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灭,人祸占三,天灾占七

历史上关于明朝覆灭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阉党祸国魏忠贤折腾光了大明朝的底子,导致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有人说是东林党败家,一顿穷折腾把大明踹进了悬崖;还有人说是农民起义奋起,李自成势如破竹,吴三桂临阵倒戈,引多尔衮入关将大明朝葬送。

其实这些原因都或多或少与明朝覆灭有一些关系,但这一些最多占三成,剩下的七成,是远比人祸恐怖无数倍的天灾。

众所周知,明朝是在1644年农历三月份,随着李自成占领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从而结束。

而当时的清朝还叫做后金,它当时虽然对明朝虎视眈眈,但是却始终无法攻破大明王朝的宁远防线,甚至清军还在明军火炮攻击之下伤亡惨重。


明朝覆灭,人祸占三,天灾占七


可以说,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是国内的起义军。

但是崇祯皇帝如此勤政,明末为何会起义军层出不穷呢?因为天灾!

封建王朝但凡有起义军出现,一般就是老百姓吃不上饭了,所以才走上这一条路,李自成等人也是如此。

很少有人知道,李自成带着自己的大顺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北京城已经十室九空,犹如鬼蜮一般,这都是天灾惹的祸。

据中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曾说过:“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别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各世纪之冠。”


明朝覆灭,人祸占三,天灾占七


因为当时的明朝正处于“明清小冰期”,关于“明清小冰期”的时间,一直都有争议,不过比较确切的时间,是从1550年开始1850年前后结束,在明末这段时间正好发展到了顶峰。

寒冷

也许很多人觉得,天气变冷多穿一些衣服就是了,但是农作物而言,这是一场重大灾难,农作物收成不好,人们就吃不上饭。

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们,天气严寒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就拿后金来说,他们赖以为生的是草原和牧场,气候寒冷会导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而丧失了生存环境的少数民族们,必然会挥师南下,寻找适宜生存的地方。


明朝覆灭,人祸占三,天灾占七


干旱

古人云“大旱之后必有蝗灾”,干旱天气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更导致了蝗灾的出现,无数的蝗虫掠夺了人们仅剩的一点物资,以至于出现“地不能容人”的现象。

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就对崇祯年间的气象变异情况有过详细的记载:1635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多地大饥”,1640年“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1641年,全国“大旱、大蝗、大饥、大乱,人相食”。

瘟疫


明朝覆灭,人祸占三,天灾占七


崇祯十四年时,发生过一场历时四年的大旱,而伴随着大旱的,是一场席卷全国的鼠疫。

因为天气的严寒与干旱,导致百姓们没有东西吃,所以就有人去挖老鼠洞,吃老鼠在早前盗下的粮食,甚至是有人直接吃老鼠的尸体,甚至是“人吃人”!这就导致病毒进入人体,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鼠疫。

据《明史》记载: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病死。

这种被称为“疙瘩病”的鼠疫,在崇祯十四年,传到了北京,这就相当于开始摧毁明朝的根基,崇祯十六年时,开始大面积爆发。


明朝覆灭,人祸占三,天灾占七


人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李自成率军来京时,却发现这北京城差点成为了一座鬼城。

可以说,崇祯当皇帝的时间里,老天爷一直在和他作对,如果没有天灾的话,任凭那些东林党人折腾,只要不把百姓逼到绝路上,就不会出现无数的起义军,甚至是清人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南下,大明的战斗力也不会削弱这么严重。


明朝覆灭,人祸占三,天灾占七


所以说,明朝覆灭,人祸最多占了三成,剩下的都是天灾导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