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江城地名文化內涵淺探

陽江江城地名文化內涵淺探

摘 要:地名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探究某地區地名,可以深入瞭解其自然特點和文化特徵。陽江江城地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地自然地理、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和漢語方言方面的信息。

關鍵詞:陽江江城 地名 文化 自然地理

地名是人們為地域約定的名稱。時光匆匆,事物瞬息萬變,但地名不輕易變更。地名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為我們瞭解當地的地理、歷史、方言和民俗等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當代學者探討地名的論著並不鮮見,如曾世英《地名學論稿》(1985)、褚亞平《地名學基礎教程》(1994)、李如龍《地名與地名學論集》(1993)和《地名學論稿》(1998)、牛汝辰《中國地名文化》等等,各地還發表了一些區域性地名研究的文章,如張洪年、片岡新《早期香港地圖中的“埔”》、林寒生《福州地名文化內涵探微》等,這些學者都為地名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本文所涉及的地名以2000年陽江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的《陽江縣誌》和搜狗地圖為主要依據,參考了廣東省地圖出版社出版的《陽江指南地圖》。

陽江江城區地處廣東西南沿海,成立於1988年,是陽江市唯一的市轄區和全市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江城區山海兼優,氣候溫和,物產豐饒,交通便利,文化傳統獨特,素有“魚米之鄉”“文化之鄉”的美譽,也被譽為“南國風箏之鄉”“中國刀剪之都”。

阳江江城地名文化内涵浅探

陽江市江城區海陵島西南端馬尾島

一 陽江江城地名與當地自然地理特點

陽江面臨南海,四周基本被河流環繞,水上交通運輸方便。其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因此,當地自然地理可以分為江河、山丘和島洲三類。江城也具備這三種地理特徵。地名,即地域的名稱,首先反映當地的自然地理特點。當地的地名恰好反映了這三種自然地理類型。

(一) 江河類

這類地名都與水流有著密切關係。陽江江城有市內最長河流漠陽江,還有雙捷河等若干河流。能夠反映這類自然地理特徵的地名主要有以下幾類:

【湖】

《說文·水部》:“湖,大陂也。揚州浸有五湖。浸,川澤所仰一灌溉也。”《書·禹貢》:“大澤蓄水,南方名之曰湖。”《廣韻·模韻》:“湖,江湖,廣曰湖也。”可見,湖泊主要見於南方,這與南方多川澤密不可分。江城湖泊較多,出現以“湖”命名的地名比較多見,如“環湖、北湖、湖尾”等等。

【江】

《說文·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江城處於漠陽江下游,直接以“江”命名的就有“江城、沿江、三江、長江”等等。

【塘】

《廣雅·釋地》:“塘,池也。”陽江江城的池塘較多,該“塘”應為“池塘”。江城以“塘”命名的地名較常見,例如“龍塘、譚塘、沙牛塘、菱角塘、屋背塘、鴨春塘、塘梨、下塘見”。有些地方已不見池塘,多因搞建設而被填埋。

【灣】

《故訓彙纂·水部》:“灣,水曲也。”《小學蒐佚·考聲》:“灣,水曲流處也。”江城有的河流短小彎曲,坡降大,以“灣”命名的地名較多,例如“龍灣、金灣、新灣、坭灣、灣頭”等等。

【湧】

《說文·水部》:“湧,滕也。”段玉裁注:“滕,水衝踴也。”《玉篇·水部》:“湧,水滕波。”湧,粵方言特有的名稱,用作河流之名,江城河流不少,以之為地名也不難見,例如“麻涌、針對湧、新湧、黃湧”等等。因為“湧”在粵語中讀“衝”,所以人們會把“湧”寫作“衝”,例如“衝口、衝表、清衝”等等。

【埠】

《篇海類編·地理類·土部》:“埠,見《大明律》,官牙埠頭,船埠頭。謂主舶客商賣貨物也。”《正字通·土部》:“埠,舶船埠頭。《通雅》:埠頭,水瀕也。”江城以之命名的地名也不罕見,例如“埠場、南埠、安埠、九姜埠”等等。

【瀨】

《說文·水部》:“瀨,水流沙上也。”《廣韻·泰韻》:“瀨,湍瀨。”《篇海類編·地理類·土部》:“瀨,湍也。”江城的“瀨”指水中淺灘,有一處地方就叫“西瀨”。

【澳】

《漢語大字典》“澳(二)”義項②:“江海邊凹進去可以停船處。”陽江江城為沿海地區,水上交通便利,漁民不少,船隻較多。偶也見以“澳”命名的地名,有一處地方就叫“戙澳仔”。

(二) 山丘類

江城也有部分地區為山地、丘陵,地名恰好反映了這種自然地理特點。它們主要有以下幾個:

