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为何赞项羽,而不赞刘邦?

菩提非树LW


一,不光是李清照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二,伟大的史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照样高过了刘邦,更何况司马迁所处的年代正是刘邦创立的西汉鼎盛时期汉武帝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公然把《项羽本纪》排在来《高祖本纪》之前,而且把项羽写成英雄末路,把刘邦写成小人。说明司马迁客观公正,尊重历史,值得后人尊敬!三,作为当代人,通过读史书,要理性看待刘邦与项羽,二人皆有英雄的一面,刘邦统一了中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馨先生


千古才女的心中所向——李清照为何赞美项羽是英雄?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人物灿若星辰。项羽,一代西楚霸王,李清照,千古第一女词人,谁能想到,两人在秦末千年之后又会产生交际。李清照,这个婉约派的女词人,又为何会以豪放之风,写出赞美西楚霸王的绝世佳作《夏日绝句》?

理想化的悲剧英雄,满足人们的设想!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生于乱世,成长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项羽少年勇武轻狂,心存大志,一生金戈铁马罕遇敌手,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但尽管如此,项羽却在后世人心中更像一个英雄形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显而易见,小时候的项羽,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无论是他的学习读书识字,还是练习剑术还是学习兵法,都是半途而废。尽管项羽涉猎的专业门类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一直半解,或许这种不专注的人生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项羽的人生发展,缔造了项羽的悲剧人生。

项羽无疑是一个志存高远的少年英雄。秦始皇御驾南巡,围观的老百姓们只感觉其威严

项羽却道:“彼可取而代之。”

小小年纪,就有鸿鹄之志。少年当立志,立大志向,才会有机会成就大事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项羽和叔父项梁积极响应,此后,一代西楚霸王,纵横驰骋,摧城拔寨,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中坚力量。其短暂的一生创造了诸多惊天动地的非凡业绩,成为很多人眼里的盖世英雄。

为什么从古至今,有诸多俊才赞美项羽?或许是因为,项羽这个流传下来的悲剧人物,符合了中国人对英雄的所有设想。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应该是什么形象呢?勇敢,强大,善良,重情重义,无过于此!那么,项羽满足这些因素吗?至少从流传下来的这些瑰丽故事中,西楚霸王无非是十分满足这一形象的。

首先,西楚霸王项羽从小习武,武艺高强,作战勇敢。

《项羽本纪》中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项羽身高八尺,按照现在来说,大致就是一个接近一米八多的大帅哥,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些无不说明项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并且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统帅,因此项羽成为当时起义军领袖也是实至名归。

其次,能征善战,叱咤风云,无不显示出项羽的强大。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在整个秦末由弱变强,彰显着他的强大。巨鹿之战,以破釜沉舟之计,以寡击众,一举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成为秦朝灭亡,刘邦进入咸阳的先决条件。至于楚汉战争中,项羽也是多以胜仗为主,破田荣、救彭城、救荥阳、夺成皋。生大战七十次,无不彰显着作为名将的项羽的强大实力。

除此之外,项羽也有宽厚仁义,心地善良的一面。我们在今天依旧可以了解的“鸿门宴”,或许有人认为项羽妇人之仁,但这也显示出了项羽的柔情与善良一面。“鸿门宴”本来是项羽消灭刘邦的最好机会,但是项羽“为人不忍”,结果放刘邦一马。

项羽与刘邦两军对峙,项羽以刘邦父亲做人质,威胁刘邦投降,刘邦则哈哈一笑,声称自己曾经和项羽结拜兄弟,因此“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最后,项羽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满足了诸多后世之人对于英雄的设想。提起项羽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到的无非就是虞姬,霸王别姬,两人爱情的专一与忠贞。说起刘邦,则有吕雉,薄姬,赵姬戚夫人……虽说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事,但刘邦从来都是一个好色之徒。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太史公于开篇未久就点明高祖「好酒及色」;再在《项羽本纪》中,范增也曾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由此可见,好色已经成为刘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贯穿《史记》全本以及史料记载,却几乎无一处有涉及到有关项羽好色的描述。因此才留下了项羽与虞姬的浪漫爱情故事和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对于女性来说,忠贞的爱情是她们极其向往的。即使是作为千古才女的李情照,也是一生坎坷,未遇良人,因此,可以说正是项羽的忠贞、浪漫以及勇敢等,满足了李清照对于英雄的设想,也让后世之人得以看到“死亦为鬼雄”的佳作!

历史的正确选择,失败的项羽!

