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為何當場哭到吐血?

史學達人


即便是一條狗,讓慈禧養了幾十年,她也會對它產生一定的感情,更不用說一個讓她用了幾十年,也擁護了她幾十年的李鴻章了。

所以,李鴻章在1901年11月7日病逝之後,慈禧一聽到他的死訊,心中對此確實頗有感觸,情緒也有所失落,一時之間沒忍住落了淚也是人之常情。

只不過,若說慈禧因為李鴻章的死而哭到吐血也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她男人、她兒子死的時候都沒有這麼誇張。

李鴻章的死要從慈禧在1900年的一場瘋狂的宣戰開始說起,當時正值“拳亂”愈演愈烈的時候,洋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在華利益不會受到一絲一毫的威脅,紛紛開口要求清政府出手鎮壓“拳民”。

這便給了慈禧一個錯覺——難道“拳民”真的刀槍不入,竟然連洋人也怕他們?

雖然“拳民”起事之時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卻發現自己不是清政府的對手,所以他們的領導們為了能夠繼續存在下去,便將政治口號給改成了“扶清滅洋”,試圖以此換得清政府的好感。

既然是扶清滅洋,如今清政府有了危機,“拳民”哪能坐視不理?

所以,慈禧在錯以為洋人怕拳民之後,很快便想到了一招“驅狼逐虎”的妙計,她想利用拳民去對付洋人,給洋人一點顏色看看,於是便有了她向11國宣戰的一幕。

只是慈禧明明一向對洋人極盡諂媚,卻為何突然挺直了腰板向洋人宣戰呢?

這是因為洋人曾幾次三番地流露出要撇開慈禧,去扶植光緒皇帝成為他們在華利益代理人的想法,光緒皇帝上去了,慈禧自然便得下來,以慈禧如此強烈的權力慾又怎麼可能將手裡的權力交還給光緒皇帝?

此外,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一度想要廢了光緒皇帝,可是這事偏偏受到了洋人的阻撓,說她沒有氣是不可能的。

因此,她想著能夠藉助刀槍不入的拳民給洋人好看,讓他們知道,清朝是她說了算,他們想要撇開她是不可能的事。

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刀槍不入的拳民並沒有她想象中的那麼厲害,這群烏合之眾也沒有什麼心思幫她去教訓洋人,反倒是進入“繁華”的京城之後,一個個只想著搶錢發財去了,洋人他們沒有殺幾個,反倒是為了搶錢殺了不少城中百姓。

拳民打不過洋人,清軍也打不過洋人。

東南一帶的督撫們又事不關己地唱了一出“東南互保”的戲將慈禧晾在了一邊,李鴻章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已經讓慈禧很鬱悶了,張之洞一句“坐擁東南,死不奉詔”更是讓慈禧氣得發抖,近在山東的袁世凱也加入到了東南互保,對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一事裝聾作啞。

慈禧當時究竟是何心情,可想而知。

當然了,李鴻章所謂的“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顯然不是他的本意,他本便屬於慈禧陣營,他的利益早已經緊緊地和慈禧捆綁在了一起,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慈禧利益受損,他又能好到哪裡去?

只是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作為清政府代表去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成了人人唾罵的賣國賊,慈禧為了穩定形勢,也為了讓李鴻章避避風頭,不得不將他雪藏起來,讓他遠離了清政府的中樞,一路“貶”到了廣東。

所以,當時遠在廣東的李鴻章之所以違背慈禧的旨意,只是因為他勢單力薄,不得不受張之洞等人的裹挾罷了。

慈禧一逃,洋人佔領了京城之後,李鴻章心裡也急呀,時時刻刻關注著京城局勢,所以慈禧讓他北上找洋人和談的命令一到,他便迫不及待地北上去了。

李鴻章更是知道,此一去,他註定了揹負罵名,註定了要成為歷史的罪人,可他還是不得不去。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中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慘重,單單是賠款便達到了4.5億兩白銀,但是為什麼偏偏是4.5億呢?因為當時中國的總人口數是4.5億,如此一來,便正好是每個人賠一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李鴻章簽訂條約時也很無奈、很心酸、很糾結,所以,他在簽字時甚至不敢籤自己的名字,生怕惹來千年罵名,只在條約上顫顫巍巍地簽了一個字——肅。

