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美千年毗盧寺

妙美千年毗盧寺

毗盧寺石碑

妙美千年毗卢寺

毗盧殿

石家莊市新華區的上京村,有一座千年古剎——毗盧寺。這座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的古寺,以其精美的壁畫、古老的木構建築、佛像彩塑聞名於世。它安靜地居於都市一隅,見證著千年來的人世滄桑。

佛光含韻,尋夢釋伽

廣袤的河北平原,是人文底蘊深厚、物產豐盛之地。從毗盧寺向西數十里,便是巍峨的八百里太行,秦皇古道送來久遠的歷史回聲。中山王朝的遺蹟,印證著昔日的鼎盛與輝煌。大唐盛世的餘韻,又在人們心中久久迴盪著。

古樸厚重,人文悠遠,隋唐古風,掩映在林蔭深處的毗盧寺,就這樣折服了無數前來觀賞的遊人。毗盧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正定縣誌》記載:“毗盧寺在城西,唐天寶中建。”過去此地“東木掩映,梵苑幽深,日出而煙消,鳥啼而花笑”,是一處絕佳的幽靜之所。從寺內石質紀年條案和石碑刻中瞭解到,毗盧寺建成後,宋、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有重修或擴建,形成了從南到北中軸線的建築格局,為山門、天王殿、伽藍堂、祖師堂、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僧舍等。

東漢年間,佛教東傳,隨之在民間得到了進一步推廣。真定府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代政治、文化與宗教中心。始建於東魏年間的臨濟寺,是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祥地,也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隆興寺建於隋開皇六年,大悲閣內所供的千手千眼觀音像神態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為中國古代銅鑄觀音菩薩像精品。古城內還有開元寺等名剎。相較以上幾座古寺,毗盧寺建造時間稍晚,寺內現存的兩大建築,為釋伽殿與毗盧殿,均為明代重新修葺,卻依然保持了唐時雍容大氣的風範。

穿過山門,來到釋伽殿前,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殿內面積雖然不大,卻佈局合理,質樸簡潔。中間供奉的釋迦牟尼像,為明代彩塑藝術珍品,弟子阿難、伽葉分侍兩側。令人驚奇的是,大肚彌勒佛也袒胸露肚,笑容可掬,端坐在佛祖身前。如此一殿之中,採取這樣的佛像排列,似乎並不多見。殿後整面牆體是高大的須彌山,有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羅漢、護法隱於其中。正面端坐著三大士像,中為觀世音,兩側是文殊、普賢菩薩。三座彩塑頭戴鳳冠,身披綵衣,面目慈祥,都是河北現存為數不多的明代彩塑珍品,那斑駁的色調不禁讓人多了些滄海桑田的感慨。

釋伽殿壁畫設色以硃紅、石綠為主,局部使用了瀝粉貼金的技法,內容是佛本生的故事。畫中的太子,是出家前的釋迦牟尼。裡面最有意思的一幅,為釋迦牟尼和孔子交談的情景,紅袍少年是釋迦牟尼,藍袍老者是孔子。兩個不同國度的智者,在這個古老的大殿中促膝交談,一起體悟著生命的博大與精深。

智者交鋒,一為出世,一為入世。出世覓佛心,入世擔道義,放下是灑脫,提起是勇猛。二者皆是護佑萬物、引領生命。兩位智者的求索,不都是為了天下芸芸眾生?

毗盧壁畫,俱臻妙美

遊絲描、蘭葉描、鐵絲描……古代壁畫創作運用的技法,如同銀河裡燦爛的星光,但在今人的眼裡,似乎有點陌生了。毗盧寺壁畫中,這些幾乎被時光埋沒了的神技,又重新煥發了光彩。隱匿於民間的畫師們,把生命的精華投注於此,用靈巧的雙手繪出各路神仙、三教九流、人間百態。細膩的造型,或神情莊嚴,或色彩華美,驚豔著每個前來觀賞的後人。

提起毗盧寺壁畫,公認藝術成就最高的多匯於毗盧殿內。從半空俯瞰,該殿的建築結構十分特殊,八隻翹起的屋簷,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因而該殿又被稱作五花八角殿。舉目望去,脊瓦在陽光下透出幽深的色調,兩側古柏鬱郁蒼蒼,似是守護大殿的神兵,屋脊上裝飾的仙人走獸,似要騰空遠走。一陣風吹來,陽光彷彿在空氣中微微顫動,清脆的銅鈴發出了寂寞而悠遠的聲響。

唐代是我國壁畫最興盛的時期,吳道子是當時的傑出畫家。河北當地傳說,保定曲陽北嶽廟裡的飛天神、趙縣柏林寺大殿壁畫上的水,都是出自吳道子的手筆。據專家介紹,毗盧寺壁畫是在明朝繪製完成的,卻基本承襲了吳門畫派的整體風格,被喻為明代水陸畫的教科書,它與甘肅敦煌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並稱為中國四大古代壁畫。

且看那一尊姿態優雅的摩利支天菩薩,多臂伸展,體態豐隆,袒胸赤足,加上微扭的S型腰肢,顯示了唐代少女嫵媚多姿的模樣。摩利支意為“光明”,所以摩利支天菩薩在藏地又稱作“光明天母”。手持黃幡的引路王菩薩,獨立成幅,頷首低眉,寶相莊嚴,體態優雅,身後佈滿祥雲,觀之唐韻十足。四海龍王神情各異,似各懷心事,又似竊竊私語。最接地氣的是人間眾生像,既有上得廟堂之高的忠臣良將,也有滿腹經綸的才子佳人,還有名傳千秋的賢婦烈女。風俗畫中出場的人物是另一種做派,招徠顧客的貨郎,神情專注;身材魁梧的工匠,嘴唇緊閉;盲人卜者持器扛竿,高深莫測。這些人物主次分明,色彩豔麗,躍然於壁上,令人目不暇接。也許正是民間畫師們從現實生活得到了靈感,才讓這一幅幅千姿百態的畫作充滿煙火味道。

值得一提的還有北壁的玉皇大帝像,神情凝重,氣度不凡。民間傳說這是江南才子唐伯虎的作品,當年唐伯虎進京趕考,路過毗盧寺,見此地香火旺盛,心中一喜,便揮毫作畫,留下了精美的畫像。這雖只是個傳說,卻又印證了毗盧寺壁畫在民間的地位。

中國畫壇自元代始,相繼產生了文人畫與院畫、工匠畫的分流,屏風畫、壁畫與卷軸畫的分流,繪畫風格、技法及畫家身份都有了一個重要轉變。像毗盧寺壁畫,它那金碧輝煌的色彩,是畫師運用重彩勾填的技法,先勾勒線條,再填入礦物質色,配以大量的瀝粉貼金,從而形成了極強的立體感和色彩衝擊力。這些精美的壁畫,人物看似輕描淡寫,卻暗含波瀾壯闊之勢,似乎每個人物都在呼吸,雖然歷經了數百年的滄桑,但至今依然絢爛至極。

其實,這些精美壁畫所蘊藏的深意,又何止是畫作本身?那些描摹的情態,何嘗不是吾等之心念?每一個觀畫人,對著數百年前的古畫發出的由衷讚歎,既是對畫的迷戀,又是對那些河北大地古往今來的創意者、繪製者、發掘者、保護者們的敬仰,併為他們一顆顆虔誠之心、傾注的毅力所折服,這也許是賞讀毗盧寺壁畫最高境界之所在吧。 (徐東坡/文)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