楚汉相争,历史的天平最终选择了刘邦!平心而论,历史选择刘邦而不是项羽,或许这对于项羽而言是个悲剧,但对于整个天下苍生,或许这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项羽或许是个真性情的英雄,但真性情却也包含着残酷的一面。杀人成性草菅人命,如果项羽取得天下,按照这种性格,和前世的商纣王又有何区别,只是一个喜怒无常之君。

相反,尽管刘邦的行为常常被人认为就是个市井流氓,但却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知人善任、爱护百姓的仁厚智者。刘邦和项羽两人性格各异,对待事情的各种态度也不尽相同。看看他们两个进入咸阳后的不同举动,就可以一目了然。

刘邦先入咸阳,马上就“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而受到咸阳百姓的拥戴。项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可以说,乌江自刎的结局成就了项羽,让项羽只是以悲剧英雄的光辉形象名垂千古,并且成为人民缅怀失败者的代表。数十年后,大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不惜得罪当朝皇帝,为他著书立说,对他不吝赞美之词。

他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他认为项羽很有可能是上古圣君舜的后代。他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短短三年时间,创立不朽之功业,甚至灭亡强秦,堪称前无古人。

项羽的铁杆女粉丝,千古才女李清照!

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词人,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甚至与稍后的辛弃疾在当时的词坛并称。尽管李清照的作品大多属于婉约派,只有极个别的是豪放派的作品。但作为项羽的铁杆女粉丝,李清照还是而且在路过古乌江的时候写出词风迥异的《夏日绝句》,全诗充满苍凉之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甚至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如果泉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夏日绝句》这首绝句,短短20个字,便将项羽的英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这首诗也是李清照前后词风变化的分界线。

为什么李清照赞美项羽,而不是赞美刘邦?或许,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是北宋到南宋的转折期。在此之前,来自北方的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随后迅速强大,在金国剿灭辽国之后,南下摧毁宋王朝。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幕出现了,金国俘虏徽钦二帝,大宋朝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大批的宫廷女眷被金人俘获成为奴隶,遭受任意欺凌!面对强敌,大宋朝毫无作为,这便是钦宗靖康年间的靖康之耻。

因为受到战乱的影响,为了避免遭受到金人的毒手,于是,中国历史上的在东晋之后第二次衣冠南渡发生了。康王赵构在即帝位以后,一路南奔,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软弱的赵构的影响之下,来自中原的一大批士大夫、官僚以及普通百姓都成群结队的南渡,

而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也是这次南渡的人中的一员。

南渡以后,出身官宦世家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但在继任之后,面对江宁城发生的兵变,身为父母官的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弃城逃走。在李清照跟随赵明诚奔逃的途中,恰好路过古乌江地段,于是便有感而发写下这个千古绝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就是说,项羽身为一代英雄,为何可以被李清照认为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只因其“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这是一个人的气节!比照大宋朝的现实,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悲!看看古人的英雄壮举,再看到眼前的现实,真是形成巨大的反差!自己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父母官却弃城逃命,自己所在的朝廷大宋朝一路南奔,软弱无能的君臣们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管国破家亡的惨象。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的流离失所,大宋的君臣们却只顾一味逃命,丝毫不思扭转战局。

而西楚霸王项羽,在带领八千江东子弟破秦之后。面对最后的失败,身边现在只有十几个人在身边,自己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尽管一江之隔的故土江东或许可以东山再起,但项羽心存羞愧与内疚,最后自刎。或许面对项羽的自刎,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至少说明项羽有羞耻之心。而此时的南宋诸君,简直与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守土有责的父母官们,一旦发生危险不是弃城就是投降,要么就是早已提前席卷细软一路南奔,身为儒家弟子,却丝毫不知道礼义廉耻!

知耻近乎勇,正是因为还有羞耻之心,项羽会不肯过江东。但是南宋的大多数君臣,却根本不知羞耻为何物,除了逃命就是逃命。而李清照为何赞扬项羽,赞扬的便是这里赞扬便是项羽的知耻心。有知耻之心,所以不失项羽不愧为人杰鬼雄。

综上所述,为什么李清照会赞美项羽,只是因为项羽是个值得赞美的悲剧英雄!面对强敌,面对失败,西楚霸王项羽可以乌江自刎;而李清照所在的大宋时期的朝廷,无论君臣,毫无知耻之心,都是软弱无能之徒。正是由此,李清照才会用“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来赞美项羽,力图让当权者能够觉醒知耻之心,从而奋发图强!


