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将京剧带到了大洋彼岸,西方社会第一次全面接触了这样与众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传统的西方戏剧中以歌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歌剧,和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芭蕾舞剧长时间地占据着西方人的审美,京剧的出现,使那些外国人窥见了全新的艺术殿堂。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虽然京剧有"国粹"之称,但是她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当代年轻人对京剧的了解简直少之又少。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是内行,看"热闹"的兴致高涨,今天就说一说我眼中的京剧之美。

京剧集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文学于一体,向人们呈现出一种华美的姿态,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感受到京剧的美。

音韵美

清朝中期,社会文化大发展,摧生了各个戏班子,在北京城你方唱罢我登场。京剧的唱腔融合了秦腔、四平调、昆腔、梆子腔等多种地方戏的唱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所以京剧最初也称"皮簧"。拿西皮唱腔来说,其板式又包括原板、慢板、流水、快三眼等等。成语"有板有眼"最初也是指的戏曲中的节奏分明,有条不紊。

通过我自己看剧的体验,京剧节奏明快的板式好象不如慢的多。 我最喜欢的是流水和快板,表达了人物强烈的情感。

有名的唱段:

《女起解》苏三离了洪桐县(流水)

《锁麟囊》春秋亭外风雨暴(流水)

《铡美案》驸马爷你近前看端详(快板)

《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流水)

《甘露寺》劝千岁杀字休出口(流水)

行云流水的节奏、合辙押韵的戏文再配以特点鲜明的"上口"(某些字不同于平常的发音)韵味十足!


舞蹈美

唱、念、做、打是京剧四功,其中的"做"指的是舞蹈化的肢体表演。舞蹈是一种更强烈的表现情绪的方式,当语言不能尽述时,那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京剧中的舞蹈表演既有流动美也有造型美。

《天女散花》,当年梅兰芳舞动的绸带长达一丈七,每一个动作都见功夫。长绸舞动,衣袂飘飘的天女腾云驾雾,行遍崇山,历遍大千的情景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天女散花》剧照


《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深情沉郁,既表现了虞姬的一往情深,依依不舍,又表现出她义无反顾、绝决赴死的复杂心情。一招一式里全是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愫。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霸王别姬》剧照


《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手执折扇且唱且舞,最精彩的卧鱼闻花,将贵妃的雍容华贵、风华绝代表现得淋漓尽致。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贵妃醉酒》剧照


服装道具美

就拿旦角的服饰(行头)来说,惊叹于它的明艳——湖蓝色,暖玉色,粉红色,象牙色,浅青色······,或浓或淡,或深或浅,都能衬出角色的风流韵致。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旦角服饰


"头面"(旦角的头饰)也是种类繁多,点翠,水钻,绒花,各种各样。凤冠、如意冠等是贵族女子的头饰,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看到银泡头面,基本就可断定这是位出身贫寒的女子了,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点翠头面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银泡头面


舞美道具无一不美。京剧里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砌末",即舞台上的道具,代替生活中的器物,例如,两面旗就可代替马车;手拿一只桨就代替了乘船;一只流苏马鞭就是骑马奔驰……运用这些道具,再配以演员惟妙惟肖的程式化表演,观众就了然于胸了。这和西方戏剧追求真实的表现手法有所区别,极具东方特色。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打马扬鞭


文学美

京剧的文学美不言而喻。许许多多的戏都取材自文学名著。仅仅一个《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有一百余出戏。其他诸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举不胜举,传唱不衰。除了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剧目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原本,更不用说那些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了。从某些角度来说,京剧还承担了"劳动人民教科书"的角色,京剧里传递出忠勇仁义朴素的价值观,深深根植在底层劳动者的心中。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空城计》剧照


兼具武术与杂技的一些特点

京剧名剧目《三岔口》,一出武戏,幽默精彩。此外还有《八大锤》、《挑滑车》、《大闹天宫》等,通过这些剧目,不难看出京剧的"打戏",更是融合了武术与杂技的特点。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三岔口》剧照


锣鼓喧天之下,翎子功、水袖功、髯口功、帽翅功、铁门槛、僵身等等京剧名伶的绝活儿看得观众目瞪口呆,所有的叹为观止都变成短促宏亮的声声叫"好",台上意气风发,台下如醉如痴。

国粹有大美——一个外行人眼中京剧的华美姿态

京剧中的武打场面


京剧,集各种艺术于一身,"国粹"的封号实至名归。但是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艺术瑰宝现在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主流了,甚至连基本的了解都谈不上。近年来,国家为弘扬传统文化做了许多事,不乏精彩的设计,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等,都能掀起一个个文化浪潮,都能吸引大批"拥趸"。但是没有见京剧打过漂亮的翻身仗。这一两年被提及的"戏曲进校园"似乎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京剧要走入青少年的生活里真还需要找好切入点,好好思考一下。现在某视频网站上出了一款综艺——青春京剧社,也算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