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 为何邬思道非死不可, 而李卫却可以青云直上?

历史思想家


邬思道费尽心机,让雍正登上了皇位,可这边龙椅还没有坐热乎,那边邬思道就跑了。同为潜邸的奴才,大字不识一个的李卫却在主子登基后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南辕北辙的际遇背后,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暗角。

漫长的夺嫡过程中,邬思道全然以谋士的身份出现,为雍正献计献策,甚至不惜瞒着雍正耍手段,陷害废太子,逼着雍正参与夺嫡。表面上看,邬思道心无旁骛,只是想着帮助主人上位,但却犯了一个很大的忌讳:皇权争夺,介入太多!

中国古代社会名为国,实则是个家天下,所以每当皇帝问及大臣立储之事,聪明点的都会避而不答,或者用“陛下的家事”这一标准外交辞令推脱。面对这种回答,皇帝是既生气又欣慰,生气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无人分忧,孤家寡人无处诉衷肠;欣慰的是,大臣们比较识趣,知道不能僭越。

而那些自作聪明,以为为天下着想,忙不迭推荐人选的,不是遭到冷遇,就是丢掉性命。

明朝大才子解缙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自负才高八斗,心忧天下,在永乐皇帝面前肆无忌惮地胡说八道,结果不等到新君上台,他就领盒饭一命呜呼。

自作聪明,是官场大忌。

既然是家事,就只能在家族这个封闭的圈子里运作,这是明规则,也是潜规则。明规则在于,大家都明白这事;潜规则在于,大家都想掺和一把。

可即便有些皇子需要借助外力来完成夺嫡大事,随着地位的变化,想法也就跟着变了:既然谋臣能助我的天下,会不会也能帮助别人来谋夺我的位置?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这种上位逻辑并非没有道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依靠谋臣肥义坐稳大位,待他将位子传给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以后,肥义就弃他不顾,全心全意效忠新君,等到他想收回权力,肥义却带头反对。

再有就是唐朝的开国大将侯君集,早年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却在太子问题上犯糊涂,鼓动李承乾造反,最终失败身死。

所以说,很多时候人家帮你,看重的是你将来的权位,而不是你本人。

邬思道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对电视剧较为熟悉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邬思道与雍正的密谋大多发生在晚上,导演通过这种方式有意无意的暗示,他俩之间的很多事情见不得光,而以雍正苛刻残忍的性格,一旦上台,怎么会容忍知之甚多的邬思道长留世间。

邬思道何等聪明,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他帮雍正,是因为在诸皇子中,雍正继位对天下苍生最为有利,作为一个残疾的师爷,邬思道依旧保存着读书人的济世情怀,把天下苍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不惜殚精竭虑、铤而走险,介入到皇权争夺中来。

但介入归介入,邬思道并不迂腐,他可不愿意因为一时的畅快丢掉个人性命,所谓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天下重要,个人安危也要考虑,所以这边事了,那边马上走人,带个小妹到处骗吃骗喝,笑傲江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说,邬思道这种人活得潇洒, 活得明白。

李卫和邬思道完全是两种人,他大字不识一个,又没有其他靠山,对雍正的依附程度远远大于邬思道,也正因为这种关系,让他对雍正无限忠诚,绝对不会生出二心。编剧取名也很应景,李卫小名狗儿,与其说是乡野之人不会取名,不如说李卫注定只能做上位者的一条狗。

叫我咬谁我就咬谁!

雍正同样需要李卫这样一个人,在诡谲的清朝官场,阳光白雪的手段要有,下里巴人的事也的有人做,中国古代社会,名为儒家,实则是儒表法里,讲大道理的时候,就把孔孟之道搬出来撑场面;做事情的时候,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百家争鸣,哪个有用用哪个。

君不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夫子捧上神坛,做万世师表,可做事用的都是主父偃这种不择手段的货色,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没有半毛钱关系。

说一套,做一套,实用主义才是王道。就好比是老百姓进庙烧香,管他上帝、耶稣、太上老君,都给我供上。

但做这种事情,既要有能力,又要绝对忠诚,关键时刻,还能死心塌地背锅。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只有李卫和田文镜,田文镜自然是不错的,但只他一个远远不够,于是李卫就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

当然,李卫也不是省油的灯,表面上看大老粗一个,人人不拿他当回事,实则是个智多星,履职江宁织造,推行新政,第一炮就打响了,他用那些下作的流氓手段,将一帮子迂腐的官老爷整得服服帖帖。

乱拳打死老师傅,不管是王八拳还是太祖长拳,打死人的拳就是好拳头,做领导的,要的就是效果!