這一個“肅”字,可謂滿是血淚,道盡了李鴻章的悲哀,也道盡了清政府和中國人的悲哀。

落後便要捱打,這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他在簽訂完《辛丑條約》之後,心中鬱結,一口氣沒上來,竟然一口老血給噴了出來,然後倒了下去。

這一次,他再也沒有起來,簽訂條約之後僅僅過了三個多月,李鴻章便一命嗚呼了。

李鴻章病死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慈禧的耳中,慈禧一聽,瞬間便忍不住落了淚,她和李鴻章幾十年的“君臣之情”從此便斷了。

當然,她落淚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她“離不開”李鴻章,不是說她和李鴻章有什麼私情,而是李鴻章是她最忠實的擁護者,是她最重要的對外窗口,列強或許不知有慈禧和光緒皇帝,卻知道清政府有一個李鴻章,這也是李鴻章被人調侃為“東方俾斯麥”的一個原因。

李鴻章已經成為了清政府的“簽約專業戶”,洋人只要和清政府簽約,多數只認李鴻章,更有甚者直接點名讓李鴻章去籤。

他一直以來,便不斷地在給慈禧“擦屁股”,為的便是維護和穩固慈禧的統治地位。

李鴻章一死,又有誰有這個能力能夠取代他的位置?又有誰肯像李鴻章一樣不顧一切地為她“擦屁股”?

他雖然自稱是清王朝的“裱糊匠”,實則只不過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罷了。

所以,李鴻章一死,慈禧落淚了,因為再也沒有第二個李鴻章能夠如此不計代價地為她撐起如此複雜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了。


流浪的侯爵


先還原一下標題的這個場景是出自於某瓣評分相當高的歷史劇《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戲份,走向共和這個劇可以說是最接近真實歷史的一場大戲,當時還原的場景是這樣的:在當時的時局下,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跑路了,留下了處理後事幫慈禧擦屁股的李鴻章,在萬難的環境下,李中堂與慶親王代表清廷簽了《辛丑條約》,這才把戰事穩定了下來,而慈禧終於結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當慈禧帶著小傀儡光緒做火車到達直隸的保定府站時候,慈禧還饒有興致的下車檢閱新軍將領袁世凱的新式西洋樂隊,正在這載歌載舞之時,一個太監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著一份萬急的電報,當慈禧拿著電報在車廂內看完的時候,臉色大變,精神恍惚,腿腳不穩,只見兩行熱淚從雙目噴湧而出,這個時候李蓮英帶袁世凱進來覲見,慈禧已然失神,過了好一陣才和袁世凱一字一頓的說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熱淚演繹,正史上應該是極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幾點原因與各位聊聊

這第一點,於人情,一個身邊的老朋友,經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訴你他死了,你再也見不到了,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心靜如水,難免會唏噓,這第二點,李中堂號稱是大清的裱糊匠,於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幾十年,可以說清末的這些國際大事,李中堂都參與其中,興洋務,辦實業,辦海軍,興新軍,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慈禧分憂了極大部分,可以說沒有李鴻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撐,大清早掛了,這樣盡心盡力的輔佐,可以說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經是友情大於君臣之情了,這樣的中興之臣,親密戰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傷。

這第三點,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心裡有最柔軟的那部分,一個能為她背鍋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實屬罕見,那些皇族王爺們更是欺上瞞下,都在為自己的小家庭做著打算,能貪一兩是一兩,而李鴻章則忠心耿耿的背鍋擋箭,來了洋人,我談,合約我籤,就算是談判也是李鴻章一人頂上,能做到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數。

慈禧心中認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難找一個這樣的人為她支撐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傷心備至。所以慈禧的崩潰是內心的真實反映也不足為奇了。


老豬的碎碎念


公元1901年11月,晚清重臣李鴻章因病去世,他的去世在京師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慈禧太后得知此消息,甚至於哭到吐血當場,歷來慈禧太后都是屬於那種心狠手辣之人,無論是除掉顧命大臣,還是廢掉慈安太后,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對於李鴻章的去世,她卻是痛徹心肺。

