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對聯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自古以來就備受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平民百姓的青睞。它不僅是眾人切磋學識的橋樑,也是古人用來娛樂的重要方式。對聯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文化的創新,大到才子佳人可以以對聯交友、小到民間婦人可以用對聯抒情,普及度令人歎服!對聯雖然只有短短數字,卻蘊藏著極高的文化素養,它在後期的發展中演變為春聯,開始帶有眾人的祈福祈禱,由文學模式化身為辭舊迎新的紐帶,價值不言而喻!

對聯流傳至今是必然還是僥倖?看看漢字的經歷,就知道它價值幾何

提到對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寥寥幾字、平折對稱、朗朗上口、寓意契合,從古至今,因對聯發生的趣事數不勝數,它就像一個浩瀚的知識庫、包羅萬象,有妙趣橫生的“最短”對聯、有韻味十足的“最懶”對聯、也有令人拍手叫好的“名字”對聯!對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地位有目共睹,獨一無二的漢字在清末民初都差點被廢,唯獨對聯流傳至今,由此可見它的魅力之大!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清末民初是一個文化極為動盪的年代,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後,西方的開放思想和中國的傳統思想有了激烈的碰撞融合,一些較為激進的人打著救國救民的幌子想要廢除誕生於封建時期的漢字。好在一些理智的愛國人士堅決維護漢字的合理性,漢字雖然誕生於封建時期,但它卻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永不過時!

清華學子和外校學子的角逐,他用三個字令清華學子啞口無言

民國時期出現過很多新鮮事物,大多是在歌頌西方的一些文化,但這期間其實也發生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發人深省的對聯事件。清華大學作為莘莘學子的聚集地,才子雲集、人才輩出,一個清華的教授在演講時提出了一個“孫行者”的上聯,但是課堂上有一半的學生交了白卷、另一半的學生答非所問,只有一個學生令這位教授刮目相看、眾人為他的答案拍手叫好。他所對的下聯是什麼?又有著怎樣的寓意?這位學生後來如何了?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提出“孫行者”上聯的名叫陳寅恪,陳教授是著名的文學大師,在文學界的地位有目共睹。他每次到清華上課時都座無虛席,很多外校的學生也前來聽課。德高望重的陳寅恪在講課時突然提出了一個“孫行者”的上聯,這個上聯令眾人始料不及,聽到“孫行者”時,很多學生脫口而出:豬八戒、唐三藏,甚至有人說出了“沙師弟、白龍馬”等各種奇葩對聯。這些回答令眾人捧腹大笑,雖然都是出自於西遊記的人物,但和“孫行者”相差甚遠、詞不達意,完全不符合對聯的要求。陳教授聽到這些答案後大失所望,直到一個穿著樸素的學生答出了“胡適之”的下聯時,陳教授才笑逐顏開。

得到陳寅恪青睞後的他怎樣了?發展令人震驚

這個穿著樸素的學生回答到:他認孫行者的前身是猴子,而“猢猻”是一個連貫詞,用“胡”對應“孫”再合適不過,“行者”是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行往西天取經的路上,一些事也要適可而止。不僅寓意對稱、連讀音都相當押韻。陳寅恪這個學生頗為滿意,很多人聽了他的講解後紛紛鼓掌叫好。能夠對上陳教授的對聯,可見其文學功底著實不淺。很多人以為這個學生就是清華大學的在校生,其實不然,他只是外校來的一個聽客,但才華橫溢、才高八斗確實是真。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他叫周祖謨,自幼刻苦努力、發憤圖強,本身在文學上就有一定的天賦,加上後期孜孜不倦的堅持,這個學生的文學功底令人驚歎。後來的他不斷專研,在文學上的成就不同一般成為了文學界大名鼎鼎的大師。通過多年的努力,他對文學有獨特的見解。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很多人說: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的,英雄不問出身、才子不問出路,周祖謨在短時間內能不卑不亢、有條不紊地回答出了陳教授的上聯,就能看出他是一個勤于思考、知識儲備極高的學生。有人說:通過一個對聯並看不出什麼,對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反應能力,或許有的同學對陳教授突如其來的上聯提問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就沒有回答出來,周祖謨剛好靈感來襲,答了出來。如果是你,你會對出怎樣的下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