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大圣”原型竟是“南拳”创始人

“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而是全国武术界对南方拳头(武功)——南拳的尊称。

考南拳之渊源,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有人在东岳高盖山名山室灵龟洞中修道及习练拳头,并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其中有部分是教练拳头的图解。南宋时代,永泰二十一都平甲(今盘谷乡)出了个张慈观,家境贫寒,自幼在方壶山放牛时遇老道指点,便与道教结缘,入道于方壶山,脱俗于高盖山,并在方壶山和高盖山边修道边习武,首创牛法,猴法,鹤法等拳种。因拳法与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北拳,在风格特点上有明显不同,故称之为南拳。

“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大圣”原型竟是“南拳”创始人


公元1176年张慈观与义弟萧法明、连宗羌同往江西闾山(今龙虎山)拜张天师学道,后三人云游闽、浙、赣等各地,除暴安良,治病救人,名声广为流传。张自称“大圣”,老百姓称他为“张圣君”,又因他首创猴拳,被称之为“猴圣王”。明代中叶,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时,把“猴圣王”的故事以“孙大圣”的形象编写到书中。“猴”乃“猢狲”,称之“孙大圣”不以为奇。


“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大圣”原型竟是“南拳”创始人


张、萧、连三人把他们在方壶山天池所传的鹤尊拳,传播到闽、浙、赣各地。得以弘扬光大,并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浙江的鹤拳保留和突出了鹤尊拳硬的特点,名称颇多,如五技鹤拳(即飞、鸣、食、宿五法)。福州的文人练了鹤尊拳之后,参进了许多柔的动作,演变出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福州鹤拳。分飞、鸣、食、宿等流派。清乾隆年间,平甲人方七娘出嫁永春后,把鹤尊拳传到永春后取名永春白鹤拳。闽南许多地方把白鹤拳揉合达尊拳、罗汉拳、猴拳、太祖拳等,统称五祖拳,并传至南洋诸国。其中,王狼拳逐步演变成地术拳法,在福州地区得以流传。


“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大圣”原型竟是“南拳”创始人

1183年猴圣王圆寂后,尤溪人为感恩张、萧、连,捐资在方壶岩下建张圣君母殿,称“方壶寺”。又因萧、连二君在寺中授武,外人俗称“泉州萧连寺”,又因“萧连”与“少林”在福州方言中是谐音,故后人误称“泉州少林寺”。永泰曾名永福,属福州管辖,而福州隋唐时名泉州,所以这只是一场误解而以。永泰人曾于张猴王圆寂后捐资在高盖山建“大圣寺”,又在城关北门建“大圣庙”祭祀张。“大圣寺”年久失修倒塌后建“寺坪村”。“大圣庙”至今保护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