【山】

江城有很多帶“山”的地名,充分體現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特徵。例如“山外東、山外西、山後、山頭、山底、山下、南山、東山、金山、觀音山、鷹山、三山、雷山、寨山”等等。

【石】

江城以“石”命名的地名很常見,例如“石頭崗、月亮石、紅石、大石、石潭、白石坑、石河、石柱、烏石、石碑、石灘”等等。

【沙】

江城有不少地名帶“沙”字,例如“白沙、玉沙、扒沙村、長沙、沙田、沙岡、沙頭壠、沙屋上、沙屋下、沙屋圍”等等。

【崗(岡)】

《漢語大字典》“崗(二)”義項①:“像山一樣高起的土石坡兒。”《說文·山部》:“岡,山骨也。”江城出現帶“崗”或“岡”字的地名為數不少,例如“馬頭崗、番薯崗、鋪子崗、上沙崗、大崗、石頭崗、馬頭崗、崗列、崗腰、崗背、崗東、崗元、崗頭、沙岡、福岡、長岡”等等。

【洋】

《說文·水部》:“洋,水。出齊臨朐高山,東北入鉅。”《集韻·陽部》:“洋洋,盛大也。”據此,南方很多地方的廣闊平原會以“洋”命名,江城有很多廣闊平原,也出現帶“洋”字地名,例如“有那洋、那達洋、北洋。”

【壠】

《說文·土部》:“壠,丘壠也。”《故訓彙纂》“壠”:“②,丘也。③丘、~同義,故亦用為連語。④小曰丘,大曰~。”所以,“壠”指丘陵地帶,“丘陵地的較寬的山溝,開墾為‘山壠田’,日照不足但水源充裕”。江城多山丘土地,當地便直接以之命名,如“壠尾、軍寨壠、白沙壠、沙頭壠、大壠、壠尾頭、水壠、東壠”等等。

【坪】

《說文·土部》:“坪,地平也。”所以,“坪”多指“平坦的土地”。江城位於漠陽江下游,河流沖積平原的地勢較平坦,因此,當地以“坪”命名的地名較多,例如“坪郊、長坪、角度坪、窯坪、對砍坪、滘坪、大坪”等等。

【坑】

《玉篇·土部》:“坑,塹也;丘虛也;壑也。”江城多山地,地勢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當地人民便以“坑”作為地名,例如“龍坑、劉屋坑、梨笛坑、梁屋坑、盧屋坑、焦坑、白石坑、中對坑、長坑、過坑、勒竹坑、下坑、大坑、吉坑”等等。

【墩】

《集韻·魂韻》:“墩,平地有堆者。”江城有些地方有土堆,當地人民也據此特點,以之為地名,例如“隨角墩、坡墩、墩溪、禾蟲墩、鹽灶墩”等等。

(三) 島洲類

陽江江城也有一些島嶼,最著名的屬海陵島,是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不過帶“島”的地名較少,僅見海陵島、馬尾島等有限的幾個。帶“洲”的地名為數不少。《玉篇·水部》:“洲,水中可居也。”江城以“洲”命名的有“中洲、洲頭、洲尾、三洲、屋背洲、茄圍洲、鵝六洲、洲仔、上洲村”等等。

二 陽江江城地名與當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

據新《陽江縣誌》(2000版):陽江古為百越之地,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在陽江城附近出土的東晉古墓葬群,其中一墓主葬於太元四年(379),出土的文物經考證為中原南遷人士在此定居。南朝高涼太守漢人馮寶與土著俚族冼夫人聯姻,少數民族逐漸與漢族融合,繁衍後代。

古越語中,“牛”為“莫”(陽江現在稱“牛”還叫“牛麼”),“羊”越語為“陽”。“莫陽”就是“牛羊”的意思,這說明古代的陽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現在江城以“牛”命名的地名就有“牛圍、沙牛塘、上牛欄衝、下牛欄衝、牛場村、牛頭坑、牛路”,以“羊”命名的地名就有“羊尾、五羊村、羊子村、綿羊”。

江城以“圩”命名的地名也較多,“圩”又寫作“墟”“虛”。漢語稱“集市”為“圩(墟)(虛)”的地區,均為古越人分佈之地。以“虛”稱“集市”,首見於晉代沈懷遠《南越志》:“越之野市為虛,多在村場。先期召集各商或歌舞以來之。荊南嶺表皆然。”又唐代梁載言《十道志》雲:“容州(今廣西容縣——引者注)夷多民少,鼻飲跣足,好吹葫蘆笙,擊銅鼓,習射弓弩,無蠶桑,緝焦葛為布,不習文字,呼市為虛。”後來人們才講“墟”簡寫為“圩”。江城帶“圩”的地名有“舊圩馬蹄圩、白蒲圩、平岡圩、埠場圩”等等。

