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疯狂追星却对身边的亲友异常冷漠的行为?

大壮说


追星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追对国家对社会有付出贡献的正能量明星也是好的,谁还不是个谁的粉丝吗。但追星要有分寸,为了追星,变得疯狂,甚至冷落家人疏远亲人,那就要好好和他谈谈了,明星不是谁的救世主,他管不了你吃喝也管不了你生活,他给你解决不了问题,而你自己每天却要面对最起码的生存问题,给你解决问题的是你爸,你妈。明星有粉丝千千万,你的爸妈只有你一个。在你的心里只有明星,但你不知道的是从你出生的第一天起,你就已经是你的父母心里与眼里最亮的一颗星了,他们是你一生的粉丝,最无私专一的粉丝。


嗝哒


疯狂追星却对身边的亲人冷漠,这样的人是不成熟的表现,追星的大多都是年轻人。年轻时有点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及时回头面对现实就好。三十以上的人再追星,对家人冷漠,那就是有点不务正业了,一个成年人连自己身边的亲人都不爱,谁还能指望他真心带谁?这样的人是自私的,骨子里的自私。一般很难改变,还是离这样的人远点。


绿蔷薇感悟人生


明星在高处,站在他的光影里,是看不清自己的;亲友在身边,因为我们只看远方,身后就照顾不到了。

年少时,没人不追星,过度了,疯狂是自然的了。把人追“火”了,明星也被追烦了,追成如你我般稀松平常,末了“偶像”消失了,自己就失落。让明星住在心里,暖暖的多好!

风景都在远方,而爱也应该在身旁。风景年年有,而爱最经不起等待。小鲜肉、小鲜女是追不上的,从众何用?而追有大爱的人,这类明星是可以升华灵魂的,沿着他们的足迹,才能温暖人心,体验到真情,催人奋进。跟亲友好好相处,不也能感动他人吗?

拥有的不加珍惜,得不到的总想要,这是南辕北辙,结果令人堪忧!

过犹不及,理性一点!



九州同2020


对明星可以疯狂追逐,对家人却异常冷漠。这是一种有些不正常的表现。在你心中,明星比亲人更重要。

追星无可厚非,不能因为追星冷漠了亲人。你得掂量一番,孰轻孰重。一个把追星看得比亲人重要的人,你的人生观一定有问题了。

痴迷于一件事情,则会忽略另外一件事情。痴迷越深,就会不能自拔,对别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有敌视心理。如果对方再加以干涉,情绪就会越来越失控,冷漠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追星可以耽误学业,追星可以冷漠亲情,追星让你变得谁都认不出。疯狂追星不好,你要谨记。






皇城故里


《多久了,你我都没有好好说话和听话》

最近在看芒果的新综艺《朋友请听好》,其中有一幕,何老师他们三人在设定片头,说道:朋友,有多久没有人听你好好说话了?当时看到这一幕,心里咯噔了一下,是啊,生活中,工作中,许许多多的人已经静不下心来进行倾听,再从倾听中去解决问题。

“追星”定是有一定缘由的,可能是一种风潮,可能是一种寄托,也可能是打发时间。追星的过程,个人与天南海北的其他粉丝因为爱豆形成了一种联系,她们的热情可以一起爆发,她们的话题可以无穷无尽,她们的感觉可以越走越近,粉丝与粉丝之间的无话不谈,倒是有些像突遇知己的感觉,而且追星只需要投入自己的一份感情,一份时间,一些金钱,得来的认同感和愉悦感是随时随地的。

而与的亲友的相处呢?熬夜了,会被亲人关怀注意身体;工作了,会被比较工作好坏;考试了,会被比较成绩排名;年龄到了,会被追着赶着进行相亲……其实,亲友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某种层度上说,这种关爱不会带来如追星那般愉悦的心情,只会是嘴巴上的应和,心里只希望这一段段带来无形压力的对话早点结束。

对有些人的热爱,对有些人的冷漠,有时候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许,可以静一静,想想日常交流的模式,再去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某种层度上说,的确让我们慢慢不会倾听,也慢慢把自己越藏越深。


