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賦”?你最喜歡哪幾篇“賦”?

老劉105751014


賦是由《詩經》和《楚辭》發展而來的,《戰國策》的鋪排手法也是其來源之一。

分類:騷體賦、新體大賦(散體大賦)、抒情小賦,興起於漢初,衰落於漢末。

①騷體賦:模仿楚辭寫的一種賦,內容側重抒情,其形式與楚辭相似。

②散體大賦:漢代辭賦的典型代表。普遍採用主客問答的形式,繼承了先秦散文,它作品篇幅巨大,鋪敘摹繪成分多。

③抒情小賦:類於大賦但篇幅比較短小,鋪敘摹繪成分減少而抒情成分增加的賦作。

發展過程:

A、西漢初期,騷體賦又稱“辭賦”。其代表作是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

B、西漢前期至東漢中葉,是漢賦的興盛期。這個時期主要是散體大賦,隨著枚乘的《七發》出現而分流:一、是騷體賦繼續發展,代表作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司馬相如的《悲士不遇賦》,騷體賦的趨勢由強到弱;

二、是枚乘《七發》的出現,標誌著枚乘開創大賦的典範作品。《七發》不僅影響到散體大賦的發展,而且在賦中形成了主客問答形式的文體——七體。

C、東漢末年,散體大賦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賦,代表作是趙壹的《刺世疾邪賦》、張衡的《歸田賦》等。

我喜歡張衡的《二京賦》,它的規模、容量和篇幅都超過前人,鋪陳臚列,細緻描繪,更加不厭其煩,成為漢代京都賦的極致。他既是散體大賦的終結者,又是抒情小賦的開創者。


仰望星空的愚者


八閩雄都,千秋福地。山海為懷,藏鋒斂銳。

這是我最喜歡的《三坊七巷賦》的開頭兩句。說的是三坊七巷所在的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塊倚山面海的有福之州。偏居東南沿海的福州懷抱面積達六百餘畝的三坊七巷,從這裡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琴南、林覺民、林徽音、冰心等一大批志士能人,成就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輝煌。

賦的作者是當代辭賦家,書法家陳章漢先生。他主持的“耕讀書院”就在三坊七巷的郎官巷的嚴復故居隔壁。他說,這是希望能做嚴復精神的鄰居,共享嚴復思想的福澤。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先生聽聞陳章漢準備寫作《三坊七巷賦》,敏感到其中的文化意味,對陳章漢說:“到時候你的《三坊七巷賦》立起來,我會親自來參加剪綵。”這句話對陳先生的創作激勵很大。

此賦之外,陳先生還創作了《閩都賦》《鼓山賦》《馬江賦》《福州溫泉賦》《旗山賦》《曇石山賦》等作品,成為寫賦之大家。

寫賦出名後,他被大家稱為“‘賦’聯主席”。他說“希望有一個隊伍,而且希望還能夠辦班,我來講講課,培養一些學生,帶動更多的人來交流探討”。

茲引《三坊七巷賦》中介紹三坊七巷由來及規模的一段文字,以饗同好:至若坊巷之濫觴,衍脈乎晉唐,宏規於明清,勃興於新紀。方圓六百餘畝,中衢輻輳三七:東向曰巷,西向稱坊。北抵雙拋橋渡,南襟安泰河墘。巷陌如枰,溝渠若濟;宅院毗連,望族踵繼。崢嶸灰雕鞍牆,俯仰懸鐘雀替。肯構肯堂,彌精彌細。巧匠眼神,墨斗記性。勝絕處,堪嘆明清古建之大觀也。

當然,除了喜歡讀現代人創作的賦,我們也一定喜歡古代的賦。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等。

讀賦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賦產生於漢朝,是文體的一次創新,賦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在詩與文之間形成了新的文學形式。賦的文采斐然,韻律明快,讀來神清氣爽。只是我個人對用典和藻飾太多的賦有一點抗拒,才疏學淺遇到不懂的典故就讀得比較慢,遇到華麗無比的詞句就覺得有點暈。

至於寫賦,陳章漢先生說“一個賦要有挺長時間的醞釀”。這十幾年來,他平均一年寫兩個賦。他指出,寫賦要挖掘、要到達,然後才有可能去表達好。要沉得住氣,慢慢來,把文章做細做足。這是行家中肯之言。