為什麼李鴻章在慈禧眼裡會如此重要?我們翻一翻李鴻章的歷史和生平,就能得知一二。李鴻章是晚清能臣,也是慈禧太后最器重之人,在慈禧眼裡,李鴻章是不可替代的。既沒有非分之想,也不願人前顯貴,多年來兢兢業業,連慈禧自己都算不清,李鴻章到底替自己背了多少黑鍋。

中日黃海一戰,北洋水師幾近全軍覆沒,世人皆罵李鴻章,說他負責建設的北洋水師是怎麼打仗的,數十年來沒有添過一艘鐵甲艦。可世人哪裡知道,北洋軍費全部被挪到慈禧那裡去修頤和園了。

李鴻章默默承受了下來,主子的錯,他來承擔,這樣的臣子,慈禧怎麼能不喜歡呢?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拼了老命和日本人談判,甚至在捱了一槍後還包著頭巾上談判桌,一兩銀子一兩銀子的爭,最後連日方談判代表伊藤博文都看不下去了,主動提出減少部分賠款。

可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賠償三億兩白銀和賠償二億兩白銀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當李鴻章回國時,沒有鮮花,沒有歡呼,只是咒罵。儘管如此,這位老中堂也默默承受。一個國家的衰敗硬是要一個人來負責,戰場上打不贏,卻還指望能夠在談判桌上贏下來,這不是笑話嗎?

可是當時國內就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他們把失敗全部歸咎於李鴻章本人,卻忘記了高高在上的慈禧實際上應該是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又是一次李鴻章替代慈禧受過,世上哪裡有這麼忠直的大臣,一心一意代主受過,卻沒有絲毫的怨言。

慈禧之哭,在於李鴻章去世後,她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位可以替代的大臣了,李鴻章善於和洋人打交道,辦起洋務來得心應手。多次挽救清朝於危局之中,慈禧甚至給李鴻章起了一個名字,說他是“玄黃再造”之人。這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了,幾乎把李鴻章抬到了和自己平起平座的地位。

對於清政府而言,和外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是最頭痛的事情,誰也不願意出頭。所以清朝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去籤的,這也是他被後人咒罵的主要原因。李鴻章一生和外國簽訂了約三十個條約。

從最早《中日臺事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到後來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國步步被逼進死衚衕,全靠李鴻章一個人在四處周旋,他的難處誰知道?沒有人知道,除了慈禧太后。所以才會出現慈禧太后一聽到李鴻章死的消息,悲傷的吐血。因為從李鴻章去世的那一刻起,慈禧就清楚的知道,大清已經完了。


小小嬴政


李鴻章是慈禧的老情人,老情人去世當然是要傷心的。

話說1898年9月,《紐約時報》消息:9月22日上午,中國的慈禧太后與一位最有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舉行了結婚儀式。隨後,他們將乘火車到天津,然後坐船到旅順度蜜月。



在國內,慈禧與李鴻章有染的消息傳得是沸沸揚揚。咸豐駕崩時,慈禧才二十六歲,年輕守寡,耐不住寂寞,李鴻章便成了她的情人。

這是真的嗎?不清楚。不過既然傳得有鼻子有眼,或許是真的吧。慈禧是太后,大清的實際掌權人,破壞她名聲的話不能隨便說,被查出來是要殺頭的。國內不敢說到國外說唄,於是就有了上面的那條消息。

無風不起浪,社會上怎麼就沒有傳出慈禧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有染,如果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關係不好,不可能有這樣的消息。



看看李鴻章和慈禧好到什麼程度:

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曾國藩的湘軍裁撤了,李鴻章的淮軍不但沒裁還增強了,部分被裁的湘軍進了李鴻章的淮軍。

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逃往西安,她想回鸞得有人和外國人談判,賣國也得有人商量好再賣,不然外國人不買,非要嚴懲主犯怎麼辦?慈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鴻章。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李鴻章是反對的,他帶頭弄了個東南互保。而且談判,簽訂賣國條約,那是要捱罵的,她怎麼能保證李鴻章一定能幫她擺平外國人?兩人關係好嘛!

