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都会区”or“三湾三城”,青岛未来城市形态如何发展?

新青岛人


“三湾三城”符合青岛发展的实际,青岛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摊大饼式的,而是多点开花, 所以说三湾三城是青岛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

三湾三城的提出拉大了青岛的城市框架,但由于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分配、政策实施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现在的青岛并没有能力来实现三城共同发展,所以青岛市政府把目光转移到了中心湾区,即胶州湾。这是目前青岛集中资源重点打造的湾区。


从目前落地的大项目和国家政策来看,胶州湾无疑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青岛市政府有能力打造的一个湾区。胶州湾不仅因为是中心湾区,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青岛的两大经济发展最好的湾区,即东部和西部湾区。胶州湾跨海大桥及胶州湾海底隧道已经将两地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只要胶州湾北部崛起,那么青岛的中心湾区将全面起势。

目前环胶州湾拥有众多国家级战略。西海岸新区、军民融合示范区、青岛经开区、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胶州经开区、青岛高新区、临空示范区。只要实施得当,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只要胶州湾全面起势,青岛市政府才有更多的精力和财政来支持灵山湾和鳌山湾的建设,这些都只是时间问题。时机成熟后,青岛大框架拉开,三大湾区共同发展,统筹兼顾,那么其辐射和影响力将是巨大的。而平度莱西攻势突破后,青岛的的各区市发展将会趋于平衡,经济水平将会位于省内前列。


醉翁之意尽在不言中


青岛市政府搬到东部→环湾发展→三湾三城,这是青岛当代发展的三部曲,必将载入史册。

胶州湾作为中心湾区,前海一线已经开发完毕,下步应该着重开发环湾一线,旅游、商务、高档住宅为主,外围为普通住宅及高新产业。西海岸以航运、造船及制造业为主。蓝湾以海洋经济、大学城及科研项目为主。

青岛就好比一只雄鹰,能不能飞的更高、飞得更远,就看西海岸和蓝湾两翼能不能丰满了。


霍然开朗8


三湾三城的规划太大了,相对于目前青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湾三城的中间,农村地带太长太大,短时间无法填充大量的产业和人口,城市配套也不完善,无法形成真正的城区规模效应。青岛的建设和发展,还是应当优先发展环胶州湾区域。

城市的发展,有内在的自然规律,改革开放初期,在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的位置选择上,有两种选址模式,一种是“贴城发展,在老城区的自然延伸区,建设新的开发区”,另一种是“离城模式,继远离主城的飞地型开发区”,青岛开发区脱离主城区,选择黄岛区,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延误了最初十年的发展黄金期,一直到2000年左右,青岛港西移和海底隧道开通,解决了经济动力和交通瓶颈,黄岛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根据青岛目前的实际情况,青岛的发展还是应该优先从东部主城区自然延伸到北部城阳区,再向西南延伸到胶州开发区和黄岛区,依托胶州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和人口聚集效应,再向外辐射延伸到即墨和老胶南区域,才能更好的顺应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快更好的建成国家级中心城市。


青岛城市发展研究员


青岛三湾三城绝不是摊大饼,而是城市拉动郊区城市化,向四周补血,而不是集中式的吸血。目前黄岛已经发展成一个中型城市,GDP顶青岛老市区四区之和,这就是成果。假如红岛再慢慢发展起来,青岛自身就可以成为一个湾区式的存在,很像旧金山湾区。当然含金量还比不了。这种遍布卫星城,湾区式的城市群的存在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绝比发展成密集的拥堵的单核城市要有前途,也更加人性化。三湾三城模式就是超级都会区!都会区一定是多核存在,去中心化的存在,是最佳都会模式。


琅琊云梦


我也觉得李群书记的发展红岛的思路对,这样大青岛的格局就出来啦,希望王清宪书记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思路在扩大一下,把青岛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都市


昌萍5


三湾三城正确,但有点急功近利。

本来这几年人口增速就慢,外来人口还在减少,城区却越扩越大,搞一个又一个的中心,最后都搞成人口低密度区域,还如何彰显繁华?

纵观其他经济强市,都是核心区域饱和之后,给外界呈现出一种某个区域已繁荣到“无处安身”的程度以后再开辟新的中心,这样直接会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繁荣区域。而青岛近些年来不仅搞出一个接一个的新中心,就连大区域的规划都变成三部分。

这三湾三城以预期规模来看,至少要1000万人口来填充,然而青岛目前城区人口只有470万,年新增常住人口数量只有10万。这些所谓新城目前除了分流存量人口以外,还能有什么实际价值?

红岛当初被开发商炒作到恨不得已经是市中心,但是后来呢?现在又交还城阳区管理了,几条规划信息就把刚开始打地基的楼盘炒到比黄岛还贵,这既没配套也没就业资源的区域,还卖那么贵,到底是想不想让外地人来?