胖就多吃点儿


虽然说我也有很崇拜喜欢的明星他们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我都非常爱看,也很想见到现实中的他们,但是崇拜归崇拜,我不会把这个喜欢融入到我的正常现实生活当中。我的喜欢是他们的各种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演绎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性格,当然也有他们好的个人形象和作风。明星本来就是娱乐圈的主力军,就是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众,如果没有人喜欢那就也没人看了 哪一个明星都会有自己的铁杆粉丝,我们追星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已经把追星当成了你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那就可能太耽误你大部分的时间了,现实中我们只有好好努力工作,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路走的更好,明星虽然好但他好不过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和家人。他不能像家人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你帮助你和亲朋好友在你困难无助的时候引导你帮助你,明星我们每个人都认识,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本人见到他了他会认识你?像家人和亲朋好友一样的关怀你吗?所以说追星这个我们纯当娱乐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把它当做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最重要的还是珍惜眼前人,努力地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明星。




平凡人小阳


一、从直觉上来看,这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主题。

支持追星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和模仿理论,这种观点支持强势传播效果论。但是从传播学史来看,学者们从方法上经历了直觉经验——实验——定量分析,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人们对传播效果的认知也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论等,大致呈现一个非对称的倒“U”曲线。大众传播研究中还根据传播效果导向,提出了“使用满足论”和“编码—解码论”“分众传播”等理论,主要解决大众传播效力不足问题。这也从侧面证明,那种认为,追星毁人不倦的“强效果论”是缺少理论支撑的。

从经验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头十年,80后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他们被认为沉迷于小说、追星、玩游戏,辜负了大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随着80后全面走入工作岗位,对他们嘘声小了很多。不过“油腻”的名头似乎是扯不清了;这时候,90后又被当做靶子单练,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成长于网络时代,动漫、鬼畜等亚文化社群成了他们的活跃领域,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的标签又华丽丽的盖在头上。“保护头发”也成了90后的共享标签;随着最后一批90后全部成年,00后又被推向了审判台。这群被成为“强国一代”的少年,有着更为彻底的网络属性,他们在游戏、动漫、音乐等方面的消费能力和解构能力让成世人瞠目。二次元标签看来是撕不掉了。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偶像,从邓丽君、beyond、四大天王到超级女声,再到tfboys不一而足。但是否出现了一些专家呼天抢地的宣称孩子废了,“知道郑智化、不知郑成功”呢?书生觉得,奇葩总是有的,但称其为奇葩,是因为少!以少数判定多数,以个体判断总体。是谁教他们的方法论,又是谁给他们贴标签的自信啊?!

二、再深究起来,这其实是个认识论问题

古希腊的先贤们讨论了很多东西,在人类的认知能力层面有着究极性的探索。柏拉图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先赋的,不同的人由于被加入了不同的材料,所以有些人注定党统治者、有些人注定当护卫者、有些人只能当生产者。谁最有资格当统治者呢?哲学王!这是近神的人物,有着良好的教养,并且理性而智慧。听他的,没有错!

但有些杠精不服,谁来判定他是哲学王啊?如果一下子出了好几个哲学王,咋办?会不会打起来?

问题是糙了点,但这质疑的就是理性。不过这种质疑在漫长的中世纪不是主流,因为,那时候神权高启,最高智慧是属于神灵的。在启蒙时代也是不能质疑的,因为启蒙思想家坚信是人类的理性驱逐了神性!只是到了一战、二战时候,思想家发现,理性是推动现代化,但现代化可能带来的是战争和灾难啊!而且在现代化条件下,理性让毁灭变得更有效率。人们开始怀疑理性了。

管理学学者就反思了以前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问题,他们发现按照这种预设推导出的管理方式,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啊,而且管理成本上升,效用在递减。于是有人论证指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休谟要知道到了20世纪理性有限性成为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应该会很高兴。因为这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不仅将经验当做认知的主要资源,而且将其推到了极端,认为因为经验的有限性,所以经验之外的东西都在认知之外。这是非常彻底的不可知论,而且后代学者想反驳都无从下口的不可知论。