我個人覺得,即使不寫賦,我們也可以在讀賦中學習賦的對偶對仗、排比押韻,應用到其他文種的寫作中。即使在公文中也可以使用。

拉拉雜雜談一點感想,並回答文化類的“什麼是賦和最喜歡哪幾篇賦”的問題,不知滿意否?歡迎討論,共同進步。





文遊樂


人們經常說古人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詩"很顯然是詩歌的意思,"詞"就是一種有長有短的詩句,"歌"就是古代的歌曲,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是以“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為手段,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徵。

賦,比,興,源自於詩經。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最早的記載見於《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後來,《毛詩序》又將“六詩”稱之為“六義”:“故詩有六義焉:風、賦、比、興、雅、頌。”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對此解釋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中國古代的名賦有100多篇,我個人最喜歡的有以下十篇,與你一起共賞。

1、宋玉的《高唐賦》

《高唐賦》是戰國末期辭賦家宋玉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在序中通過對話寫了楚頃襄王之前的某位楚王與神女巫山歡會的故事。

正文分六段,第一段寫雨後新晴而百川彙集時水勢奔騰澎湃之狀;第二段寫山中草木繁茂興旺,風吹枝條發出悲鳴聲宛如音樂,打動了各種人的心絃;第三段寫登山遠望,所見山勢高峻險惡,岩石崎嶇參差,山高穴深,怪石嶙岣,動人心魄。

第四段寫登上高唐觀之側可見迥然不同的景象:芳草叢生,眾鳥和鳴,一些術士仙人正在聚會祈禱;第五段寫楚王奏樂畋獵的盛況;最後一段指出楚王如能進用賢才,就會精神通暢,延年益壽,不必去與神女相會。

全賦辭釆瑰麗,鋪陳排比,刻意形容,句法多變化,行文氣勢貫通,通過誇張描寫給人一種壯美感,讀起來琅琅上口。

2、司馬相如《長門賦》

《長門賦》最早見於南朝梁蕭統編著的《昭明文選》,據其序言,這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受漢武帝失寵皇后陳阿嬌的百金重託而作的一篇騷體賦。

作品以一個受到冷遇的嬪妃口吻寫成:君主許諾朝往而暮來,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幸臨。她獨自徘徊,對愛的期盼與失落充滿心中。

她登上蘭臺遙望其行蹤,唯見浮雲四塞,天日窈冥。雷聲震響,她以為是君主的車輦,卻只見風捲帷幄。此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表現陳皇后被遺棄後苦悶和抑鬱的心情,藝術表現上反覆重疊,表達女性感情極其細膩,是一篇優秀的騷體賦。

3、張衡《二京賦》

《二京賦》是東漢辭賦,為張衡的代表作。《二京賦》包括《西京賦》、《東京賦》兩篇。二京,指漢的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二京賦》由於其結構的嚴謹精密,被多數人認為是漢賦中的精品。

4、曹植《洛神賦》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在恍惚之際看到洛神佇立山崖;第二段寫洛神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作者愛慕洛神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相互贈答,但擔心遇合受阻;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將來而未至的情狀和舉動。

第五段寫洛神來臨扈從之多,終以人神道殊,含恨離去;第六段寫洛神去後作者對顧望思慕不忍離去的深情。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

5、杜牧《阿房宮賦》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體文章。文章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全文運用了想像、比喻與誇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散結合,錯落有致。文章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

6、蘇軾《赤壁賦》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7、袁枚《秋蘭賦》

《秋蘭賦》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篇詠物抒情小賦。文章先寫發現蘭花的經過,然後代蘭花擬言,寫蘭花之情操;接著寫作者移蘭入室、倍加珍愛,襯托蘭花品格的高潔;再接著正面謳歌蘭花的“晚景後凋,含章貞吉”的品質;最後,以四言詩作結,寄寓作者的感慨。

這篇小賦作者通過對蘭花的描寫和歌頌,表達了他不同流俗、清高自持的處世思想。此賦以四六言為主,有駢賦之風,但還是文賦的筆法,靈動流暢。

8、陸機《文賦》

《文賦》是晉代陸機的文藝理論作品。

該賦序言說明創作緣由和意圖,指出“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認為對寫作的認識,雖然可以借覽前人的經驗,但主要靠個人在實踐中摸索。“意物文”與“知能”的各自關係,是寫作應處理的兩大難題。