雍正最喜欢的就是李卫这种人,对上无限忠诚,叫他干啥就干;对下毫无下限,只要完成任务,不择手段。

所以说,官场做事,忠诚比能干来的好用,做老爷的宁愿使用一个唯唯诺诺的庸才,也比一个干吏来的放心。



日慕乡关


题主问的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情节。

雍正顺利继位当晚,突然返回雍亲王府,一进门就问“邬先生呢”。找到邬思道后,阴阳怪气地客套了一番,又是说名分日后安排,又是询问他想怎么隐,目的就是在试探邬思道本人的态度,如果态度不好,便会将其暗中处置,令其彻底消失。



但邬思道先是提出“半隐”的建议,主动要求雍正派人监视他,接着又声泪俱下,打起情感牌来,诉说这十余年与雍正的朝夕相伴。雍正终于动容,遂放其半隐。

之所以雍正要杀邬思道,主要因为邬思道确有大才,为我所用自然乐见其成,可一旦分道扬镳,难免为他人所用,或与他们密谋,影响雍正的统治。联系《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之初的形势,八爷党虎视眈眈,年羹尧等旧日奴才也与其日渐疏远,皇权随时有旁落的威胁。

所以,对于邬思道,雍正也是不得不防,防止其为他人所用,加之他是雍正夺嫡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掌握很多核心机密,但又不是绝对忠于雍正的人,于是雍正才准备将其杀害。



而李卫则不同,李卫属于绝对效忠于雍正的奴才,又是从小培养,主奴之情深厚,愿意为雍正豁出命去都在所不惜。对于雍正给予他的一切,他只有感恩戴德,粉身碎骨为报,没有一点膨胀的心态,不像另一位奴才年羹尧,这山望着那山高,为雍正所忌惮。

对于高福之死,李卫得知想必也十分悲凉,兔死狐悲,他也担心过自己的未来。但他很快在邬思道的开导之下摆正了心态,再次强化了对雍正的忠诚感,坚决站在雍正身后,心甘情愿做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更重要的是,李卫其实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夺嫡之争中,因为他后来被雍正放了外任,然后一直就在地方官任上成长,对于雍正夺嫡的很多机密,他知之甚少。而在雍正继位后,以他绝对可靠的忠诚、久历外任的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事能力,毫无疑问会成为雍正推行新政的大将。否则以雍正的多疑,如果李卫也参与了太多雍正夺嫡期间的秘密差事,他的性命恐怕也未必能够保住。


达摩说


因为他们两个不是一路人。

邬思道和李卫,到底有何差别?

邬思道是谋士,李卫充其量是个有慧根的奴才。

邬思道之所以非死不可,原因就是他出现的时机不对劲。

他一出现,就是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雍正派年羹尧把他救出来,也是欣赏他的才能,让他为自己办事。

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免不得要用一点肮脏的手段,对付手足兄弟都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事情传出去,岂不有损雍正的天威?雍正是个谨慎的人,这一点从多处都有体现。

最明显的就是,雍正默认了王焱去羞辱郑春华,让其自尽,就是为了免去后顾之忧,怕别人揪雍正这个短处。

所以,雍正为了当皇帝,到后期已经越来越黑化,终于成为皇帝的那晚,回到雍亲王府,其实根本不是为了看看,就是想要灭了邬思道之口。

结果邬思道一番感人肺腑的心里话,最后提出半隐,表示自己不会乱说,而且也能让你监视到。

雍正想到往日情谊,这才决定放了他。

而李卫却不同,李卫虽然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他与邬思道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并没有参与其中的策划,而是主子说什么,他就干什么,表现得无比忠诚,让雍正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内心来。

这才是雍正对他厚爱的原因,而邬思道则是知道太多秘密,为人也太过聪明了,雍正不得不防他一手!