东西海岸联动,融为一城。

未来随着第二条海底隧道的修建,黄岛与主城的互动会更加频繁。沿海岸线充分开发之后,完全能够把东西海岸的边缘地带开发成大型综合区,而不一定要建设在陆域中心区域。

青岛不该再以遍地开花的模式去定位了。集中繁荣逐步扩散才是稳步发展之道。外地人对青岛的评价就是感觉人少,所以搞太多中心和新城,不断分流人口只会让现有的商业区显得更加冷清。

看看起此彼伏的商场就知道了,建一批新的就要倒一批旧的,看看其他大城市,哪座城市没几个老字号的人气商场?再看看中山路、台东这些老青岛商业文化发源地现在什么样?完全靠游客和低端消费在支撑了。一味求新,哪还有沉淀?哪还有拥趸?

五四广场如此繁华之地,金融、商业、旅游、客流都是全省之最,连一个百丽广场都撑不起来。海信广场建成后,百丽迅速萧条,阳光百货倒闭。万象城建成后,百丽名存实亡,银座、麦凯乐人气骤降,万达客流衰减,大融城喧嚣不再。试想如此繁华之区域都无法同时支撑几个商业体。其他区块所谓的中心除了住宅群属性以外,有什么实际中心价值?多建几个小区,新修几条路,然后把一个区块的人口挖到另一个区块就成中心了?吸引不到大规模外来人口,一切都是内耗。

不到500万人口就去推三城模式的话,上海是不是得分成十五城?

以市民角度说点建议。

1、打造出两个高度繁荣的区块,影响力就像西单、南京路、解放碑、新街口这种水平,重磅规划重塑中山路、台东等老字号商圈,其沿线小路开发纯步行街。

2、明确提升薪资水平;

3、严打拉客宰客行为,设立举报奖励机制,欺客宰客一律吊销营业执照;

4、大力建设冬季旅游项目,比如在主城区找一个适合开发大型综合室内游乐场所的场地,多场馆模式,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度假式超级综合体,容积率5万人级别。

5、团岛和薛家岛开通通勤客轮航线、观光航线,打造明星轮渡站,让乘船成为每一个来青旅游的人都想尝试的项目;

6、继续把主城区作为人口填充的主要区域,非生产类企业优先在主城区注册,等到主城区人口密度达到现在1.5倍时再引流填充新城。

深圳的南山区,十几年前海景别墅都没人住,现在却是深圳最高均价的区,而且住的多是中高端人才。如果新建个区块大搞基建就算新城,那龙岗布吉岂不是十年前就该成为深圳的新中心了?然而直到现在聚居百万人口也没能成为中心,依然是把人挤人的罗湖、福田两个老中心区继续优化,如此人挤人的高度繁荣城市都没去搞多中心,一个胶州湾也不足以把青岛分成三个部分。盘活交通和多元互动,东西海岸一体化发展没有问题。


城市发展报告


个人认为,环湾发展作为青岛城市发展的大战略是具有优越性的,假以时日,一旦建成环绕胶州湾区的大都市,可以独步国内,闪耀全球。

一直不太认同必须是处于米字型交通的城市才具有优势,才能发展成大都市。纵观全球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东京,香港,上海,新加坡等都是靠近海岸,青岛就具有这个优势,以前有良好的基础和国际声誉,以后必然回发展的更好。

有人说青岛发展滞后了,但是作为一个常年居住青岛的人来说,都会看到青岛多点开花的大城市格局,从即墨鳌山卫山东大学,到北部的汽车城,到胶东机场和红岛高铁站,再到西部黄岛新区,这不是摊大饼,也不是像国内某些城市集一省之力,一枝独秀,看看青岛周边的烟台和潍坊,都是经济强劲的城市。所以,青岛的发展前景很好。

当然,因为目前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原因,还有青岛发展规划区域过大,不可能一步登天。凡事有利就有弊,目标大就要投入多,时间长。并且不像摊大饼的城市,一个中心不动,四面展开。所以,个人认为青岛市政府应该尽快迁址高新区一带,只有在谋划的城市中心才会有更强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尽快把多点连成一片,而不是一盘散棋。


静听枫林客


怎么看都应该发展红岛啊!地理位置在那里摆着呢!环境也不错。


风吹十里麦花香


青岛必须带动起平度莱西的经济,这样青岛才有一种大都市的味道。如果规划布局不合理的话,那么平度莱西就会被边缘化,就会拉低青岛的GDP,这样平度跟莱西就会觉得自己就像后娘养的孩子,从而对青岛产生抵触心理。


晨晖凌悦


现在看太散了,青岛的经济短时间内很难支撑,需要资金缺口太大,三湾是大发展,没有大量资金真的很难,而且需要很多人才,人口数量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