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丨十年樹木,栽種盎然春意;百年樹人,涵養蓬勃精神

植樹節丨十年樹木,栽種盎然春意;百年樹人,涵養蓬勃精神

十年樹木,栽種盎然春意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植樹的良辰。

當下時節,驚蟄過半,春分將臨,風和日麗,溫度適宜,雨水充足,正好趁著大好春光植樹造林。

春天是美好的,人們迷戀春天,歌頌春天,甚至睡眠裡也帶著沉醉,“春眠不覺曉”,在明媚的春光裡,帶著美好願望,栽下一棵棵樹木,種下無限生機,也是在人們的心中栽種一片盎然春意。

植樹造林,在我國源遠流長,翻閱典籍,可以發現很多古人“與樹結緣”的佳話:

  • 封 山

說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其實,大禹不僅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還是一位護林專家。據《逸周書》記載,大禹為保護山林,曾向全國發布了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孟子曾對梁惠王說如何才能做到仁政,其中一條是“斧斤以時入山林”,做到這點就能使“材木不可勝用”。可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道理,這種遠見卓識確實令人欽佩。

  • 桑 產

蜀國名相諸葛亮一生為國事操勞,率先垂範,勸課農桑,曾和家人一起栽種了很多桑樹。諸葛亮病危時,曾上表後主劉禪,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自表後主》。諸葛亮說:“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一代名相給家人留下八百株桑樹作為遺產,令人感動。

  • 杏 林

東晉葛洪《神仙傳》記載:三國時期,福建侯官(今福州)有位叫董奉的名醫,此人醫術精湛,樂善好施,與張仲景、華佗並稱“建安(建安乃漢獻帝年號)三神醫”。董奉隱居廬山期間,常為附近百姓治病除疾。此人行醫有個習慣,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須在其家房前屋後栽植杏樹,標準是重病患者栽五棵,小病患者栽一棵。幾年下來,董宅附近就有了十萬餘棵杏樹,成為一片杏林。董奉把甜杏摘下來賣掉,買來穀米賑濟窮苦百姓。後世遂以“杏林”代指醫界,並用“杏林春暖”等詞語來稱頌醫生高超的醫術與高尚的醫德。

  • 五 柳

東晉詩人陶淵明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隱居,他在宅前栽了五棵柳樹,並以“五柳先生”自稱。在《五柳先生傳》中,他描繪了田園生活的清貧與自得,表達了“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志向。

植樹節丨十年樹木,栽種盎然春意;百年樹人,涵養蓬勃精神

  • 柳刺史

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一上任便大力提倡植樹。在《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這首詩中,他說“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柳宗元把植樹要領概括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他還發動民眾綠化柳江沿岸,並詼諧地寫道“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柳宗元還曾寫過一篇傳記文——《種樹郭橐駝傳》,其文通過對郭橐駝種樹經驗的敘述,闡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郭橐駝種的樹“壽且孳也”,成活率高,高大碩茂,結果早且多。他種樹的方法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搗土要結實。管理經驗是“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悉心呵護,栽好後要像丟棄它一樣順其自然。而別人種樹,“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早晨去看,晚上來摸,關心過度,結果卻適得其反,“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 公主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在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之情,於是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已成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 治 國

宋太祖趙匡胤對種樹能人格外器重,會免除其賦稅以示鼓勵。趙匡胤還將植樹實績與官員考核直接掛鉤,凡植樹實績斐然者可優先升級。宋太祖還頒詔規定,砍伐棗樹、桑樹作薪柴燒的人要受懲罰。

除了宋太祖,元世祖忽必烈也曾頒佈法令,讓全國百姓在大路兩旁廣泛種植樹木。這項政策的好處是這些樹長成後,夏季綠樹成蔭,可供行人遮涼;冬季大雪封路,可起到路標作用;樹長成後,還可以用於修屋架橋。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忽必烈下令開通從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他命人在運河兩岸廣植柳樹,也成為了一道景觀。

明代是植樹工作得到大力推廣的時期,朱元璋在一系列振興社會經濟的措施中,也有植樹造林一項,“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他對善於利用空地植樹的人實行免稅,而對不完成植樹任務者有懲罰,對砍伐樹木者也要治罪。

  • 東坡槐

蘇東坡堪稱“植樹模範”。少年時代他愛種松,在《戲作種松》一詩中詠道:“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修浚西湖,築起長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後人將此堤稱為“蘇堤”,留下了“蘇堤春曉”的著名景觀。他謫居黃州時,在“東坡雪堂”前廣種柳、桑、竹、棗、慄,留有詩句“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他被貶定州時,栽下的兩株槐樹,如今仍生長在河北定縣文廟前院,人稱“東坡槐”。