十点历史君


邬思道是谋士,自古谋士知道太多的核心秘密,和上级不能见光的事,一旦功成根基稳定下来,谋士就是心头之患,所以很难功成全身而退,逃得了就非常幸运的啦,如范蠡等。

李卫仅仅是忠实的手下,就算有二心,也根本没影响。

年羹尧是功高盖主,也是威胁到皇帝,所以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升哥与传统文化


因为雍正登基以后,皇位还不是特别稳定,八爷党还在找机会,而邬思道可能就是哪个机会。因为邬思道常年在府中,所以外人很可能都不了解邬思道,但是出来论功封赏的话,邬思道的官职应该比年羹尧还要大,这样的话怎么能服众人呢?所以说雍正是不能留邬思道的,既然不能留邬思道也不能将邬思道杀了。耐李卫是一个相当单纯的人,当年雍正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去南方赈灾,就是在那里遇到了李卫这样的人才。

首先,就是李卫的性格足够机灵,比如说当时和李卫一起被雍正选上的高福,就是因为他傻乎乎的不够机灵被人利用了。

再有就是李卫对胤禛足够忠诚,当年胤禛给了他一口吃的,他就用一辈子的时间感激胤禛,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报答胤禛。也正是因为他认定了胤禛这个人,所以他对胤禛的感激并不会因为胤禛身份的变化而变化。

最重要的是,李卫可以说是胤禛亲自带大的,李卫当时的身份代表的是那些穷苦的人,而且从小生活在社会底端的李卫对于上层人的社会一无所知,就像一张白纸,你告诉他这个上层社会是什么样的,在他眼里这个上层社会就是什么样的。


bison5


因为他们两个都属性不同。他邬思道是一个谋士,李卫他则是普通的对外的官员。

所以,这个也就造成了一些本质上的问题。李卫他对于雍正来说,只是一个忠于主子的人。


而他对于李卫,只要相待就好了,有什么事情让他去做,而李卫也只要执行命令,至于核心的一些东西,他是没有必要去接触的。

但是,邬思道可就不同了,对于雍正,他可以说是什么事情都很清楚,这一点很明确,因为他出色的是在脑子上,而胤禛恰巧十分需要这样的人,而且需要他知道所有的事情,这样,他才能事无巨细的出谋划策。


但是,事情成了以后呢?邬思道他就是威胁了,因为单就胤禛上位这件事情,肯定还是有着许多不能见光的东西,而这个很多都是软肋,于是对于雍正来说,他邬思道就是威胁了。

但是李卫呢?他还是原来的李卫,多多少少肯定会知道一些东西,但是绝对没有那么的核心,所以李卫有能力就可用,而邬思道呢?则必须要防。


是阿维啊


我不太明白题主的问题,首先邬思道并没有死,何来的非死不可,李卫倒是青云直上了,这点倒是没错。

“雍正王朝”对雍正皇帝的刻画可谓是高大上了,作为皇帝,他生活简朴,不慕虚荣,不好女色,处理政务夙兴夜寐,勤勤恳恳,不畏艰险,在位期间全力推进改革,为了大清王朝的事业甘愿做个“独夫暴君”,颇有现代政治家,革命家的气质。

作为雍正皇帝夺嫡工作的总军师,邬思道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没有邬思道就没有后来的雍正皇帝。

继位当夜,雍正返回潜邸,邬思道又周密安排护卫,保护雍正皇帝当夜安全,并且替雍正皇帝拒绝了前来拜见的十七阿哥,帮助雍正在继位当夜就进入孤家寡人的工作状态。对于他的功劳,雍正自然是心知肚明,只是对于如何犒赏邬思道却是件很麻烦的事。

邬思道的功劳,在雍正眼里封侯拜相也不为过,只是邬思道身上有案底,作为前朝的罪人,雍正着实不好提拔。最关键的是,邬思道帮助雍正做的都是见不得人的事,这些功劳不好拿出来说。给的封赏少了,又怕邬思道心中有意见,这里大家要注意,对于真心跟随自己办事的人,雍正的封赏是很重的。他不是一个薄情寡恩的主子。



比如说十三爷,雍正皇帝破例封他为铁帽子王,也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田文镜一个举人出身的官员,为了提拔重用他,雍正专门为他发明了河南山东总督的位置。年羹尧就更不用说了,官员任用甚至出现了“年选”的说法。


所以说,邬思道主动要求归隐,但是他身上的秘密太多,如果是全隐害怕雍正犯疑心病,另一方面,全隐了,他一个瘸子谁来养活。于是邬思道选择了半隐,并且时不时的出来帮着干点活,刷一把存在感,最后也是在十三爷府上颐养天年了。