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堅決不同意與日本開戰的。仗打敗了,慈禧又派李鴻章去談判,去籤賣國條約,去捱罵,去替慈禧背黑鍋。以李鴻章的聰明怎麼可能讓自己留下歷史的罵名,不就是和慈禧關係好嘛!



一路分析下來,似乎李鴻章和慈禧真有點不正常男女關係。捕風作影,八卦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上慈禧和李鴻章一個在深宮,一個在外朝,根本不太可能有男女關係。不過李鴻章和慈禧情感上靠得近這是不可否認的。

他們是狼和狽的關係,在賣國這件事上,他們狼狽為奸,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並不白背,換取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失,保住的是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時也保住了慈禧的榮華富貴。

李鴻章有能力背黑鍋,而且心甘情願替慈禧背黑鍋,這樣的人滿大清朝除了李鴻章找不到第二個人。李鴻章死了,以後再需要賣國的時候,她去找誰啊?再遇到這樣的坎自己能過得去嗎?想想對自己幫助極大的李鴻章,再想想未卜的前程,她怎能不崩潰!

我是豫有得,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有得觀史


都別搶,我來答。

李鴻章去世後,慈禧倒不至於崩潰,畢竟慈禧也不是什麼弱女子,能夠操縱大清帝國47年之久,其玩弄權力的手段早已爐火純青,辛酉政變和戊戌政變都顯示出慈禧那高超和強勢的政治手段。

但李鴻章這個盡職盡責的管家去世足以讓慈禧感到震驚,畢竟大清朝那一系列的外交糾紛和事件都是在李鴻章的處理下才擺平的,失去了這麼一個能力過硬,又忠心耿耿的大臣,換做是誰都會感到震驚,至於說崩潰那倒不至於。

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錫祭葬,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諡文忠——《清史稿》

畢竟李鴻章1901年去世後,人家慈禧還是好端端的繼續執掌了7年的權力,直到1908年去世,短短四年以後,大清朝就滅亡了。

我們幾乎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慈禧能夠多活幾年,估計大清朝還得續上幾年命,畢竟這個精明和權力慾望極度膨脹的女人可不像隆裕太后那麼好騙。

袁世凱想要從慈禧那裡撈到好處估計沒那麼容易,李鴻章大家都知道替愛新覺羅家族辦了很多事情,也給彼時的大清朝處理了很多爛攤子。

李鴻章對自己的身份和作用也很清楚,他曾說: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這就是他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裱糊匠”的來歷,李鴻章認為自己只是大清朝這間破屋子的一個裱糊匠而已,哪裡需要修補他就修補,但是這間房子的倒塌和他並沒有關係。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關於《馬關條約》時被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刺殺,不過子彈當時從李鴻章左臉頰上擦過,但大量的鮮血還是染紅了他內襯裡的那件黃馬褂。

後來李鴻章吩咐人把那件黃馬褂保存起來,並說:

此血可以報國矣

這也算是李鴻章對於大清國問心無愧的表現了,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領導洋務運動這些都是他替大清朝辦事的證明,又被迫揹負歷史罵名簽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條約。

李鴻章可以說是為大清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所以當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當場流淚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這話說的很真誠,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像李鴻章這樣忠心替她辦事和處理爛攤子的能臣了。

另外說一句張愛玲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李鴻章的大女兒李菊耦嫁給了張佩綸,也就是張愛玲的爺爺奶奶。


圍爐談史


於公,國家失去了肱骨之城,於私,慈禧失去了最信賴的人,兩人主臣40年,慈禧無論於公於私,失聲痛哭也是人之常情。

於公

李鴻章被西方成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的宰相,首席外交大臣,李鴻章巔峰時期也差不多,文華殿大學士(相當於政治局常委),直隸總督(相當於京津冀三省市的軍政最高長官),北洋通商大臣(相當於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等集合),又手握國家最精銳,裝備最精良的海陸軍,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遠高於軍機處首席大臣。

後來甲午戰敗,雖然被罷黜不少官職,但是依然保留著文華殿大學士的職務,後來依然是封疆大吏兩廣總督。最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後,清廷恢復了李鴻章一切官職。

雖然李鴻章對外一直主張妥協政策讓人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認,李鴻章對清王朝作用很大,慈禧雖然權謀手段比較高明,但是對政治、經濟、洋務、軍事是一竅不通,全靠李鴻章的支持,可以說,沒有李鴻章就沒有人為慈禧保駕護航。

李鴻章去世了,相當於斷了慈禧雙臂,慈禧對於未來估計是一抹黑,能不哭嗎?

