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戰國時期,天下紛戰,陷入一片混亂。各諸侯互相征伐,強者生,弱者亡。隨著局勢越來越嚴峻,一個國家的外交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國家擁有一個能說會道的外交家,能給國家帶來遠遠超過一場大戰所帶來的利益;一個能說會道的外交官,一場談話就能使一個國家免於亡國之災;一場談話傾刻間就能使國君從困境中走出來。巧言善辯,彈舌如簧,油嘴滑舌的外交家,是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都想擁有的“至寶”。

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外交家


外交家簡介

外交家一個歷史悠久的“職位”,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存在。只不過是在群雄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其巨大的作用才突現出來。

外交家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官職,只是一個人擅長外交就被給予外交家的稱號。戰國時期外交家基本由遊說客承包。其中最為傑出的有張儀、藺相如、毛遂等等。像張儀、藺相如這樣的外交家是每個國家都想擁有的“至寶”,憑藉一張嘴足以退百萬大軍。

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張儀劇照


張儀解開秦國十五年的困境


六國合縱,是秦國的一道心結。秦惠文王為解開這道心結煞費苦心。秦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就想著東出,吞併山東列國,為的不僅僅是不受他國的欺壓。

秦國剛一崛起,就遭到了山東列國的一致抵制。剛崛起的秦國,國力無論多麼強大,都不可能以一國之力滅亡六國之軍。秦國迫於六國的壓力,十五年不敢展開大規模的東出行動。

一個人的到來,點破了六國合縱制秦的局面,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聲名遠揚的外交家張儀。張儀深知,

六國合縱是六國迫不得已的行為,因為六國各國之間或多或少,先前都會有利益上的衝突,不到萬不得已,誰會和昔日的仇家結盟。

而且六國雖然結盟,但各國之間依舊時不時,爆發一些小規模的戰役,互相不滿。但迫於秦國的壓力,表面上依舊團結一致。

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秦惠文王和張儀劇照


韓,趙兩國在秦國上方,雖然堵在東出大門上,卻不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而魏國堵在大門的中間,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張儀屢次勸說魏王,退出合縱聯盟,可魏王就是不聽。

面對執意反抗的魏王,張儀讓秦國攻打韓國,打敗十萬左右韓軍,敲山震虎,使旁邊的魏國感到畏懼。魏國感到畏懼之後,張儀再來勸說魏哀王,如果再不退出合縱,與秦國結盟,那麼秦國就會出兵,佔領魏國的國土。如果魏國和秦國達成聯盟,秦國就會保護魏國不受他國的欺壓。

由於魏國國力的原因,魏哀王答應了張儀,退出合縱聯盟,與秦國交好。在張儀的撮合下,六國合縱終於打開了缺口。

ps:估計有不少小夥伴會感到疑惑,六國不合縱嗎?為什麼任由秦國攻打魏國。六國合縱只是六國制秦的一個合約而已,只要秦國不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東出,韓、魏、趙後方的國家是不會出兵的。秦國也因此不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戰國時期地圖


藺相如威壓秦昭襄王


戰國中期,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為了能夠安心的攻打楚國,和胡服騎射崛起的趙國君主在繩池展開會議,想拉攏趙國,但害怕趙國得理不饒人。於是秦昭襄王在繩池會議上兩次敲打趙惠文王,但都被藺相如懟了回來。

秦昭襄王在繩池會議上故意說趙惠文王彈瑟很出名,想趙惠文王彈給他聽。面對秦昭襄王無傷大雅的請求,趙惠文王答應了下來,在繩池會議上彈瑟給秦昭襄王聽。結果秦昭襄王接下來的做法讓趙惠文王感到懊惱。秦昭襄王竟然命令史官記錄了下來。

秦昭襄王為一國之君,趙惠文王也為一國之君,身份相同。一個一國之君為表示禮貌,在會議上給另一個一國之君彈瑟,這種事情本是平平無奇,隨著時間的流逝,不過多久便會淡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但記錄在史書上,就等於後代永遠都知道趙惠文王曾給秦昭襄王彈瑟。讓趙國的後代君主怎麼看待秦惠文王?

秦昭襄王的無禮行為讓趙惠文王感到顏面盡失,但迫於秦國強大的國力,不敢翻臉。正在秦昭襄王得意洋洋之際,藺相如捧著瓦缶走向秦昭襄王,希望秦昭襄王擊缶。明擺著要秦昭襄王角色互換,把剛才的過程走一遍。秦昭襄王大怒,死活不肯答應。關鍵時刻,藺相如用瓦缶,在自己的脖子上比試,威脅秦昭襄王,如果不肯,直接將自己的脖頸大動脈給割開,將血噴在秦昭襄王的身上。

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瓦缶


秦昭襄王只是希望在繩池會議上敲打一下趙惠文王,如果鬧出人命,會議不歡而散的話,秦國攻擊楚國的同時還要提防東邊的趙國,得不償失。秦昭襄王只能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擊缶給趙惠文王聽。藺相如把剛才秦昭襄王的過程走了一遍。

秦國的大臣見秦昭襄王顏面盡失,想依據秦國強大的國力脅迫趙國割讓十五座城池。結果藺相如來了一句,“你們能不能把咸陽割給趙國?”直接把秦昭襄王氣了個半死。

雖然繩池會議上,實際得到利益的秦國,但如果沒有藺相如,趙惠文王肯定顏面盡失。

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趙惠文王劇照


毛遂免去亡國之災


戰國史上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一場直接將趙國國力掏空的戰役,以虎狼著稱的秦軍,為什麼會攻不下搖搖欲墜的趙國呢?原因在於外援。

長平之戰未發生之前,各國由於秦國強大的國力,都不敢輕舉妄動支援趙國。等到長平之戰發生,趙國墜入萬丈深淵的時候,各國依舊迫於秦國的壓力不敢支持趙國。迫不得已的趙國只能向外求援。趙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平原君門客中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自薦,希望能陪同平原君一同前往楚國,平原君以開玩笑的語氣答應了毛遂。

楚國是戰國中期,除趙國外,另一個被秦國大傷的國家,被秦國打到遷都,佔領了大約三分之一的領土,打心裡特別畏懼秦國。楚考烈王對於趙國的求援並不感到意外,但由於之前被秦國虐的太深,從早上談到中午都不敢答應平原君。

毛遂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心有不安,帶上一把匕首衝向大殿之上,將秦國侮辱楚國的事情,當著眾人的面說一遍。楚考烈王頓時恍然大悟,下定決心派兵支援趙國。

戰國時期:對國家而言,外交家的作用,至關重要

平原君劇照


總結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嘴,“嘴是用來吃飯的”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很少有人能靠一張嘴吃飯。而戰國時期能靠一張嘴吃飯的人數不勝數,張儀被楚國令尹汙衊偷玉,暴打一頓之後,就曾經說過一句話,“只要舌頭還在,嘴還能說話,就不愁沒飯吃”。能像張儀,藺相如,毛遂一樣,以一張嘴聞名於天下的,將嘴說話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的,每朝每代都出不了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