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阿鲁特氏皇后怎么样?

娢敏




优秀视频上传


阿鲁特氏,为蒙古正蓝旗人,其父为清状元户部尚书崇绮。崇绮是清朝114名状元中,唯一一位以满蒙的族人身份,科举汉文,进而夺得状元之位,成为“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他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文化造诣极高。而阿鲁特氏作为他的女儿,出生清流,受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也很高。史书记载:“孝哲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于同治十一年,慈禧封她为皇后。



历史让你打开眼界


据统计,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有27位皇后,其中最有才华的便是孝哲毅皇后。

说到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就不得不说她的出身,他的父亲是蒙古正蓝旗崇琦,统计称,清朝共有114位状元,其中唯一一位来自满蒙八旗的,就是他的父亲崇琦。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因为她的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端华的嫡福晋钮祜禄氏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

这崇琦生有五个女儿,第三个女儿阿鲁特氏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而且相貌出众、蕙质兰心、端庄贤淑。极为优秀,当时人们都认定,她就会是未来的皇后。因为她的个人素养和家庭背景不是其他满蒙八旗的女子能比得上的。

但是虽有血缘关系,当时慈禧却因为和端华是政敌,反对阿鲁特氏成为皇后,慈禧支持的是同样出身名门的的富察氏——慧妃。最后同治帝载淳还是选择阿鲁特氏成为入住中宫,母仪天下。

同治十一年,满清皇朝举办选秀,阿鲁特氏成为少年天子同治帝大婚对象,顺利成为皇后。婚后同治帝与阿鲁特氏也是鹣鲽情深、举案齐眉。慈禧看了十分不喜欢,时常劝同治帝多去慧妃那,少去皇后那。后来同治帝就自己住在乾清宫。

在野史和后代传闻中,也记载了阿鲁特氏与慈禧之间的婆媳矛盾,慈禧时常挑阿鲁特氏的毛病。意外在还没注意到的时候就来临了,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载淳年仅19岁,就因患天花而死。不到三个月,疑似怀有身孕的阿鲁特氏也随之逝去。

阿鲁特氏一直族风贞洁刚烈,不仅崇琦、阿鲁特氏如此,就在和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崇琦一家也是殉国而死的,其族风刚烈可见一斑。


易峰说历史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清朝只有一位阿鲁特氏皇后,她就是同治帝的皇后。

阿鲁特氏出自蒙古正蓝旗,出身名门。咸丰帝临终前,留下了八位顾命大臣,其中郑亲王端华是她的外祖父,肃顺是她的叔外祖父,同时她与慈安太后也有亲戚关系,算起来是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同治十一年,同治帝进行选秀,为册立中宫做准备。阿鲁特氏和另一位富察氏是后位的有力竞争者,而两宫太后各有支持的人,从亲疏关系来说,慈安太后支持的无疑是阿鲁特氏,另一边因对肃顺等顾命大臣心怀怨恨,慈禧不喜阿鲁特氏,选择支持富察氏。选秀的过程没有详细记录,最终同治帝选择了阿鲁特氏,册立为后,也就是后来的孝哲毅皇后。

虽然册立为皇后,可实际上,前朝和后宫的大权,都在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手中掌握。阿鲁特氏既然是慈禧太后所不喜欢的人,那么可想而知,她入宫后的生活并不会舒坦到哪儿去。同治帝还是挺喜欢阿鲁特氏的,只不过自小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尽管他想着多护着点媳妇,但也无能为力。按着阿鲁特氏及慈禧太后的性格来看,日常的婆媳矛盾应该不会太少,只要不是大原则的问题,慈安太后也不会多加干涉。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患病崩逝,七十四天后阿鲁特氏亦跟着崩逝了。关于阿鲁特氏的死因众说风云,多半认为是慈禧太后下的毒手。慈禧太后或者不会明着对阿鲁特氏下手,但不排除通过其他的途径去下手。

阿鲁特氏的一生,从进宫选秀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丈夫不争气,婆婆太强势,婆媳矛盾严重,没有子嗣,丈夫早逝,年纪轻轻便成为了遗孀,甚至草草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若浅话史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她的父亲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唯一摘得状元桂冠的旗人崇绮。清廷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为汉人所得。因此同治四年(1865)崇绮被钦点为状元时,引起了满朝议论。还是众大臣商议“只论文章,何分旗汉”,才确定了他的状元名号。

出生在这么一个书香门第,阿鲁特氏自幼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颇高。她容貌俊俏,书法娟秀,左手能写一手好书,美名传遍了满洲和蒙古各部。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已经17岁了,两宫皇太后决定为皇帝选后立妃。在皇后的人选问题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认为她淑慎端庄、知书达理,足以母仪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大了2岁;而慈禧更倾向于选择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认为她聪颖俏丽,且出身高贵。据说慈禧选择富察氏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富察氏年轻,阅历浅,易受摆布。

两宫太后僵持不下,于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同治。慈禧原以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会按照自己的旨意办事,谁知同治对阿鲁特氏一见倾心,将玉如意递给了她。慈禧大为恼火,对阿鲁特氏有了芥蒂。

在慈安和同治的坚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同年二月,两宫太后颁布懿旨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时,封富察氏为慧妃,知府崇龄之女赫舍里氏为瑜嫔,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为珣嫔。