醉美木渎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能爬上帝位的,有几个不是心狠手辣之人?邬思道和李卫,一个帮雍正得天下,一个帮雍正治天下,作用不同所以注定他们的结局也就不一样。

雍正要杀邬思道的原因

在九子夺嫡的初始阶段,雍正是不具有任何优势的,首先他没有太子 的先天优势,太子继位毕竟是理所当然的,其次他在声望上也是远远不如八阿哥的。 但雍正有一个好参谋师爷邬思道,在师爷的指导下,他步步为营,最终扭转乾坤夺取了帝位。在雍正慢慢坐稳帝位之后,邬思道的作用已经不大了,能共患难,并不一定能同富贵,邬思道成了雍正心中的一根刺。是什么样的刺呢?在雍正夺嫡过程中,邬思道和雍正不仅使用了不少阳谋,而且施行了很多阴谋。可以说一旦邬思道脱离掌控,雍正很多见不得光的内幕将大白于天下,这是雍正无法接受的。还有一点,从邬思道帮助雍正夺取帝位的过程中种种算计可以看出,这个人智商极高,可以说是算无遗策,一旦被八爷党挖去,那将会给雍正带来非常大的威胁。从这点看来杀掉邬思道永绝后患,这是最好不过的。再者,邬思道聪明绝顶,他可以从雍正的一举一动猜出雍正的心思,这让雍正非常的没有安全感,就如同赤身的站在邬思道的面前一样,浑身不自在。只有除掉邬思道,才能消除这种心理。以上就是雍正不得不杀邬思道的原因了。好在邬思道也明白雍正的心思,后面他使出几条计策,最终从雍正的手里逃出生天。而且走之前也给雍正一些暗示,让雍正放心,他不会对不起雍正,雍正最后也就放了他一马。

雍正重用李卫的原因

至于李卫,雍正就不用担心了。首先李卫是雍正的嫡系,从始至终一直跟着雍正,他没有必要去背叛雍正,更何况雍正已经当上了皇上,只要好好干,留给他的必定是锦绣前程,何苦再去动其他心思呢。还有一点,雍正很早就派李卫在外地历练,对于九子夺嫡的过程基本上没有参与,对于其中很多龌龊事他根本就不知情,雍正也就没有必要去防着他了。而且雍正刚登基也需要一些自己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李卫就是最好的一个。所以雍正根本就没有必要杀李卫,只会去重用他。

得天下需要邬思道,但得到天下之后邬思道就可有可无了。治天下需要李卫,一旦以后不满意的话,也一样可以扫地出门。这就是在封建君主下做臣子的悲哀。


醉在江南茶香时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划重点,关键原因在于两个人定位不同!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这两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主要在于两个人的定位不一样。因为邬先生是个谋士,而且还是一个极其有主见的谋士。而李卫则是一个奴才,一直以奴才自居,很是会办事,知道的秘密也少,所以才可以平步青云。

先来具体说说邬先生为什么差点被杀。

老四在登基当晚急匆匆回府第一时间要见邬先生,其实已经是起了杀心。但邬先生很聪明的选择了急流勇退,并且提出方便雍正监视的半隐方式,再加上雍正念着旧情,所以才得以保全性命。

老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表面原因来看是兔死狗烹。回首邬先生在四爷府的十五年,可谓是全程参与了老四的夺嫡,几乎知道老四在九子夺嫡期间的所有秘密,所以老四对他起了杀人灭口的心思也在所难免。

不过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邬先生这个人太聪明了,太有主见了。在九子夺嫡期间邬先生可谓是屡次勘破康熙的帝王心术,所以说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不管谁当了皇帝,身边放着一个可以看破自己心思的人,肯定是不放心也不舒服。更何况是雍正这种霸道的皇帝,自然不喜欢被人猜透心思。

还有就是邬先生这个人太有主见了,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人,反而喜欢老四对他言听计从。所以老四经常是对其打压提醒,比如说追缴国库欠款之时,老四请教邬先生,邬先生在夸夸其谈的说了三类人以后,老四并没有表态,而是打了打呵欠说道夜已深早点休息吧,整的邬先生很是尴尬。