於私

李鴻章是慈禧專權的堅決擁護者,清末實力派大臣眾多,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沈葆楨等等等,但是慈禧唯獨最信任李鴻章,因為慈禧的心意,李鴻章沒有不懂的,舉個例子,左宗棠是清末不遜於李鴻章的人物,但是地位一直沒有李鴻章高,就是因為左宗棠辦事過於強硬,與慈禧的心意不太符合。

而李鴻章就不同了,對慈禧的主張不僅堅決支持,還幫助慈禧對抗反對派,後來與八國聯軍談判,八國聯軍堅持一定要懲治以慈禧為首的百餘名滿貴漢臣,李鴻章據理力爭,最終保下了慈禧太后,這份忠心,慈禧能不懂嗎?

李鴻章去世了,慈禧身邊還有這樣的人嗎?沒有了,慈禧能不哭嗎?


曹老師xixi


慈禧太后在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幾乎當場崩潰,在她看來清朝失去了一個最有力的臂膀,大清王朝即將走向末路,她為清朝的命運擔憂。

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她曾評價李鴻章為“再造玄黃之人”,而李鴻章也確實值得這樣的稱讚。

李鴻章曾一手主持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清朝與西方列強的外交活動幾乎都是由李鴻章主導,他的能力也被多國領袖所認可。

李鴻章一生周旋於世界列強之間,可惜他代表的只是一個腐朽沒落的清朝,他只能代替清朝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在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他還在與十一國政府代表進行《辛丑條約》的談判,這是他一生中代表清朝簽訂的最後一項條約,在他簽完條約之後,他也很快因病去世。

在得知李鴻章的死訊後,慈禧太后當場崩潰,她甚至說到: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太后之所以會當場崩潰,雖然也說明了她對李鴻章十分看重,但更重要的是她認為清朝少了一個能夠為她承擔的責任的人,畢竟像李鴻章這種精通洋務的人才並不多。


拋開其他因素,慈禧太后是一個手段強硬的政治家,她對清朝的現狀十分清楚,清朝的國運已經到頭了,大清王朝隨時有著滅亡的可能,但她並不希望清朝在她執政期間滅亡,因為她放不下手上的榮華富貴。

為了不讓這個到處都漏水的破船再堅持一段時間,慈禧太后不得不重用李鴻章。

慈禧太后雖然重用李鴻章,但她卻並不怎麼信任李鴻章,要不然李鴻章也不會遭到多次貶謫。

在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她之所以會當場崩潰,更多的是為自己的現狀擔憂。

畢竟此時的清朝剛剛被八國聯軍入侵,朝廷上下動盪不安,各國列強對清朝虎視眈眈,國內更是危機重重,而且李鴻章又去世了,慈禧太后一時半會之間,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代替李鴻章的職位。


總得來說,慈禧太后雖然表現出對李鴻章去世的悲痛之情,但她此時心中更多的是對清朝未來命運的恐懼和無奈,她不知道誰還能替她和西方列強交涉,誰又能替她處理這些爛攤子。


東方大史


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之所以吐出血來,那是因為大清失去頂樑柱。他在時,清廷尚有威望,畢竟真正像他那樣有靈魂、有擔當的人,在中國已經不多了。

當時的中國飢寒交迫,思想相當落後。真正有靈魂、有擔當的人除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馮子才、左寶貴、鄧世昌外,再沒有其他人。儘管當時的清政府相當腐敗沒落無能,在捍衛國家權益時,立場堅定、強硬。

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浪潮中,李鴻章代表中國以最大限度減少領土損失,只割一點土地其餘賠款,在他的硬撐下極大的保全了疆土。

