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探祕:發現來自遠古文明的極致魅力——小口尖底瓶!

當一個民族發展到一個節點,除了需先進文化塑造文化自信,更需從源頭文化中發掘不竭動力,若想做到這一點,繞不開史前文明的仰韶文化。

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本質就是創新,是面向時代的一種創造,是在創造中推陳出新。來自“仰韶文化聖地”的仰韶酒業,懷揣著傳承創新先進文化使命,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都釀進了陶香酒裡,用匠心精神講了一個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影響力。虔誠回望7000年仰韶文化,聚焦陶香美酒,重塑動力,期待下一個戰略十年。為此,特策劃該系列,以作思考,以饗讀者!

國寶探秘:發現來自遠古文明的極致魅力——小口尖底瓶!

藝術審美是共通的,是不分國界的。

正如小口尖底瓶,早在7000年前,它體現的是仰韶先民們一種不自覺的藝術行為,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標誌,或說是里程碑,以至於今天的人們,仍然被她的美所打動,這就是藝術經典的魔力!

彩陶小口尖底瓶之所以能成為國寶,除了巧妙的創意設計、神秘的紋飾、曼妙的“集體舞”等外,還與它蘊藏著許多文化價值有關。

那麼,對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有哪些文化價值呢?

小口尖底瓶與“酒”字還有血緣關係?

首先,除了被考古專家公認的,小口尖底瓶是中國最早的酒器、酒具外,還有漢字“酒”的產生有直接的關係。

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中,同樣有著小口尖底瓶的痕跡,對文字的演變研究發現,甲骨文中“酒”字的形態,和小口尖底瓶十分接近。

可以說,作為酒器的小口尖底瓶,承載了中國最古老、最淳樸的歡樂——7000年先民的陶醉之美。

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中最早的“酒”字寫作“酉”。許慎《說文解字》對“酉”的解釋是“八月黍成,可為酎酒”。甲骨文後期才將“酉”寫作“酒”,甚至在金文時代,仍有一體將“酒”寫作“酉”。

至此,我們不妨將甲骨文“酉”的字形與尖底瓶做一個比較,不難看出,甲骨文“酉”字的字形實乃仰韶文化尖底瓶的象形,舍此沒有更好的解釋。

國寶探秘:發現來自遠古文明的極致魅力——小口尖底瓶!

“座右銘”這詞,怎麼會與小口尖底瓶有關?

除了酒器、酒具、儲酒器,漢字“酒”的造字法外,“座右銘”這個今天常用的詞,也與小口尖底瓶有文化關聯。

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一個字,其形狀像兩手捧著一個尖底瓶,瓶呈傾斜之狀。

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釋義為宥坐之器,名“欹”,即古人所記載的欹器。有一些史料,曾記載有“孔子觀欹器”的軼事。

一次,孔子到魯桓公廟參觀,見一欹器即傾斜放置著的陶器,不知其名,遂問守廟人。答是宥坐之器。宥,也寫作侑,或右,義為勸誡。宥坐之器,即放在座側以示勸誡的器物。

孔子說:“聽說這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果真如此嗎?”遂讓弟子們取水來試驗,果然如是。

孔子感慨地說:“正如古語說的,‘滿招損,謙受益’呀”!宥坐,即右坐,便是後世警戒發省的“座右銘”的由來!

國寶探秘:發現來自遠古文明的極致魅力——小口尖底瓶!

“尊”字的產生,也離不開“小口尖底瓶”

事實上,自古以來,所有莊重的禮儀活動,幾乎離不開一個“尊”字,不管中國禮儀,還是國際禮儀中,在這一點上,也是相通的。

在研究甲骨文的“尊”字的過程中,文字學家們從造字法的角度發現,甲骨文中的尊字,更像是一個人雙手捧著盛酒的小口尖底瓶。因此,小口尖底瓶還承載著尊崇、尊重和尊敬的深刻寓意。

彩陶小口尖底瓶,7000年前的一件彩陶,用無聲的藝術畫面,卻把今天的我們,帶回到7000年前的史前文明的榮光中,與仰韶先民們一起,進行了一場有關華夏文明之光的對話。瞬間,一個7000年的鮮活生活場景,由遠及近,在旋轉跳躍中,又迅速展現在我們面前:男人耕作,狩獵,捕魚,甚至建起了文化大房子,女人從事家務、採集,共同製作彩陶,用小口尖底瓶釀酒,碰上豐收時刻,舉杯飲酒,載歌載舞……

如今,讓仰韶先民想不到的是,7000年後,仰韶後人們重新擎起弘揚傳承仰韶文化的大旗,植入了現代文化的元素,匠心釀製出了一瓶彩陶坊天時酒。這瓶彩陶小口尖底瓶的仰韶天時酒,在仰韶酒業的匠心運作下,迅速生成一種時尚,並掀起了一陣強烈的“彩陶風”。(供稿:仰韶酒業;編髮:趙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