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毛澤東說:

“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能讓偉人敬佩的人,必是非同凡響之人。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幾近完美:


官場上接連高升,戰場上反敗為勝;


生前力挽狂瀾,撐起了將傾大廈;


死後青史銘記,留下了不朽箴言。


在後人眼中,他已然成了一位“千古完人”。


其實,曾國藩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獨特的處世哲學。


而其中的“三不鬥”更是讓人受益匪淺。


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不與君子鬥名


《論語·顏淵》中有言: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好名聲不能靠爭,而要靠度。


君子當有成人之美的度量,對於別人正在做的事,不打擊,不破壞,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受人尊敬。


曾國藩在出任兩江總督的時候,招募了一群幕僚做自己的“智囊團”。


其中有十人號稱“三聖七賢”,無論能力還是品德都受到軍士們的推崇。


有一次,“三聖七賢”中有人作了一篇《不動心說》,大肆宣揚自己不愛金錢美色的高尚品質。


不想這篇文章被曾國藩的親信李鴻裔見到了。


李鴻裔對作者自吹自擂、宣揚美名的行為很不滿;


於是便出言譏諷,弄得對方很下不來臺。


曾國藩得知後,便對李鴻裔說:

“這些人難免有自吹自擂的成分,言行也不見得一致,這我是知道的。


然而,以他們今天的身份地位,自然是將名聲看得很重的。


現在你讓人家下不來臺,這是與人爭名的取禍之道啊。”


李鴻裔聞言,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此後行事更加謹慎起來。


身居高位者,當有成人之美的度量,曾國藩正是憑藉著這種度量,得到了下屬們的擁戴。


多年來,曾國藩籌辦糧餉、南征北戰,幕僚們都盡心盡力地出謀劃策,這才成就了他“中興名臣”的功業。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人生如同一面鏡子,你做了什麼,鏡子也會回報給你什麼。


學會與人方便,成全他人,不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高明的處世之道。


反之,處處與人計較,或許能夠得意一時,但最終必將兩敗俱傷。


唯有懂得成人之美,不與君子較真鬥名,才會獲得雙贏。


宋朝時,宋太宗提拔呂端做丞相,呂端為調動大臣的積極性;


選擇主動讓位他人,而他自己也被人看成是一個糊塗人。


有一次,他從文武百官前經過;


突然有個人站出來當眾譏諷他,隨行的官員聽了十分生氣,紛紛要上前理論。


呂端笑著制止了隨從,說道:

“不要去了,他這樣做,不過是想要一個剛直的名聲,我要是去找他理論,必然會發生爭吵;


今後難免與他爭鬥報復。官員不和,不是國家的福氣啊。”


經此一事,群臣漸漸對呂端心生敬仰,就連宋太宗也對他讚歎有加。


正是由於呂端從不與君子鬥名,所以他才能屹立於官場中幾十年不倒。


俗話說: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人活於世,切忌為一己之私,損害他人顏面。


需知,一個人有多大的氣度,就有多寬廣的前途。


不與君子鬥名,成全他人,其實也是成就自己。


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不與小人鬥利


大仲馬說過:

“有些人很鎮定果敢,他們後退只是為了喘一口氣,並不是表示怯懦;


他們懂得一切於自己有利的地方,能一舉殺死敵人。”


人生路上,遇到小人爭利;


如果我們耿耿於懷,硬要與他鬥個魚死網破,最終難免會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此時,如果能暫退一步,則可省去諸多麻煩,也為日後留下轉圜的餘地。


清同治七年,曾國藩消滅了捻軍。從此天下大定,而平叛過程中的軍費報銷,也被提上了日程。


按照清朝的財務制度,曾國藩需要將戰爭時期的一切資費統計清算,上交戶部;


審查過後才能上奏皇帝。


而此時起關鍵作用的戶部,卻獅子大開口,提出要抽四十萬兩的好處費。


後來曾國藩幾經託人,才讓戶部讓步,將好處費降到了八萬兩。


恰在此時,皇帝感念曾國藩平亂有功,讓他享有免於報銷的特權。


按理說,皇帝開口,這八萬兩就可以省下了。


但曾國藩想到,日後辦事免不了與戶部打交道;


