,孔子的這種人文主義立場不也是一以貫之的嗎?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5.18“臧文仲居蔡”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