还有二废太子之际,老四根本不顾邬先生感受,赐死了高福,其实也有点杀鸡给猴看的意思,提醒邬先生真正做主的人是我老四。

因此邬先生这种喜欢让人言听计从的性格,所以老四更不能留他在身边。而且如此一来,诸如知道内情的老十三等人,怕是会认为老四都是邬先生教导出来的,老四是对邬先生言听计从,那么老四的威严肯定会受损,所以老四让邬先生半隐,也有表现自己也是可以的意思在内。

因此邬先生在雍正登基以后,自然没有留在他身边被重用,反而差点被兔死狗烹,急流勇退之下才得以保全自身黯然半隐。最后又是费尽心思的在田文镜处,故意激田文镜赶自己走,才得以彻底归隐。

接下来再说说李卫为什么可以平步青云。

在感情上来说,李卫在小乞丐时期被老四带回府,在四爷府那么多年,可以说老四的好奴才,甚至是半个家人。

关键还有就是李卫很会办事,知道自己只是老四的奴才,没有了老四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一直是小心翼翼的,哪怕是成为封疆大吏以后,也没有将自己当成臣子,而是一直认为自己是雍正的奴才,并且尽到身为奴才的本分。

像年羹尧在西北大捷以后,以西北王自居,是不可一世飞扬跋扈,当时官员因为雍正的态度,都是敢怒不敢言。也就是李卫敢说出那句关于年羹尧,传得沸沸扬扬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大逆不道之话。

还有曾静造谣抹黑雍正,鼓捣岳钟琪造反,雍正身为帝王自然是聪明的显示自己的大气,下令不得对曾静用刑,但心里其实很委屈的。李卫知道以后,不顾自己是两江总督的身份,直接抱着奴才替主子出气的想法,跑去刑部大佬不顾官体的去殴打曾静。

可以说像李卫这种会办事,更是一直能放准自己位置,以奴才身份小心翼翼的人精,自然是上位者喜欢的人。因为这种人自始至终都是小心谨慎的,不会像年羹尧那般立下大功就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所以雍正自然肯重用他,李卫自然是平步青云。

再加上李卫虽然与邬先生同为雍正潜邸旧人,但很明显李卫知道雍正的夺嫡秘密是少之又少。因为他只是王府中的奴才,属于边缘人员,最多是干点跑跑腿的差事,接触不到核心秘密,知道的秘密很少。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李卫可以说是邬先生半个弟子。邬先生的自保之道很高明,他与李卫同为底层人生出身,自然对李卫指点颇多。

诸如李卫随着年羹尧离开北京后,成为四品粮道后第一次回京。回到王府以后,跑到已经被赐死的高福曾经住的地方伤感,就是邬先生及时出现提醒了李卫,并且意味深长的说了一番话让李卫要“好自为之”,其实也是在提醒指点李卫。李卫受到邬先生的教导,所以自然是深谙自保之道。

所以说像李卫这种知道雍正秘密很少,还一直以奴才自居,哪怕身为封疆大吏也是小心翼翼,不会飞扬跋扈,而且办事能力很强的人,雍正自然是大大的重用。

更何况雍正为了推行新政,得罪了百官,真正卖力替他实施新政的人是寥寥无几。也就是李卫在江苏巡抚任上卖力推行,并且效果不错,所以在当时放心可用之人很少的情况下,李卫自然是更加受雍正重用了。

所以总结来说,邬先生之所以差点被杀,最后是隐退。而李卫身为一个小奴才,却可以平步青云。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定位不同,很多时间每个人的起点也很重要,有的人的起点看似很低,但反而是好事,可以后劲十足,比如说李卫。有的人看似起点很高,有可能一辈子只能局限在这个定位,搞不好还要深受其害的,比如说邬先生,因为是谋士知道的秘密太多,所以差点被鸟尽弓藏了!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宋安之


实际上邬思道的离去,是一种面对现实地位和身份的转变,认清现实后知趣的选择主动离去。

至于李卫的腾达,主要和雍正皇帝的选人用人标准有关。雍正曾有言“朕从来用人,只论人材”。在雍正看来,一个人只要忠诚又有才能,至于他的出身、资历,是满人还是汉人,哪怕没有什么学历或者生活作风上有些小毛病都没有关系。而李卫似乎就很符合这些标准!

李卫就没有什么学历,连他那个户部员外郎也是花钱买来的。这个人毛病的确不少,尤其是任性粗鲁无礼,但李卫以勇敢著称,敢作敢为!

雍正选人用人取其长处而不嫌弃短处,使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这也是雍正作为君王值得称道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