甲午戰爭中,日本提出無理要求被李鴻章嚴厲提出抗議,並呵斥伊藤博文的行為。儘管最後簽訂《馬關條約》,日方也不敢越界做出格的事,以免點燃火藥桶。

儘管當時的大清國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般的強國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當時的意大利也是西方列強中的強國,傲慢無禮,被慈禧呵斥,最後乖乖的道歉。

雖然大清國內動盪不安,李鴻章憑自己的智慧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叛亂,鞏固了國家安全。外交上與列強針鋒相對,被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他眼光明銳,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開展洋務運動。並總結經驗:“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儘管最後洋務運動的成果,在甲午戰爭中泡湯了。李鴻章作為一名外交家,絲毫沒有妥協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做出了讓步,最後遭到國內民眾的謾罵。1901年在簽訂《辛丑條約》後,李鴻章走完他的傳奇一生,享年79歲!

李鴻章走後,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國家危難當頭,真正能站出來譴責西方殖民的外交家,除李鴻章外沒有其他人。

這正如日本人所說: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白貓視天下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李鴻章在清王朝統治後期發揮重要的作用。

慈禧太后在位時期是清王朝統治最受挑戰的時候,不僅有內憂,而且還有外患,西方列強不斷損害中國利息,挑戰中國,導致中國割讓領土,放棄統治權。西方列強都想在中國有所收穫。此時中國只有軍機大臣李鴻章,以及極少數人能夠跟西方列強交涉。

此時的李鴻章可以說是清朝政府的代理人。在清朝政府與西方列強之間起著溝通,調節的作用。李鴻章不遺餘力的維護清朝政府統治,所以說慈禧太后非常喜歡他,正是因為有了他,所以慈禧太后的統治才能不斷的延續。

這樣的人去世了,對於慈禧來說是致命的,沒有了代理人如何溝通自己都不知道。又沒有更加合適的人選能夠取代李鴻章的。想到這裡慈禧皇太后越發難受,

所以說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時候,非常傷心,因為這個更意味著她的統治也在一步步瓦解,沒有了超級代理人未來的路,太后看不到方向,更看不到未來,哭的吐血很正常。


經典夢工廠


慈禧一生見證了太多的亡故,咸豐、同治、恭親王、曾國藩等等,要說誰的亡故讓慈禧最悲痛,那大概要算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是在慈禧迴鑾途中驟然病逝的,因為八國聯軍入侵,兩宮西狩,兩宮迴鑾是皇家的恥辱,所以慈禧一逃一回的具體形跡,官方史書上並無詳細的記載,大多是泛泛而談,目前所知最為詳盡的記載,當屬吳永所著的《庚子西狩叢談》。

李鴻章病逝的消息傳來時,慈禧剛到滎陽。這裡有一個細節值得說一說,未到滎陽前,因為不通電報,慈禧與京城聯繫只能通過探馬六百里加急,滎陽為了迎駕,剛連接了與省城開封的電報線,結果慈禧接到的第一封急電便是關於李鴻章的噩耗。

一個人死後,各方的態度最能反映此人的歷史成色,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就詳細記載了慈禧一行初聞李鴻章病逝時的情景,這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記錄——

“旋得京師來電:合肥相國,已於今日午刻逝世。得此噩耗,兀如片石壓入心坎中,覺得眼前百卉,立時皆呈慘色。聞兩宮並震悼失次,隨扈人員,乃至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如梁傾棟折,驟失倚恃者。至此等關鍵,乃始知大臣元老為國家安危之分量。想此時中外朝野,必同抱有此種感想;即平時極力詆譭之人,至此亦不能不為之扼腕?公道所在,殆不可以人力為也!公之隆勳偉績,自表表在人耳目。晚年因中日一役,未免為輿論所集矢。然自此番再起,全國人士,皆知扶危定傾,拯此大難,畢竟非公莫屬,漸覺譽多而毀少。黃花晚節,重見芬香,此亦公之返照也。”

至於慈禧的的悲痛,得知李鴻章病危的時候,她就一邊流涕,一邊憂慮自語:“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擔。”

可以說,李鴻章病逝之時,有兩點是世人公認的,扶危定傾,非公莫屬;鞠躬盡瘁,公亦不負。

而要說到李鴻章對於慈禧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兩人究竟是怎樣的君臣關係?

