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留芳村。留芳村典型的说法是“九巷十八家”。但在这之外,一个铁门紧闭的大院中,保留着的厅房远远地就吸引了我们。房子时间不长,百年左右,但是各处都保存极其完好。主人也是一位老者。他个子不高,戴了一顶黑色的毛线圆帽,一副含笑喜人的样子,脸蛋红润润的,好似郭靖黄蓉的师傅,洪七公。留芳村的南门塌损得仅剩门洞了,据说其上原有四檐飞翘的戏楼,缘悭一面。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大梁上注明该厅房建造于癸丑年间,即1913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韩城留芳村

砖雕有两幅图案,上边是一朵盛开的牡丹,代表花开富贵。下边是一串葡萄,代表多子多福。四季(竹报)平安、年年有余!

韩城留芳村

砖雕图案荷花,和(荷)和(荷)美美;和(荷)气生财!牡丹,牡丹代表富贵,所以它的寓意是——花开富贵!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房脊下睡觉的猫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此门楣牌匾刻制于嘉庆八年,距今215年。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上面曾经是留芳戏台子和老爷庙。戏台建在城墙洞上,面朝老爷庙。

留芳的戏台子由两个戏台子组成,一个是全木卯隼结构,雕梁画柱,甚为壮观,一个是砖石混合结构,配有砖雕、石雕,宏伟大气。在抗日战争期间,留芳人民为了支援抗战,自愿把其中的全木结构的戏台子拆掉(因为木料多),全村老少自发地将木料运送到国军在黄河沿岸的阵地用于构筑工事。体现了留芳人在国难当头时的家国情怀。

虽然留芳村的戏台子已不复存在,但留芳村戏台子的宏伟、壮观及精美的造型给韩城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老人讲,小孩喊 ‘’西塬的老fu(池),该页(甘谷)的庙,留卓(芳)的台子四角糙(翘)……。刚解放时留芳村大路两边还有石牌坊三座,老爷庙神像雕塑群,砖戏台子、古塔(注:党家村的文星阁就是按照留芳村的古塔建起来的)四合院,东西哨门楼都存在,可惜在文革及文革后期均遭到破坏。

老爷庙现在只留下破败的建筑,庙里的关公、菩萨、财神等十几件雕塑全在文革破四旧时捣毁扔到村西边的沟里了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福寿‘‘照壁。照壁四角雕刻有四只蝙蝠代表福,中间雕刻的这个字是一个‘’寿‘’字。是山西大同的明朝进士陈傅所写,这个“寿”字写法奇特,有点像现在对联斗方中的“招财进宝”,首先一层意思是整体念作“寿”,取长寿健康之意;第二层意思是上边一个“富”字,下边是一个“升”字,表达了对安定幸福人生的追求;第三层意思可以自上而下拆分组合读作 “云”、“中”、“府”,(用来隐示他在大同府就职过)而云中历史上又确实是大同的代名词。另外,整个字反过来看,又有些像一个“囍”字。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房內的二层阁楼,东西各一处。很私密,可以住人,也可以藏金银珠宝及细软。

韩城留芳村


韩城留芳村

一百年前的内照壁的砖雕图案,它寓意

福禄寿禧,松鹤延年

韩城留芳村

大门前两边的石狮子,憨态可掬,活灵活现。

韩城留芳村

留芳村,原名留庄。村子东临黄河,北傍泌水。顺着村子向东下了滩坡,原有一座五层砖塔,叫做文星塔,文星塔是一座风水塔,大约建于清朝,是弥补村落风水而建的。塔旁是一块平地,村人唤着“火疙瘩寨”,继续往东顺着坡道开始上坡,就是留庄先民们生活的“留庄老寨子”。

老寨子占地60多亩,寨子的东、南、北三面临空,崖高十多米,西面仅有十余米宽的坡道可以进入寨子,寨子原有砖木结构西寨门一座,寨子东临黄河,据说有一条密道可以通向黄河岸边,寨子四周筑有数米高的围墙,到了晚上,寨门一关,在冷兵器时代,任他千军万马也是无可奈何。

老寨子分为南城,北城,沙沟。北城建有一座老爷庙,南北城各有水井一口。是寨子里有钱人住的地方。南北城中间是一条浅沟,叫沙沟,沟宽十多米,两边依沟势建有十几面窑洞,是穷人住的地方。这里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这里曾出土了石刀,陶盆,瓮等,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 原来早在远古新石器时期农耕业尚不发达,这片依山傍水的地方,正是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那时候先民们就开始选择这里聚居农耕,从夏商到春秋,自秦汉至宋。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寨子”上沙沟遗址尚存,南北城还留有一些残垣断壁以及庙宇遗址,村子里盖房需要砖头,村民就会拆除旧砖和一些木料留着己用。慢慢的将遗址夷为平地,成为耕地。

据遗留的刘姓家谱记载;元顺帝子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下游暴雨二十多天,河水爆溢,“自矛堤”“金堤”相继溃堤,湖广、河南、山东大片地域皆罹水患,民老弱昏聩,壮者流离四方(元史《河榘志》),吾祖先即那时從湖廣彭城(今徐州)“铜山”逃荒来到陕西韩城。至今七百年。

刘姓先民逃难到“老寨子”以西前崖坢落脚,建房打井,开荒种地。

据尚存吉姓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璐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向全国各地移民,部分吉姓先民移居韩城,紧靠刘姓住宅北建了吉家巷,吉家巷巷道自南向北,宽两米,长两百米,房屋沿巷两侧建设。巷中打有水井一眼,四周各设有巷门,晚上四门一关,非常安全。

历经“战乱”和“文革浩劫”,村中原有的文星塔和几座庙宇以及古牌楼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仅存有吉家巷南的老爷庙、观音庙以及西戏台遗址。

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1)是留庄里的鼎盛时期,大批高质量的四合院落成,形成远近闻名的“九巷十八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