龙羽评青史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项羽、刘邦两人之间上演了数次你追我躲的好戏,后来刘邦兵分两路,一边牵制项羽,一边派韩信攻打项羽老家彭城,在权衡利弊后,项羽、刘邦再一次和解,并用鸿沟为楚汉两国的分界线。让项羽没有想到的是,刘邦在议和之后,并没有就此打算与他和平相处,而是与自己的部下商量如何把项羽消灭,在汉军的一系列计谋与打击下,项羽节节败退,于乌江自刎,一代英雄就此陨落。

项羽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面对战争,他勇敢,他无畏;面对亲人、爱人,他重情重义,最后为他的江东父老慷慨赴死。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值得让人钦佩的英雄。

除了小编对项羽由衷的敬佩,在历史上,南宋的女词人李清照也为项羽写下来赞美的诗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就写到“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杰出的,生是“人杰”,死为“鬼雄”,言语之间对项羽充满了赞赏之情。除了李清照,著名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体现了他对项羽之死的悲痛与惋惜。

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赞,有人批判,有人喝彩,有人嘲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梦小卒


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是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时期,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脱颖而出,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臣子的智谋,争夺天下。最终使得善于用人的刘邦发财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但为什么,后人往往怀念项羽而不是刘邦呢。

1.刘邦为人轻浮,年轻时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秦朝末年,他四十七岁了,才只是当了个小小的亭长。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他的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

2.刘邦自身,文武不全。韩信曾说他只不过能带领十万人而已,可见他的才能是多磨的低。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是因为他手下聚集了很多的能人。像张良,韩信等。

外因一就是项羽不愿意再回到江东而选择了自杀。这让人不得不对项羽感到怜惜。

外因二是项羽本人很有魅力,很多人也很喜爱他。虽然他也有缺点,但是和刘邦比起来,就好多了。他有家世背景,祖父曾是楚国大将项燕。从小习武,就气质和能力突出。而且力能扛鼎,是个不可多得的猛士。

他们两个相比较一下,就连刘邦的大臣都评价他是慢而侮人,项羽是仁而爱人。可见,两者的评价截然相反。

3.人们普遍都有同情失败者和弱者的心理,况且项羽失败的冤啊,在很多人心里,项羽比刘邦出众的更多,也更加配得上最后的胜利。可是,上天却选择了刘邦。

李清照,曾经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影视侠客手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诗人写诗都是有感而发,否则就是无病呻吟。又俗话说愤怒出诗人!没有云儿沛的思想感情也难以写出诗句。

李清照赞颂项羽,是因项羽不屈不挠、悲壮豪迈的气节令人钦佩。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情节和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对比鲜明。

更主要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没有血性,赵明诚被任命首都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赵明诚没有履职而是悄悄的缒城逃跑了。叛乱平定后,赵明诚被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而羞愧,虽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深情已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战乱中,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个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面对项羽兵败自刎之地,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随口吟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赵明诚闻听愧悔难当,深深自责,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急病发作而亡。

刘邦虽然打了胜仗做了皇帝,但刘邦起身于社会底层,懂得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善用权谋,狡猾奸诈,有时让人觉得他胜之不武,他精神里缺少高贵的灵魂,比赵明诚强,但人格上逊于项羽。李清照是巾帼大丈夫,她若上战场肯定会做女版项羽而不是刘邦,这也许就是惺惺相惜吧!





马火蚁


这要从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说起。

还要说到李清照《夏日绝句》这首诗。

《夏日绝句》是李清照南渡杭州的路上写的一首抒发悲愤的怀古讽今诗,“生当做任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京都汴梁失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虏,帝宫后妃宫女数千人被虏入金,被金兵凌辱,平民百姓被杀无数,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而此时的宋高宗赵构,正带着朝廷一班人马仓皇逃跑江南,在杭州(临安)建立南宋,苟且偷安。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随朝廷先行南渡,李清照则随着难民潮流一起向南逃难。李清照和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家里收藏大量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舍不得丢弃文物,于是她率领家人押着十五车的文物一路艰难行进,历尽艰辛,由于战火,许多文物丢失,到杭州时已所剩无几。在逃难路上,李清照目睹难民惨状,悲愤万分,心中一股正义之气油然而生,于是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夏日绝句》诗。

这首诗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立功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后两句诗人通过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逃跑苟安于江南的无耻行径。

这首《夏日绝句》诗运用了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这一典故,歌颂了项羽的壮烈之举,在诗人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朝廷南渡时尤为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是借史实来讽刺当朝临危逃跑,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抒写满腔悲愤之情。



