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部分

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据《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对江南的控制以及对高丽战争的需要,为了方便南北方物资财富的运输交流,朝廷先后征集数百万民工,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凿了这条人工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4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其中通济渠西起洛阳,从西苑(今洛阳西南)引谷水、洛水到达黄河,再从板诸(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今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到达淮水。

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部分

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接开封杞县,东接安徽濉溪,沿途经过商丘市的睢县、宁陵、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夏邑、永城7个县(市、区),呈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99.7公里。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郡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当时,宋州(今商丘)即建有离宫。

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部分

当时,隋唐大运河的开挖曾是百姓的一场灾难。因时限短、任务重,官吏逼迫殴打,民工死亡甚多。据《资治通鉴》记载,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十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但大运河开通后,对促进中国的商贸往来、经济发展,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言:“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苦,后代实受其利焉。”

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部分

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运河沿岸一大批城市迅速发展与繁荣了起来,如运河南端的杭州,长江岸边的京口、江都,运淮会合处的楚州(今淮安),运黄会合处的汴州(今开封)及运河中途的宋州(今商丘)。当时的宋州睢阳城内店铺林立,商业极为发达。直至南宋时期,商丘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商贸重地,漕运商旅往来不绝,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商贾云集。梁园区水池铺就是在隋代运河通行后而得名大运河带动了商丘商业的发展,运河两侧店铺林立,运河两边的许多支流又把店铺包围,远运望去,店铺就像坐落在水池之中,故得名水池铺。

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部分

商丘很多地方因大运河而繁荣,至今仍然烙着鲜明的大运河历史印记。睢县的蓼堤镇,宁陵县的阳驿乡,虞城县的芒种桥乡、站集乡,夏邑县的会亭镇等,其名称来历或者在民间演绎成的传说,都与大运河有关。

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部分

由于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引入的是黄河水,黄河水带着大量的泥沙,泥沙长年淤积于河床,河床变浅,水流速度减慢,直接影响大运河的通航。隋唐和北宋时期,朝廷每年都要组织人力对大运河进行疏导清淤。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南宋以后,大运河商丘段基本上废弃断航,运河故道也渐渐被泥沙掩埋于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