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温燥和凉燥需要有针对性调理

秋天的主气,为燥气。

秋有燥,本来这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太过,就会变成伤害我们的邪气,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

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秋天的主气,主要出现在秋天;另一种认为,各个季节都会出现燥邪。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燥邪可能在各个季节都会出现,这符合客观情况,因为气候随时在变化,不能刻舟求剑。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燥邪,是以秋天为主,因为秋天燥邪太突出了。

燥邪:温燥和凉燥需要有针对性调理


“什么是燥邪”

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天气候收敛清肃,空气中水分减少,故燥邪袭人,多从口鼻而入。多发于秋季。燥邪指的是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凡是使人体出现口干、口渴、小便少等干燥、气血收敛或气机下行特点的邪气,都属于燥邪。

燥邪:温燥和凉燥需要有针对性调理


“《内经》中“秋伤于湿”之谜”


1、“秋伤于湿”是《内经》所留疑问

“秋伤于湿”,语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这样一段描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两段经文均言“秋伤于湿”,且病机十九条中又缺少燥气致病的条文,与经文中多处记载的燥淫致病的条文。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之语大不协调,留下千古之疑问。

2、“秋伤于燥”喻氏嘉言解疑惑

春、夏、冬三季都是本季主气旺盛,惟独秋季非本季之旺气(燥气)伤人,而反伤长夏之旺气——“秋伤于湿”,这实在令人费解,历代医家对此虽心存疑问,然尊贤的传统习惯,神圣的经文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直至金元时代刘元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时才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一条,提出了外感燥淫为病的理论,充实了病机十九条。然而刘元素的这一重大发挥并没有引起医家的广泛重视和响应。以后的医家如朱丹溪、虞天民、李搏等虽然也有专文论及燥病,但多偏重内伤津液所致,对外感燥淫在理论上发挥很少。

清代名医喻昌,字嘉言。号称西昌老人。强调辨证论治,用其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作为依据,不为前人理论所拘泥,敢于阐发未明,大胆怀疑经文有误,提出“秋伤于燥”而释千古之疑。喻昌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春日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日之热为寒然后可,奈何《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对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撰文作解,抒发其论。昌特正之,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而千古之疑始一决也。”喻嘉言这种“慧眼独具”的创新精神,好似明月开天,使千年来一直为人们“心存惊疑”的文字谜团,找到了答案,使中医在认识燥淫为病的认识得到创新与发展。


“温燥和凉燥”

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秋分之前,往往是“温燥”,秋分之后,以“凉燥”为主。由于秋燥有温凉之分,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调理。

“温燥”是因感受秋季亢旱燥气而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身热、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舌尖红等。这时可服用桑杏汤调理,或在日常饮食或茶饮中加入沙参、麦冬、玉竹、冬桑叶、生扁豆等养阴清肺、益肺生津的中药。

“凉燥”临床表现为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等,症状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干咳连声、胸闷气逆、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这时要温散与润肺并用,可服用杏苏散,或在医生指导下以苏叶、前胡、荆芥及紫苑等煎成汤剂喝。

防秋燥,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润”。一是“润”环境。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环境干燥,有利于肺部的润养。在家中放置一台加湿器,或夜间在床头放一小盆水,都有助于室内湿度的增加。“形寒饮冷则伤肺”,秋分后室内还需保持一定温度,避免寒凉伤肺。二是“润”身体。可借助饮食养肺,多食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由内向外润养肺部。水果推荐梨、甘蔗、葡萄、石榴、柿子、大枣、柑橘等;蔬菜五谷推荐白萝卜、莲藕、百合、各种青菜叶、芝麻、蜂蜜、银耳等;口味上应少辛多酸。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所谓的“干”,就是干燥,“涩”就是涩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性,故其致病最易耗伤人体之津液,从而导致阴津亏虚,体液缺乏,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干”的症状,及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等“涩”的症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清肃濡润,不耐寒热,也不耐燥邪。从五行上来看,燥是秋季主气,秋季属金,金气通肺,燥气当令,是肺金主事,燥气最易伤肺。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损肺之阴津,影响肺宣发与肃降功能,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症。肺和大肠相表里,故肺燥亦能影响及大肠的传导功能,引起大便干燥不逦。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