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大戰,主帥宋義提出禦敵妙計,項羽聽後,為何還要殺掉他?

兩軍交戰,兵貴神速,主將即便是熟知兵法,軍隊縱然是兵強馬壯,一旦貽誤戰機,那麼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這不,在鉅鹿之戰中,本是楚軍最高統帥的宋義,雖然有禦敵之計,卻因屯兵觀望,丟掉性命,而且殺他的還是他的副手項羽。

鉅鹿大戰,主帥宋義提出禦敵妙計,項羽聽後,為何還要殺掉他?

公元前207年,秦國名將章邯率領40萬大軍攻打趙國,氣勢洶洶,銳不可當,將趙王和大將陳餘、國相張耳包圍在鉅鹿城內。無奈之下,趙王派遣使者向楚懷王求救。

俗話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秦國滅掉趙國後,必定要對付楚國,到時,楚國勢單力薄,難以成事。楚懷王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決定兵分兩路馳援鉅鹿。一路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領5萬楚軍解鉅鹿之圍,宋義又是卿子冠軍,可以統領各路部隊的將領;另一路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臨走之時,為了提高兩支軍隊的士氣,激發主帥的積極性,楚懷王表示:誰先到達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這裡我們看一下,第一路援軍的主將是宋義,號稱卿子冠軍,可以統領各路將領。此時,項羽只不過是一名副將,說白了,宋義的身份要比項羽顯赫很多。

鉅鹿大戰,主帥宋義提出禦敵妙計,項羽聽後,為何還要殺掉他?

那麼,宋義是何許人呢?

宋義原本是項梁的部下,此人善於觀察和推論,曾經憑藉自己敏銳的軍事嗅覺,推斷出項梁會因驕兵而失敗,為此,深得楚懷王的信任,被認為頗懂兵法。因此,在這次馳援鉅鹿中,被楚懷王委以重任。

​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史記·十二本紀·項羽本紀》

宋義率軍來到安陽後,不走了,他在這裡屯兵觀望了46天。

此時,雷厲風行的項羽看不下去了,他認為再這麼呆下去,就會貽誤不少戰機,所以,好言相勸:“秦軍圍困鉅鹿,形勢十分嚴峻,我們要抓緊渡過黃河,與趙軍內外接應,消滅秦軍,以解鉅鹿之困”!

宋義聽後,胸有成竹地說:

“不是這樣的,牛虻咬牛的時候,不會傷害牛身上的蝨子,現在秦軍攻打趙國,如果打勝了,就會精疲力盡,我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發動進攻;如果秦軍打不勝,我們再率軍西進,攻打秦軍。所以啊,不如讓秦、趙兩國先打著,我們坐山觀虎鬥,以收漁翁之利。”

聽上去,此計確實不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削弱兩國的勢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但是,項羽此前參加過不少戰爭,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對這計策不是很同意,剛要說什麼,就聽到宋義說道:“衝鋒陷陣,我不如你;運籌帷幄,你不如我宋義。”

項羽聽後,自知不便多說,只能無奈退回。

其實,宋義的計策雖好,但是不切合實際。

1.當時的實際情況是秦國太強,趙國太弱,秦軍又有名將章邯坐鎮,趙國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秦軍滅趙之後,肯定會佔領趙國的地盤,霸佔趙國的糧食,招兵買馬,補充供給,到那時,秦國會越來越強大,恐怕,楚軍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2.此時正值深秋,天氣寒冷,楚軍在安陽屯兵46天消耗了大量糧草,再這樣呆下去,恐怕難以為繼,到時軍心不穩,可能會不戰自敗。因此,救援趙國,楚軍需速戰速決,不宜逗留。

所以,宋義的坐山觀虎鬥之計難以實現。

項羽也深知這個道理,過了幾天,他發現宋義還是沒有發兵的意思,很是著急,這次他沒有選擇繼續沉默,而是徹底爆發了。

鉅鹿大戰,主帥宋義提出禦敵妙計,項羽聽後,為何還要殺掉他?

一日,項羽一大早就來到宋義的營房,二話不說,直接拔刀砍下了宋義的頭顱,並向楚懷王做了報告,楚懷王便讓項羽擔任了上將軍,繼續馳援趙國。

後來,項羽破釜沉舟,率軍渡過黃河,九戰九勝,大破秦軍,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大將無能,累死三軍。兩軍交戰之際,雙方主將具有運籌帷幄、決策千里之外的職責,他的軍事思想、戰術素養是左右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他就好比一艘戰艦的發動機,可以給戰艦輸出足夠的馬力,讓戰艦在暴風雨中劈波斬浪、浩浩而行,駛向成功的彼岸;當然,如果發動機出現故障,就會讓戰艦失去動力,瞬間停擺,化為廢鐵。

由此,不禁要問,大戰在即,項羽殺掉上級,是對呢,還是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