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休诛杀孙綝后,为什么将其改名为胡綝?

逻辑文史游


吴国景帝孙休,在诛杀堂兄孙綝后,把他和另一个堂兄孙峻,从孙氏族谱中除名,改为故峻、故綝。因为古代“故”通“胡”,所以说“胡峻”、“胡綝”也是可以的。

三国时期改姓的人或家族很多,比如张辽家族为了避难,把聂姓改成张姓。不过一般都会用好姓,像孙峻和孙綝这样冠以恶姓的还是少数。


孙峻、孙綝两代权臣,最后被开除出族谱,冠以恶姓

要说强制改姓的第一人物,就非武则天莫属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强势的女人,不但喜欢自己造字,还热衷于给人改姓。

比如情敌王皇后一族被改成蟒,萧淑妃一族被改成枭,称帝后把不服的李唐宗室改为虺。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因为从小就欺负武则天这个妹妹,在武则天掌权之后,把他们一脉改成蝮氏,流放到广西一带去做野人了。

武则天改姓一般都是改为毒蛇(虺、蝮、蟒)、猛兽(枭),可见她对这些政治对手和仇人的厌恶,要从根源上羞辱他们,让他们家族永世不得翻身。


相比之下,三国时期的改姓还算温和得多,像比较严重的也是曹丕把令狐浚改成令狐愚,因为他把讨伐胡人有功,但稍微越界的田豫责罚了一顿。曹丕为田豫抱不平,把令狐浚下狱,并改名令狐愚,说他愚蠢,不懂变通。

而孙休把孙峻和孙綝改为故峻和故綝,是因为这两人是孙亮、孙休时期的权臣,把持朝政,为非作歹。这两人都是孙坚之弟、孙静的曾孙,是堂兄弟的关系。

孙亮时期,孙峻和诸葛恪辅政,在孙峻诛杀诸葛恪之后,独断专行,大肆杀戮孙氏宗室。废太子孙和、全公主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等先后惨死。

孙峻死后,堂弟孙綝接管朝政,废了皇帝孙亮,改立孙休,把一个本来就混乱不堪的东吴,再搞得民怨沸腾、内乱不断。孙綝人心尽失,终于在孙休继位不久,就靠着大臣张布和丁奉之力,把孙綝拉下马。

不过此时的孙峻、孙綝已死,孙休也不愿再把事情扩大,所以只把孙峻和孙綝两个罪魁祸首,从孙氏族谱中除名,并改为“故峻”、“故綝”。“故”有去世、过去之意,孙休此举也同时是在表明:事情已经过去了,该死的都死了,其他人一概不予追究。




一贰一橙


祸兮福兮,在古代有派系纷争的朝中做官,真的是危险备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身陷囹圄,甚至招致杀身灭族之祸,真的是官场无情,名利无益啊!

孙峻、孙綝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同宗,孙坚的弟弟孙静是他们的曾祖。孙峻为吴主孙亮时权臣,曾杀东吴权臣诸葛恪及孙权女儿孙鲁豫公主,孙峻死后其从弟孙綝接继,清除逼杀异己的政敌,渐霸朝权,令朝臣敢怒不敢言。曹魏诸葛诞不满司马氏专权叛投东吴,被曹魏军围困寿春,孙綝派将去救,因曹魏军人多,围困甚严,不好施救。孙綝虽亲临前线,为此逼杀大将,损兵折将,最终也没能救出诸葛诞,营救失败。孙綝回朝后,因怕吴主孙亮责备,称病不朝。吴主孙亮早对孙綝专权不满,就在宫中与自己的妹妹及有关朝臣密谋除杀孙綝,正好被孙亮的一个妃子听到,该妃子为孙綝堂姐的女儿,就把这一密谋告诉了孙綝。孙綝就与自己的诸兄弟密谋,先下手为强,诛杀与孙亮密谋的大臣,幽禁其妹,贬孙亮为会稽王,并让其就国。有人提议立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休为吴主,孙綝表示同意。孙休做了吴主后,加封孙綝为丞相、荆州牧,掌管内外诸事,又封孙綝五兄弟为五侯,各掌禁军要职。孙綝觉得吴主为自己所立,大权在握,就为所欲为,吴主孙休却非常担心,如芒在背。一次孙綝给孙休送去了一些酒肉,孙休怕孙綝下毒,就拒绝食用。孙綝对此非常不满,一次与张昭之子张布饮酒,在酒意中说出了对孙休不满的话,他说当初贬去孙亮,有人劝他自代,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立了孙休,现在孙休竟这样不信任,还想让另立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布就将这些话告诉了吴主孙休。孙休表面上很亲近孙綝,给了他很多赏赐,但背地里却时刻考虑着该如何对付孙綝。孙綝上朝总感心里不安,就要求到武昌封地去镇守,离开建业,也得到了孙休的同意。有人就密告孙休,如果让孙綝离开,恐怕他会发动叛乱,到时国家就不好收拾了。孙休就同老将丁奉、张布密谋,利用邀请孙綝到宫中饮酒之机,诛杀孙綝。孙休就派了十多个人去请孙綝赴宴,孙綝不好推辞,只好应邀。他也害怕孙休加害,临走暗嘱家人点火家中,以失火名义去催叫他,他就会立马回家。谁知到了宴会,刚坐下家中人就催叫,孙休却不准他离开,随后就命武士绑缚诛杀了他,孙綝的其他四个弟弟自然也被捕捉斩杀,夷灭三族。死去的孙峻因杀公主孙鲁豫,也被刨墓,毁棺弃尸。吴主孙休耻于与孙峻、孙綝同宗同姓,就在族谱中将孙氏兄弟除名,将他们改为故峻、故綝。

由此可见,古代朝中政治风云变幻,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熟对熟错,实难辨认,稍有不测,就会引来杀身之祸。为安全计,清明入仕,昏奸隐世,还是比较可信的。


sunjin72976689


确定是“胡”而不是“故”?大概也就是取“已故”之意吧。

也没为什么了,孙权还把孙朗改成丁朗呢,为什么不是别的姓,也只有孙权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