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經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

譯文

大德的形態行蹤,以隨著“道”轉移的。

“道”這個東西,飄忽不定。

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形象。

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實物。

幽深不明,其中卻有精質。

這精質既真又純,可相信可體驗。

由今天上溯到遠古,大道從未消失,人們據此認識萬物之發展規律。

我是怎麼認識到萬物發展的始終呢?

就是從認識“道”開始的。

心得

1.本章闡述“德”與“道”的關係,即“道”為“德”之宗、之體,“德”為“道”之子、之用。大德之人,總是崇尚大道,順道而行,以得道為自我要求。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宗,只有細心體認了“道”,才能認識到萬物發展之始終,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做到有大德。

2.“道”虛無縹緲,深不可測。但並非捉摸不到。它雖然恍惚,但其中確實有形有象,有實物,得道之人可觸摸到它;它雖然幽深不明,但其中有精神實質,得道之人能感覺到它的真實存在、誠實可信、真純可驗。說明“道”是真實存在、值得人追求的。《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

3.正因為“道”是萬物之母,萬物以其為宗,它是主宰萬物的真理所在,所以我們只有順道而行,才能抓住這個事物發展的真理,從而及時行動,獲得成功。老子自己就是這麼洞察萬物的,所以領悟到如此深刻的哲理。

4.道的若有若無,無中生有,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從“虛無”中尋找其中存在的真理。只有迴歸這種純粹虛無的狀態中,內心才能寧靜,並在寧靜中獲得智慧和力量。

經典故事

秉公拒禮顯孔德

春秋時期,由於鄭州攻打宋國,引起了中原十多個國家的不滿,它們聯合出兵支援宋國,使鄭國十分被動。

沒到到,楚國趁火打劫,出兵逼鄭國向它投降。鄭國只得答應,從而引起以晉國為首齊、衛等十餘個國家的不滿。於是,齊、衛等國決定聯合討鄭,鄭國無力抵抗,只好請求與晉國和談。

鄭國為了討好晉國,送去了大批奇珍異寶:包括技藝超群的樂師、歌女、樂器、兵車等、晉悼公收下禮物後,非常高興,樂不思蜀。晉悼公便把幾名歌女送給有功之臣魏絳,並親切地說:“你為我效命多年,事無鉅細,都辦得很穩妥,你我之間雖為君臣,卻如同音樂一樣合拍。現在鄭國送來了禮物,你就與我一起享用吧!”

但魏絳謝絕了國君的分贈,並且規勸說:“在您的領導下,晉國朝政清明,大家同心同德,國泰明安,我個人無功可言,無功不受祿。我也要提醒您,在安逸之時不可忘形。所謂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望大王三思而行啊。”

晉悼公恍然大悟:“愛情所言極是。”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魏絳秉公謝絕收受禮物,正是“孔德”之表現,而他的德,也正是大道的自然流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