清洁的红醋栗


要想知道李清照为何只赞项羽,我们先得了解李清照那个跌沛流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

李清照家世不凡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北宋齐州章丘明火镇,父亲是官至礼部侍郎,学识渊博;母亲也是名门之后,所以李清照算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官二代。


李清照年幼时就以能文、精通韵律而出名,十八岁时于史部侍郎的儿子结婚,当时算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

颠沛流离

奸党蔡京把持朝政,李清照父亲因政治原因被革职,丈夫的父亲也因惹怒蔡党而被杀害;便和丈夫归隐田园,研究学术。


靖康元年,金人攻宋,皇帝南逃,李清照和丈夫也只能难逃避难;他们渡长江、跨山海,再这途中丈夫因病离世。


金人大举南侵,李清照又随着皇帝高宗四处流窜,居无定所;国破家亡以及晚期的凄惨遭遇,使李清照早已精神痛苦和悲困。


以上就是李清照一生大致写照,唯一没有强调是在他们颠沛流离的时间里,李清照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她曾写很多诗词鼓励宋王朝应该鼓起勇气对抗金人的入侵;所以她前期的诗词都是豪放大气,巾帼不让须眉;


谁知宋王朝一次次的让她失望,最终让她国破家亡,悲壮之下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来讽刺宋王朝的懦弱以及敬仰项羽誓死不过江东的英雄情怀。


君忆


李清照是一个女词人,“诗”是为自己心目中的情人而写的,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

女人、特别是女才人最是崇拜英雄的。出身贵族、气宇轩昂、盖世英雄项羽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特别是才女们的喜爱是非常正常的。

高祖刘季,虽少有志向,慕信陵君大义、侠风,但出身贫贱,混迹江湖;虽成就大业、位至高皇,但可共患难、不可共享富贵,诛杀功臣、兄弟寒心,且输文采,很难受到知识分子,特别是自持清高的女才子们的喜爱。

李清照对于同是贵族背景的悲剧式英雄人物项羽夸赞几句更符合她的情怀。而实际上也就是对南宋无法恢复北方疆土发发牢骚,写了一句“至今思项羽,不可过江东”而已。而对于血洒疆场的岳家军不也是视若无睹吗?女词人终究没有像梁红玉一样参加北伐,哪怕做一个随军记者、写几段快板书鼓舞鼓舞士气亦好?终究也没有留住“沦陷区”参加敌后抗战,而是跟着皇帝逃到江南偏安一隅、赋诗作词

去了!


锡姆科钓翁


项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绝对称得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天生的威仪令很多人感到害怕。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羽跟随自己的叔父项梁聚集八千精兵也顺势而起,一路攻城略地,并拥立楚国王族后裔熊心为楚怀王,很快就成为众多诸侯中的一支强大力量。

其叔父项梁死后,在奉楚怀王之命救援赵国的途中,身为次将的项羽,杀了畏缩不前、迟迟不肯发兵的主帅宋义,楚怀王不得不封他为上将军,年仅二十四五岁项羽从此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项羽当了主帅之后,更是把率军作战才能发挥到极致、发挥到任性的程度,见神杀神,遇鬼杀鬼,以秋风扫落叶之威,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很快消灭了秦军主力,率领四十万大军进入咸阳,杀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秦朝就此灭亡。

项羽一生经历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他那气吞山河之势,攻城略地、百战百胜之才,“手袭天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之威,不仅令当时的诸侯豪杰闻风丧胆,敬畏宾服,不敢仰视,更令后世无数热血男儿敬而仰之,叹为惊止。


清代才女李晚芳评价项羽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其“喑嗯叱咤之雄,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驱数百万甲兵,如大风卷箨,奇观也。”以至于自己每读《史记》读到有关项羽的内容,则会立马“正襟读之”。


蔡州散人


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写的巜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可以看岀诗人李清照的观点直接赞扬项羽,为何不赞刘邦呢?连巜史记》司马迁刘邦项羽的评价都重次之分。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历史上肯定了刘邦对民族的统一强大,对汉文化的保护发作岀了决定性的贡献。但刘邦的人格品质,却不被人待见看好的不多,既使在刘邦事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充分突出描写了刘邦的人品不看好。

而项羽是一位民族英雄。在他27岁时就是一个锐不可挡的霸主。在消灭秦国的战争中,项羽叱咜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田”,“杀宋义”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干、英雄气概,雄伟英武,不愧为一代霸主的风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