  • 明 志

宋元之際的文天祥也愛好植樹。在江西吉安縣固江鄉的侯城書院,有兩株枝繁葉茂的柏樹,距今已有七百多年,這是文天祥少年時代在此讀書時所栽。當時共種五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大家對此頗為奇怪,文天祥說:“吾異日大用,必盡忠報國,此柏當年也。”後來,這棵柏樹枝葉倒垂,別有異趣,歷代名人紛紛慕名前來瞻仰它的風姿。

  • 左公柳

晚清重臣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所到之處都要動員湘軍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樹,稱為道柳,用意在於鞏固路基、防風固沙、助行人遮涼。後來,人們便將這些柳樹稱為“左公柳”。兵部尚書楊昌浚見到連綿不斷的“左公柳”後,不禁賦詩稱讚這一壯舉:“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植樹節丨十年樹木,栽種盎然春意;百年樹人,涵養蓬勃精神

除了以上所說,其實古人的植樹佳話還有很多。古人植樹,實用之外,亦有個人性情追求與情感上的寄託,這種獨特的“植樹情結”深厚飽滿,春意盎然,在今天仍有遺留。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尋根

植樹造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閒適的情懷,也留下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高尚境界。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文成公主種樹,種出了“唐柳”“公主柳”,也種下了民族團結歷史久遠的根。蘇東坡種樹,為後人留下了“蘇堤春曉”的景觀。左宗棠種樹,種出了“連綿數千裡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也種出了百姓稱道的“左公柳”。焦裕祿種樹,種出了一排排泡桐,也種出了一種精神。楊善洲種樹,種出了一片片山林,也種出了一片片讚譽。文朝榮種樹,種出了萬畝林海,也樹起了一座豐碑。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對前人來說,是對後人造福,對後人來說,要對前人感恩。

據史料記載,明初的山西移民,無論家住何州何縣,出發前都要先到洪洞縣廣濟寺外的大槐樹下集合。“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從此成了許多中國人心中的故鄉。如今,每年來大槐樹下尋根的華夏兒女絡繹不絕。

樹的根深深扎入泥土,使它與生養我們的大地融為一體。樹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片蔭涼,更有著我們對故鄉,對生命本源的追憶。

植樹節丨十年樹木,栽種盎然春意;百年樹人,涵養蓬勃精神

百年樹人,涵養蓬勃精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和樹木有相通之處,立身要正,否則容易長歪。發現傾向性問題,要“扶”一把,不然容易倒伏。掩上土要踏結實,這樣才經得起風吹雨打。“立品如巖上松,必歷千百載風霜,方可柱明堂,而成大廈;檢身若璞中玉,經磨數十番沙石,乃堪琢圭璋,而寶廟廊。”

  • 學會等待

沒有一棵大樹是樹苗種下去,馬上就變成了大樹,一定是歲月刻畫著年輪,一圈圈往外長。

畢淑敏說:“樹不可長得太快。一年生當柴,三年五年生當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棟樑。故要養深積厚,等待時間。”

人生所有的成功和美好,都要在時間裡慢慢展現。法國作家大仲馬說:“人類的幸福就包含在兩個詞裡,那就是希望和等待。”

古人云:“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種植桃李就能乘涼得蔭得果實,種植荊棘就得挨扎受刺。

等待不是消極的,不是盲目的,要在等待裡“多栽桃李,少種荊棘”,多培養德行和能力,避免惡習和墮落。

  • 堅守堅忍

樹堅守著大地,上承天光,下接地氣,默默經歷著寒來暑往,風霜雨雪,一直屹立不動。正是無數次的經風霜,歷雨雪,最終成為參天大樹。

堅守是自律,與內心作鬥爭,“任你風花雪月,我自水過無痕”;堅忍是忍受磨難,與外部作鬥爭,“任你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

植樹節丨十年樹木,栽種盎然春意;百年樹人,涵養蓬勃精神

  • 根基要深

樹有千百萬條根,粗根、細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地吸收營養,成長自己。任何一棵樹的地下部分都要遠遠大於地上部分,根深才能葉茂。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紮好根基,事業才能基業常青。

  • 向上生長

沒有一棵大樹只向兩側生長,一味橫向發展;一定是先長主幹,再長細枝,一直向上生長。

人生也是如此,不斷蓬勃向上,才會有更大的空間。“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井底之蛙與天際雄鷹,眼界和胸襟當然大有不同。

種萬棵樹,讓江山如此多嬌,看綠水青山,分外妖嬈。今日植樹節,去種樹吧,以後好在樹下細讀前人種樹的故事,感悟前人樹下悟出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