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朝堂上,兩人之間一直存在著惺惺相惜的默契,並在長達三十餘年的時間裡相互信任,互相支持,最讓慈禧難以釋懷的是,李鴻章一生都是忠於慈禧,維護慈禧,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為慈禧背黑鍋的。

就近而言,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與奕劻與英美日俄等十一國列強就庚子事變進行和談時,因為有李鴻章的據理力爭,列強才勉強同意對在義和團事件中應負主要責任的慈禧不再追究,並保證在“懲辦禍首”的條款中不提及她的名字。

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李鴻章不是極力維護,而是借和談煽陰風點闇火,慈禧這輩子恐怕再難回到京城,更別提重新執掌朝政。

這種患難下的忠心有多重要,慈禧怎能不知,正如她所言,大局未定,一旦失去李鴻章這樣的“定海神針”,怎麼收拾應付殘局,慈禧是真的沒底,所以當她聽聞李鴻章病故後,她的悲痛不是逢場作戲,而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再朝前說,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慈禧在頑固派的蠱惑慫恿下,喪失理智地向十一國宣戰,最終將大清王朝這座紙糊的屋子捅破。

據說,正在兩廣總督任上的李鴻章得知這一消息後,頓時罕見地捶胸頓首,痛哭流涕。當來自北京的電報要求南方各省北上勤王時,李鴻章雖然違抗聖旨,支持了“東南互保”,但從本質上講,此時的李鴻章只有苦心,沒有反心。

在避免東南免遭戰火蹂躪的同時,李鴻章內心雖不情願再次為清廷背黑鍋,但因為對慈禧的忠心,對清廷的忠心,他最終還是毅然北上,最後一次擔起了匡扶社稷的重任。

都說李鴻章是個拼命做官,一生追求富貴權勢之人,但此時他的生命已經步入倒計時,再追求這些對他而言已經沒有意義,如果抱著明哲保身的心態,他是可以甩掉這次黑鍋的。

因此,說此時的李鴻章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臣操守,那是客觀的。

所以說,李鴻章病故後,慈禧的悲痛還包含著一份深沉的敬重。

說實話,為清廷最後效命的李鴻章的確讓人尊重。

正是在他的遊說、拖延下,列強要求的賠款額才從10億兩降到4.5億兩,雖然最終的數字帶有明顯的侮辱性質,但李鴻章的努力是毋容置疑的。

更讓慈禧以及世人動容的是,李鴻章這次背黑鍋悲慟到了極點。簽完字回家的路上,他就開始大口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痛定思痛,心有不甘的李鴻章在病榻上給朝廷上了最後一道奏摺,內中盡是泣血忠言——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1901年11月7日午時,病入膏肓的李鴻章撒手人寰,享年78歲。

再說慈禧的悲痛,從某種意義上講,說她和李鴻章是政治伴侶亦不為過。

因為這種政治上的親密關係,西方列強一度真的認為李鴻章與慈禧是情侶。

1898年10月20日,大名鼎鼎的美國《紐約時報》就曾刊登過這樣一則政治新聞——“李鴻章結婚了嗎?”

其中的內容雖然荒誕,但荒誕的本身卻極具象徵意義:“中國年輕的皇帝陷入了極度的沮喪與憤怒之中,因為他的母親、中國的皇太后,於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結婚了,她在一個名叫新發的小廟中嫁給了中國最具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隨後,這對新婚的老夫婦乘火車前往天津度蜜月,為了防止他人追隨,他們還將沿途經過的鐵路均予拆除------這對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新婚夫妻,他們將在旅順港口度過一段幸福時光,據說,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尷尬,也是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榮祿的憤怒,儘管皇太后曾經兩次懷上過榮祿的孩子,但最終,這位風韻猶存的皇太后成了李鴻章的個人收藏品------”

兩年後,當八國聯軍攻入京城,聯軍統帥瓦德西還拿出這份報紙盛氣凌人地向李鴻章交涉,要求後者交出慈禧太后。

可見在西方列強眼中,慈禧雖然是“君”,但李鴻章卻是保護她的“臣”。

如今李鴻章病故,慈禧怎能不傷心落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