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很早就知道龙文区朝阳镇桥头村楼内社有处古朴沧桑的老城墙,因为离漳州只有不到十公里的路,骑着摩托车很快就可以到这里。老城墙为明代釜山城残留下来的遗址。记得第一次来是2004年,十几年间又先后来了几次,不变的是古城里的老榕树枝叶依然茂盛,而对古城的了解似乎也越来越多。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釜山城也称“长桥城”,为明万历南京礼部尚书、漳郡名臣林士章所建。据光绪三年《漳州府志》卷二十一兵纪“城堡关隘”章节所载:“长桥土城,地城北十里。明尚书林士章筑”。明万历九年(1581年)林士章辞官归乡,卜居于郡北之长桥,便着手建造该城,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建成,工程前后历时13年才完工。2000年6月,釜山城的“桥头古城墙”列为龙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据介绍,釜山城原有城墙周长约千余米,东西直径约290米,南北直径约220米,城内成椭圆形,面积约有5万多平方米。釜山城设四门,正门朝南,名曰“迎台门”,西面辅门,名“孚兊门”,北边、东边两道门都被堵了起来,称“虚门”。釜山城墙高4米多,墙厚1米多,城墙上还设有跑马道。釜山城历经400余载,几经损毁,现余西南侧“迎台门”和“孚兊门”以及一段约200余米城墙,残墙上有十来株数百年的大榕树,至今还郁郁苍苍,枝繁叶茂,交错蔓延的根须将古城墙裹了个严实,形成壮美的“榕根墙”奇观。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今城内存有釜山宫、平安大庙以及古民居等建筑,城内仍住着近百户人家,据说其中有一户还是林士章的后代。从空中俯撖,整个村落建筑尚保留有古城池的格局风貌。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相传门额“迎台门”三字为林士章所题,落款“万历辛卯立”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在当地,村民流传这这样的传说,旧时釜山城的正门“迎台门”主要是做红喜事用,只有只有尊贵的客人来了,才能够从正门进去; 村里的“白事”则要从西门“孚兊门”进出。 查阅资料得知,“兊”同“兑”,含有西方之意。“孚兑”语出《周易•兑》:“九二,孚兑。吉,悔亡。”“孚”为信,“孚兑”,即有信而悦。九二爻以阳刚得中,爻在兑体,故说孚兑;虽近比六三,亦不失其志,故《象》说:“孚兑之吉,信志也。”宋程颐说:“二承比阴柔,阴柔小人也。说之当有悔,二刚中之德,孚信内充,虽比小人,自守不失,君子和而不同,说而不失。”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古城所在位置叫“长桥”,据考,这是源于古城旁的一座古桥,旧时古桥从这里可一直延伸到九十九湾岸边。文史专家沈少辉介绍说,“长桥”所在的九十九湾一带水乡、河汊、桥梁众多,人们为了出行方便,便将这一带的桥梁不断续接起来,历史上“长桥”的长度曾达到了“四百六十余间”,“间”是古时计算桥梁两跨之间的长度。堪比泉州安海的五里桥。查光绪三年《漳州府志》载:长桥“在二十六都,系乾桥。凡四百六十余间,长一百二十余丈,俗呼长桥。”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据说当年林士章建城时,由于古城临港,林士章在城墙外命人疏通河道,引入九龙江水用来灌溉,又在河上建了一座长桥,方便物资及交通往来。现今在朝阳境内的流冈、桥头等地还可找到几处“长桥”遗址。“长桥”是古时当地村民进城赶集的重要通道,桥头曾经是一个热闹的圩市,人称桥仔头圩。每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周边一些打拳卖膏药的江湖班子,看相的术士,拔牙的郎中,说书的先生等小商贩人来人往。当地流行有一句俗语“空箩担赶赴桥仔头圩”,印证了“长桥”过往的繁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2004年拍摄的城内寺庙和古民居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同一古民居2017年的模样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相传林士章在“长桥土楼”生活了近20年后迁到老家漳浦,清初,居住在釜山城的林士章的后裔经不起匪盗骚扰,也迁往漳浦。康熙年间,原郑成的部下黄梧归顺清朝后受封为“海澄公”,黄梧驻守漳州府时将“长桥土城”改为营区,族亲也有一部分居住下来,因此现今楼内村民以黄姓居多。城内的“釜山宫”前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一都搭起普度公的祭坛祭祀各种亡灵,据说此传统与当年黄梧祭祀战死沙场的将士有关。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釜山城城角碉楼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2018年7月与闽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师生一起考察釜山城。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明清时期至解放初“釜山城”还保基本保存完好,1958年因兴修水利工程需要,釜山城城墙被拆掉了四分之三,后经当地村民的强烈要求,南门至西门200多米的城墙才得以保存至今。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小贴士】

林士章(1524-1600年),字德斐,号璧东,福建漳浦县乌石人(今旧镇浯江村人)。他自幼沉默聪颖,志向不凡,博闻善记,为文有大雅之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己未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

林士章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林士章不但熟悉朝廷典章制度,而且通晓星历诸术。在礼部任职6年,对朝堂陵庙之事日有修举谋划,对礼部各司之政事了如指掌。为官期间他制订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人才。林士章心胸宽阔,辛勤敬业,忠于职守,因而深受万历皇帝的赞赏,赐予御书“忠爱”匾额,褒彰他的忠君爱国。后人称林士章为“忠爱公”。万历九年(1581)二月,林士章升任南京礼部尚书。因厌倦官场的你争我夺,遂再三上疏,请求致仕归乡,获得批准。回到家乡,林士章卜居于郡北之长桥达20年,后迁老家漳浦。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卒,享寿77岁。今天漳州城区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坊便是为纪念林士章所立。

【风行漳州】龙文区楼内社釜山城

林士章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为漳浦县儒学、平和县儒学撰写《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记》《平和县重修儒学始建尊经阁碑记》等碑记。歌颂重教兴学的知县、教授,勉励学生勤奋上进,对漳州地区的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林士章文笔甚好,遗憾的是其著作没有刊行,流传于世的文章有《学博木湾陈先生创行乡饮记》《仙峰岩记》《日观赋》等。

本文来源:美篇“南风”2020年2月9日发布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