扯了这么远,无非要说明,人的经验认知是有限的,这决定了人们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但总有人抱着“吃了很多盐”的心理去指摘后辈。反映在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上,就是要以爱的名义,告诉你告诉你不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或者就是摇摇头、表示下遗憾,发出九斤老太的叹息“一代不如一代”!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些都道出了文化精英对电视媒介的普及导致大众“理解力降级”的担忧。从直觉上看,这种担忧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反观现实,此类话语的合理性还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增加了普通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机会,庙堂之上的信息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信息接触上也推动了不同群体的均等化。在“下里巴人”增加了信息接受和表达能力的的基础上,“阳春白雪”是否就消失了呢?怎么会!

三 、包容与民主

最终,这还是政治问题。政治哲学家艾丽斯.杨在《包容与民主》一书中,批判了以竞争性选举为代表的“聚合式民主”,并在延续了协商民主思路的基础上,对协商民主要求协商双方理性表达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强制要求各主体“理性”其实是对缺少规范表达能力的公民的内部排斥。她给出的答案是,要通过“问候、修辞和叙事”给那些“下里巴人”赋权,继而提出了“包容性的沟通民主”。自古以来,精英们利用自己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符号资源的垄断,往往掌握着一定的话语霸权,近现代以来,随着神权的衰落,科学话语和理性话语似乎成为了代替神权的又一偶像。

如果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妨尝试下以同理心去理解对方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欲望,而不是以悲悯的姿态俯瞰众人,然后告诉孩子,追星的都是大傻子!


懂车不如玩车


追星本无错,关键是星不应该都是影视明星,而应包括各个行业的对社会对国做出贡献的人,包括守护国家安全的军人,同时更包括在抗击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如果我们追求的星里包括他们,又怎么会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冷漠呢?

问及原因不应把这种现象完全归于是追星人的错。笔者在青少年时期也曾追星一族,赵丹、于洋、王心刚、于蓝、秦怡、王丹凤、王晓棠、谢芳、祝希娟、陈强、郭颂、胡松华、刘秉义、李光義、克里木等,同样还有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以及老一代科学家、钱学森、竺可桢、于敏,铁人王进喜、李素丽等,画家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同样也包括我们自己的父母。因为崇拜他们,所以我们的价值观,人格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爱国情怀。

面对这个问题,它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了,也不是一两个追星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引导,同时也需要明星们思考你将带给追星一族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这也是值得思考探讨的大问题。

我最欣赏UFC金腰带世界冠军张伟丽在颁奖时说的一句话:“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拿下,但我会拼尽全力赢得比赛,能赢得比赛我会非常高兴,但在这个八角笼里的所有人都值得尊重,我不希望在八角笼里说垃圾话,我觉得我们在这个平台上都是武者,都需要互相尊重,需要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冠军,而不是暴君。"

那一刻,张伟丽又成为我的偶像,我将成为她的追星一族。在今天明星倍出的时代,我们不缺少明星,但我们更需要更多这样的像张伟丽那样的明星,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追星一族,都成为被此的星,让正能量之光照耀星与星族。


谈艺论教


追星者可能追得发狂,为了追星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不怕苦,不怕累,为一睹所谓明星一眼,不远千里,不顾高昂票价,想法赶到现场,甚至连个星的脸也看不清,就一直拿着闪棒,摇呀,晃呀,叫呀,真与二杆没区别。

但是,若谈有些追星者对自己的亲人,那可差远了。

其因何在?

1,这是骄贯的一代,自私的一代。

2,社会导向所致。

3,三观变形的表现,三观扭曲的体现。

怎么办?

呼吁全社会,一齐呐喊,一同拯救!


今亱望星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现在的社会人心确实淡薄,亲戚朋友鲜有走动也是常见的,特别是一部手机看尽天下不公之事,所以有些神剧能挑起心里的共鸣,而明星又是能在剧中演出他想要活出来的角色,那就不怪乎他对明星热对现实冷了,所以,想让他改变只能对他多多关心,希望可以帮到你[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