在这几位后宫妃子中,慧妃年龄最小,瑜嫔、珣嫔容貌出色,但皇后蕙质兰心、文采出众,《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她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可爱的小豫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她的父亲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唯一摘得状元桂冠的旗人崇绮。清廷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为汉人所得。因此同治四年(1865)崇绮被钦点为状元时,引起了满朝议论。还是众大臣商议“只论文章,何分旗汉”,才确定了他的状元名号。

出生在这么一个书香门第,阿鲁特氏自幼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颇高。她容貌俊俏,书法娟秀,左手能写一手好书,美名传遍了满洲和蒙古各部。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已经17岁了,两宫皇太后决定为皇帝选后立妃。在皇后的人选问题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认为她淑慎端庄、知书达理,足以母仪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大了2岁;而慈禧更倾向于选择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认为她聪颖俏丽,且出身高贵。据说慈禧选择富察氏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富察氏年轻,阅历浅,易受摆布。

两宫太后僵持不下,于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同治。慈禧原以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会按照自己的旨意办事,谁知同治对阿鲁特氏一见倾心,将玉如意递给了她。慈禧大为恼火,对阿鲁特氏有了芥蒂。

1.jpg

在慈安和同治的坚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同年二月,两宫太后颁布懿旨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时,封富察氏为慧妃,知府崇龄之女赫舍里氏为瑜嫔,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为珣嫔。

在这几位后宫妃子中,慧妃年龄最小,瑜嫔、珣嫔容貌出色,但皇后蕙质兰心、文采出众,《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她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小哥哥说历史


鉴于慈禧处在百年不衰的被骂颠峰,做为她唯一嫡亲的儿媳妇,似乎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而且同治光绪的死以及珍妃的故事,更让人们对慈禧的丑恶嘴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非也非也!慈禧和武则天一样,是最无奈的背锅侠。

阿鲁特氏和同治的婚姻,是人们关于母子婆媳关系对慈禧最有利的诟病利器。同治和慈安二对一完败慈禧,使妻妾子三方和睦的假像正式崩盘。对于同治的教养问题,做为生身之母的慈禧,也是被人绑在责任十字架上狠狠射了无数诛心箭——生而不养,是慈禧的错——无奈的错——孩子你能生,但绝对不给你养,我不知道清朝这操蛋规矩跟谁学的,生生隔断母子,然后骂妈美教好儿子,这都是什么混蛋逻辑?再说慈安,养而不教,教而不善,慈安要负全部责任。可是在她老好人的虚伪面孔掩盖下,一切都成了慈禧的错。阿鲁特氏做为状元之女,慈安的亲戚,加入二怼一铿锵三人行中,本来就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慈安此举的险恶用心,在同治加入她的阵营那一刻,就被历史掩盖了。

同治大婚,慈禧想借恩宠壮大自己的阵营,慈安也看透了,所以很阴损的让同治用事实给了慈禧一记响亮的耳光。慈禧千年的小老婆终于转正当婆婆了,却很悲催的发现,又被慈安孤立了。而阿鲁氏自恃是满清开国第一位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身后又有慈安和同治两座靠山,根本没把慈禧放在眼里。这是何其幼稚的头脑啊!你说她在宫斗剧里能活过头三集,打死我都不信。

阿鲁特氏自恃身份贵重,又有靠山,和慈禧从来都是顶牛干,所以后来她死,背锅侠慈禧又荣登杀人凶犯榜首。慈禧恨阿鲁特氏是肯定的,可是她也没有理由非让她死不可。同治活着,是维系两宫的纽带,这是慈安的高明,虽然不是杀母留子,也只让慈禧打外围,自己牢牢控制着同治。现在纽带断了,阿鲁特氏就成了新的纽带,慈禧不敢和慈安一拍两散,因为死了儿子的她,除了抱住嫡妻的大腿,她没有任何政治砝码了。所以阿鲁特氏的死,慈禧真的不是凶手。

阿鲁特氏虽然出场就自带主角光环,可是她和同治两个不醒世的半吊子还是因为荒唐让咸丰帝彻彻底底的绝了嗣。做为老婆,她和同治一条心,专业打击生母,战功卓越。做为媳妇儿,没有孝顺婆婆,没有给老公留下后代,应该也算不及格吧!做为皇后,千无古人的尊荣没能给她带来幸福的婚姻,你们还艳羡她吗?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阿鲁特氏自杀原因(具体死法不详,有吞金,绝食,服毒等说法)有两种说法1. 最常见的说法,阿鲁特氏一向不被慈禧待见,同治帝一死,慈禧能不把她往死里整吗?她自己也预见了这种结局,所以选择自杀。

2.不过也存在另一种说法,阿鲁特氏自杀与慈禧并没有直接关系,她的自杀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想为丈夫同治帝殉节。也许现代人对这种“死脑筋”的行为无法理解,但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视三纲五常为道德标准,对于妇女守节与殉节的行为极为推崇。现在很多地方都还遗留着朝廷为某些妇女们立的贞节牌坊,以此褒奖她们的妇德与守节。同样地,殉节在当时也被视作一种值得歌颂的妇德。基于上述理由,阿鲁特氏出于为丈夫殉节的目的而自杀也不无道理。


江南蓬蒿人


清朝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既是蒙古族最后一位皇后,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痴情苦命悲惨凄凉的皇后,先是丈夫患天花早死、然后又被婆婆慈禧太后欺压、落得含恨自尽、红颜薄命的悲惨结局,最后还被外国侵略者盗墓毁尸、落得尸骨无存、死后不宁的凄凉宿命。


小龙女5505


同治帝的皇后,是一位很悲催的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