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画家技艺精湛,将中国风与油画相结合,学生更是遍布天下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中国美术馆从馆藏中遴选具有新中国成立70年来鲜明主题,独特民族气派的油画、水彩经典进行展览。这里进行部分介绍,从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与画家的爱国之心。

这两位画家技艺精湛,将中国风与油画相结合,学生更是遍布天下

苏天赐 网络图片

苏天赐(1922—2006),广东省阳江人,自幼喜欢画画,1937年考入广东省省立两阳中学,参加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出墙报、画壁画,初步发挥出绘画才能。1943年5月初,苏天赐考进重庆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教授。1945年10月,国立杭州艺专在西湖原址复学。

苏天赐进入林风眠画室学习并于第二年毕业。1946年毕业并任教广东省立艺专,1948年受聘为国立艺专林风眠画室助教。1951年,执教山东大学艺术系,1952年院系调整,任教华东艺专,1958年执教南京艺术学院,曾任江苏省人大代表,中国油画学会顾问。

这两位画家技艺精湛,将中国风与油画相结合,学生更是遍布天下

《秋》 林风眠 纸本水彩 年代不详 64.9x66.2cm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一生致力与油画教学、创作研究。上世纪40年代苏天赐就开始了中国油画的探索创新之路。创作了《蒂娜》《四十年代的林风眠先生像》《蓝衣女像》等,更画出了被当今画坛誉为“实现了油画语言从西方体系向中国表达方式的基本转换”的《黑衣女像》。

建国后在艺术上,他努力把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与革命的现实要求作巧妙的结合,创作出了《黑媛》《节日试新衣》《苏北姑娘》《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秋熟》《书记送饭》等一大批同样可以载入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册的佳作。

这两位画家技艺精湛,将中国风与油画相结合,学生更是遍布天下

《桃花簇拥的山村》 苏天赐 油画 1994年 41×61cm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在创作实践中,大胆融会中国传统绘画的形神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画表现风格。他的风景油画取材江南自然景物,抒发对自然的感怀,油画语言清新、色彩明快、缤纷空灵,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意蕴和中国的民族的审美情调,洋溢着诗的韵律,具有很高的境界,丰富了当代中国油画的风格面貌。其追求的中国气韵的油画表现风格对中国油画发展及中国美术教育所作了重要贡献。

这两位画家技艺精湛,将中国风与油画相结合,学生更是遍布天下

胡善余 网络图片

胡善馀,1909年出生于广东开平一个华侨家庭,从小就对绘画产生兴趣,在族人的资助下,18岁的胡善馀追随留日学画归来的堂兄胡根天进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习,入学不久,便遇风潮,只得转至“赤社美术研究会”跟随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冯钢百学习素描。一年后又入上海人文艺术大学,适逢杭州国立艺专招生,次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绘画系,成为该校绘画系的首届学生,师从林风眠、蔡威廉两位教授。

这两位画家技艺精湛,将中国风与油画相结合,学生更是遍布天下

《长安街》 胡善馀 布面油画 1963年 58×35.5cm 中国美术馆藏

在林风眠先生的影响下,1932年,胡善馀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写实派画家西蒙教授,当时与他同一画室学习的还有秦宣夫、庄子曼,李瑞年等。1934年,胡善馀作品《自画像》《静物》入选法国春季沙龙,这对胡善馀起到了非常大的鼓舞作用。1935年胡善馀回国,先后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立重庆师范学校、国立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胡善馀一生淡泊名利,专心于绘画和教学,在时代转换的历史背景中,无论身处逆境与顺境,他都与人为善,对学生、家人、同事真诚以待,充满爱心,体现出一个艺术家对于艺术和生活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

绘画上,胡善馀潜心研究西欧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其油画创作多取法印象派,并融入中国画及中国民间艺术的意趣,着意于对中国美术的表现探索和继承。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凡是受他教诲的后学,都深受其惠。他以近半个多世纪的美术教育生涯,桃李满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