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瑤民是隋代遷入陽江定居的。據康熙二十年(1681)版《陽江縣誌》記載:“瑤民分別定居於隨垌、翼垌、馬銜、合溝、秀石、合門、那垌、香爐、蘇垌、南坑、杏垌、三龍、溫逕等13個村寨。瑤族聚居區還分佈著僮族(今壯族)。據康熙二十年(1681)版《陽江縣誌》記載:江邑山民昔有瑤僮二種,今不惟僮為瑤。”帶有壯語色彩的地名主要有以下幾個:

【那】

“那”為古壯族“水田”之義,在廣西壯族的地名中很常見。在江城出現不少以“那”命名的地名,例如“那棟、那西、那格、那蓋頭、那達洋、那頓、那棉、那洋、那站、那鑊、那向、那謝、那良、那賀、那傍、那梨、那大”等等。可見以前有大量壯族人在此活動過。

【垌】

“垌”在壯語中又作“都”“駝”“峒”“恫”,指“平坦的稻作區”。江城帶“垌”的地名並不罕見,例如“隨垌、奕垌、沈崗垌、下垌、上垌、垌仔、上禾稈垌、下禾稈垌”等等。

【六】

“六”在壯語中是“幽深山地”之義。江城也有帶“六”的地名,例如“鵝六洲”。當地人把養豬之地,稱之為“豬六”;公廁稱之為“糞六”。

【排】

“排”應是壯侗語“山”的意思。江城帶“排”字的地名有“南排、排後”等等。畲族是我國的56個民族之一,林惠祥《中國民族史》將其歸入苗瑤一系。陽江江城有一地名叫“平畲”,直接以“畲”命名,可見畲族人曾在此活動過,後來可能遷走了,或被漢化了。

三 陽江江城地名與漢語方言

陽江市有三種漢語方言,以陽江話為主,屬於粵語高陽片,分佈在市內大部分地區,江城也通行陽江話。此外,陽西的儒洞、上洋、沙扒和新圩等鎮很多村莊講“海話”,屬閩南話潮州語系;陽西塘口、新圩,陽東新洲、陽春永寧、潭水、河口、八甲等講話,屬客家方言。江城雖通行陽江話,但其地名同樣也反映了閩南人和客家人曾在此活動過。

【園】在閩方言區裡,“園”指種植農作物的旱地。江城地名也出現帶“園”字的,例如“方園、下園頭、洛園、木賁園、果子園、大園、下底園、圩仔園、菠蘿園、竹子園、薯園、頭園”等等。

【埒】《說文·土部》:“埒,卑垣也。”即不高的圍牆。鄉間為防家禽損害莊稼,特意築小圍牆防之,只見於閩方言區,但在江城的地名有“一埒”,可見閩人曾居於此。

【兜】在閩方言區裡,“兜”為“旁邊”之義。江城有帶“兜”的地名,例如“白沙兜”。

【寨】《漢語大字典》“寨”義項③:“村莊;村落。多用為地名。”對於聚落的同名,客家人稱村為“寨”。江城出現很多以“寨”命名的村落,例如“馬屋寨、葉屋寨、黃屋寨、劉屋寨、範屋寨、潘屋寨、羅屋寨、楊屋寨、邵屋寨、上寨、中寨、下寨、大寨、寨仔、寨角”等等。可見,曾有很多客家人在此生活過。

【背】客家方言特色方位詞,相當於於普通話中的“面”。因為客家人主居山區,因此帶有濃厚的山地文化色彩。背,用作地名往往是“下”“後”或“××那裡”之義。江城已出現此類地名,例如“屋背塘、屋背洲、屋背田、崗背東、崗背西、廟背”等等。

【頭】客家方言特色方位詞,也與其濃厚的山地文化色彩密不可分。江城也有此類地名,例如“山頭、壠尾頭、崗頭、灣頭、東頭寨、村頭、基圍頭”等等。

【寮】閩南話和客家話都稱簡易的棚子為“寮”。江城也出現以“寮”命名的地名,例如“梅寮、田寮、下寮咀”等等。可見江城曾有閩南人和客家人居住過。

四 結語

地名能反映當地自然地理特徵,例如地貌、水文和氣候等等。通過探討地名,可以追溯當地民族源流。有些地名仍保存古音,為我們研究漢語音韻提供寶貴資料。通過對陽江江城地名的探究,可以更進一步瞭解其自然地理特徵,挖掘出其豐富多彩的文化菁華。

阳江江城地名文化内涵浅探

文章來源:《現代語文》2014年第6期

選稿:常宏宇

校對:李露萍

審訂:黃舒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