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叶平”、“叶仄”是什么意思?

雷明清185


问题:诗词中“叶平”、“叶仄”是什么意思?


前言

诗词中常见的叶韵主要有两种。

南北朝时,学者读《诗经》韵多不和,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

另外一种是指诗文的押韵。

题主所说的“叶平”、“叶仄” 现象,主要出现在词谱中。

一、叶韵与词韵的邻韵相押

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第三章第四节,举了几个叶韵的例子。

晏几道《采桑子》
花前独占春风早,长爱江梅。秀艳清杯,芳意先愁凤管催。
寻香已落闲人后,此恨难裁。更晚须来,却恐初开胜未开。

唐宋人押韵,以诗韵为标准,可以押邻韵,后人以此归纳制定了词韵,唐宋人的词押韵,基本符合词韵。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这首晏几道的《采桑子》,词韵第三部、第五部混押。

这种填词的叶韵,有点像诗韵中的邻韵相押。

二、词谱里的叶韵:“叶平”、“叶仄”

题主说的叶平韵、叶仄韵,是词谱中常见的一种押韵方式。

有的词谱指押平韵,例如《采桑子》,有的词谱只押仄韵,有的词谱换韵。换韵还有区别。

1、不限韵部

如《虞美人》4组韵,平仄相间韵,但是不要求必须在同一个韵部内。李煜的这首用了四个韵部

2、限制韵部,“叶平”、“叶仄”

有的换韵,要求平仄韵在同一个韵部内。例如苏轼的《西江月·重九》 :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雨、

虽然也换平仄韵,但是平仄韵都属于同一个韵部,这就是叶韵。钦定词谱中会注明”叶韵“。

例如苏轼的这首,雨,仄韵;湖、徐,平韵;浦又是仄韵。

平韵换成仄韵,这就是“叶仄韵”。

反之,仄韵换成平声韵,叫做“叶平韵”。

词谱中的”▲“表示仄韵,”△“表示平韵。

结束语

词牌中的叶韵,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韵部中的平仄韵通押。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叶”,通协,谐。通俗的说,“叶平”就是押平声韵,即现代汉语拼音的一声,二声。“叶仄”就是押仄声韵,即现代汉语拼音的三,四声。(极个别的词除外)

那么,怎么又叫“叶平”,“叶仄”呢?原来古人在研读:《诗经》的时候,用当时的音读有些诗句,有许多诗句的韵不和谐,应该有其他的读音。这些该读其它音的字,就是所谓的“叶韵”。

也就是说,古人读“诗经”觉得不押韵时,就变一变音,来勉强凑韵。这样一来,出现了有些词它不是一个韵,即是平声韵,又是仄声韵。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现代人在读唐诗的时候,用普通话读有些诗句也不合平仄。有研究认为,唐时的官话是洛阳话。如用洛阳口音读唐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不知确否,与大家探讨。


故乡的云76654898


除轻音外,中国的汉字基本分为四种读声,这四声分别被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阴平和阳平统称为平,上声和去声统称为仄。在对联中上下联的尾声关系一定是要倒排。即下联尾字的选声一定要高于上联尾字的选声。例如,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上联为去声或者阳平,下联可选择上声或者阴平。


天泽方圆之杨春顺


啥东西一弄到学术化上,一般人都傻了不知是啥了。

腔.调.板.韵.辙是韵词,区别口语的关健。

说话语言有四种:

1.口音语式。 即.口语语言。

2.文字语式。 即.文字语言。

3.肢体及面部表情与眼色语式。 即.肢体物体语言。

4.雅词语式。 即.文雅语言。

它们由,土著语,俚语,俗语,官语,文体语,文雅语,逐次提纯形成。

平为开口音,仄为闭口音,是张闭口发音方式。

韵为词拖音相类似的分类说称词。 归为.律内。

板是间顿暂停与再开始的表述词。 归为.节奏内。

辙是声的发生法。 归为.转承内。

调是上下去平的吐产轻重的词述。 归为.音高内。

腔是各地发声部位不同音准各异的表达词。归为音频内。

主平仄再细分是叶平叶仄,再细分是混平混仄。本质凑和成韵。归为音色内。

这是把语言向好听导向的方式。

另一个是是把语言带入实用上的方式。

欧洲人发掘的好,达到数学公式化的程度,且又向数字链上的编程发展了。

中国仅停留于黑话的术语阶段。

术语就是专业学术独门用语,老百姓表述成黑话,即非本门人听不懂的语式。

从而形成本为普及变成垄断。否则当不上人才精英天才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叶平"与"叶仄"中的叶,读作xié,动词,意思同“协” 。

叶韵,指协韵、押韵。

“叶平”就是押平声韵;

“叶仄”就是押仄声韵。

其中,“平”指的是我们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冰(一声)、妻(一声)、龙(二声)、逢(二声);“仄”指的是三声和四声,如水(三声)、澈(四声)。诗句:慈母手中线(叶仄);


古来闲话


叶平是押平声韵。叶仄是压仄声韵。 叶在这里读做xie指协韵,押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