自己此時跟他們爭利,把事情做絕,以後必定會被刁難。


於是,他仍舊支付給了戶部八萬兩好處費,也為自己消去了很多的明槍暗箭。


即便是在自己風頭正盛時,曾國藩仍舊不與小人鬥利。


他的退讓,為他的後續發展留下了餘地,使得自己日後做事更加順風順水。


其實,曾國藩年輕時便把“不與小人鬥利”作為為人處世的一項準則。


曾國藩早年在嶽麓書院讀書時,有個同學心性狹隘,處處針對他。


曾國藩把書放在窗前,那人便說:

“我讀書的光都是從窗子裡進來的,你擋了我的光,趕快拿走。”


曾國藩依言將書拿走。


到了晚上曾國藩讀書時,那同學又說:

“平常不讀書,半夜卻來打擾我休息。”


於是曾國藩便低聲默讀。


等曾國藩考中舉人後,那同學氣急敗壞地大肆宣揚:

“這都是曾國藩奪走了我的風水運氣啊。”


曾國藩聽後,還是像從前一樣保持退讓,哈哈一笑,毫不在意。


這個世界充滿了紛亂爭鬥,有時候換一種心態,往往會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和小人做不必要的爭論,將自己推上風口浪尖,倒不如後退一步;


讓對方有勁無處使,這才是君子的自全之道。


不與小人鬥利,善用退讓的智慧,你會發現:


退讓,有時比前進更有力量。


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不與天地鬥巧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言: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世間總有一些人喜歡逞強,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但到頭來不過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執意逆天而行,無異於自取滅亡。


在天地面前,你的那些聰明機巧,實在不堪一擊。


真正聰明的人,不與天地鬥巧,而是懂得見天低頭,順勢而行。


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並沒有鬆口氣;


因為此時,中國還面臨著一個更加危險的敵人——西方列強。


他們穿著筆挺西裝,拿著洋槍洋炮,如潮水般湧向中國的海岸線。


即使是當時最精銳的騎兵碰到他們,也如落潮般紛紛而退。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意識到:

“西方列強的到來標誌著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這不是出現幾個中興名臣就能抵禦的,而是自然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規律。”


此時的曾國藩沒有固守傳統,而是順應時代潮流,研究西方的先進之處,並積極投身到洋務運動之中。


這一舉動給苟延殘喘的清王朝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做出了一次積極的探索。


勉力去做違背天道的事情,無異於螳臂當車。


對於個人無法改變的大勢,就要學會去順應,從中找到順勢而為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射鵰英雄傳》中,那個最老實的郭靖,卻成了最大的人生贏家。


江南七怪教他學武,他便一招一式、按部就班的苦練。


自知天分不夠,他把馬鈺教的內功心法牢記於心,並刻苦修煉,最終練出了實打實的內力。


金庸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

“郭靖心思單純,極少雜念,修習內功易於精進;


遠勝滿腦子各種念頭此來彼去、難以驅除的聰明人。”


其實,這便是不與天地鬥巧的智慧。


凡事能做到踏踏實實、順勢而為,又何必偷奸取巧。


在天下大勢前,只要認真踏實地等機會到來,自然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天地間,要認清自己,認清現實,參悟世間規律;


切不可憑恃機巧、逆天而行。


不與天地鬥巧,盡人事,聽天命,方是自然之理、人間正道。


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曾國藩:人有“三不鬥”,可避災免禍,福運不請自來


《道德經》有言: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鬥不爭,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方法,更是一種“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大智慧。


關於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就藏在這“三不鬥”裡:


不與君子鬥名,成人之美,便是成全自己;


不與小人鬥利,暫退一步,可見柳暗花明;


不與天地鬥巧,順勢而為,方能大展宏圖。

凡事不爭,方能爭出一片海闊天空;


凡事不鬥,才能鬥倒一切艱難險阻。

與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