接著敘述創作前的準備以及寫進入寫作過程後,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雜擾,全心投入構思,充分運用想象和聯想,而獲得形象準確的語言,極為艱難,要發掘昔日積累,尋求充分表達情志的新穎文辭。

然後論創作立意,並從思想、語辭兩方面,說明寫作的樂趣,又論述文體多樣性的成因,分析十種文種特徵,論作文時注意處理的四個問題,說明創作的艱難,最後論藝術靈感及文章的作用。

9、歐陽修《秋聲賦》

《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

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10、宋辭《月賦》

《月賦》是南朝宋辭賦家謝莊所寫的一篇文章,它通過假設曹植與王粲月夜吟遊的故事,描寫了月夜清麗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當中的人們的種種情思,在敘事中透出怨遙傷遠之意,從而使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起來。

在寫作上多用側面渲染、烘托的手法,中間又穿插神話、典故以及歷史傳說,更深化了月的歷史背景的文化意義。句式以駢偶為主,又雜以散句,顯得整齊而富有變化。全賦寫月神采飛動,用筆柔和細膩,風格清雅秀美,讀來詩意盎然。

特別是篇末所繫兩詩,一詠明月,一詠落月,感嘆歲月流逝,再致怨遙傷遠之意,情思綿邈,韻味悠長,既總結全篇,又與篇首“沉吟齊章,殷勤陳篇”相呼應,反映了此賦結構的精巧完整,並昭示南朝賦在總體上走向詩化的趨勢。

謝謝您的閱讀,謝謝關注。





聞天下談古今


野狐試答

題主好,賦是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韻文體,介乎在詩歌和散文之間,賦起源於戰國,勝於兩漢,宋以後逐漸衰落。

一賦的起源

《周禮》有“六詩”的提法,《毛詩序》稱作“六義”,就是風雅頌,賦比興。“賦”是鋪的意思,《詩經》中的賦,作為鋪陳言志的一種表現手法,對於賦體的產生有著很大的影響。

賦作為一種文學體制,可以追溯到戰國中期的屈原。《離騷》、《九歌》等篇章,雖然並沒有以賦來標示,但西漢劉向校書時稱為“屈原賦”,後世也把屈原作為賦的鼻祖。

賦作為一種文體的名稱,最早開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賦總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賦隨時代發展有著很大的變化,不同時期的賦又有著一些具體的特點。

二兩漢大賦

漢大賦由枚乘的《七發》開始,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楊雄、班固等,漢大賦一般都是長篇鉅著,結構嚴密,氣象宏大,文采飛揚,肅穆凝重,具有廟堂氣息,被看作賦的正宗。漢大賦常用主客問答的形式,用典多,偏難字詞很多,有以此誇示才學的嫌疑。漢賦是“勸百諷一”,勸帝王節儉,結果是以誇富和炫耀為主,漢大賦代表作有《上林賦》、《子虛賦》。

三魏晉駢賦

駢賦也叫排賦,流行於魏晉南北朝。駢賦全篇由四言、六言的對仗句組成,句式整齊,辭采華麗,富有音樂性,抒情性很強,一般都比較短小。魏晉南北朝駢賦著名的有庾信的《哀江南賦》,江淹的《恨賦》、《別賦》,鮑照的《蕪城賦》,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文學的個性化色彩很強烈,名家輩出,佳作如雲。

四唐代律賦

唐代科舉考試已經很完備,賦列入到了國家考試的科目之中,於是產生了專用的試貼賦,也就是律賦。律賦是對駢賦在形式上的進一步發展,對聲律和對仗有著更嚴格的要求,作為利祿之途的敲門磚而失去了文學性的律賦一直持續到了清朝。

五 宋代文賦

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從講求形式的六朝駢賦向散文轉變,出現了一些不太講求對偶、音律、辭采、典故等形式的文章,這些文章清新自然,文質彬彬,兼具了先秦散文和六朝駢賦的優點,著名的有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等。宋以後賦這種文學樣式漸漸淡出,元、明有雜劇、傳奇,明、清有小品文、章回小說,明清散文雖有唐宋派、桐城派,但在文學上已經不處於主導地位了。


六 我喜歡的賦

尼采說:“世間一切文學,餘獨愛以血書者。”

我最喜歡的是《滕王閣序》、《歸去來兮辭》、《赤壁賦》。這些賦既有著優美的文字,更有著一個活生生的作者站在背後,文字的背後有著他們的悲苦、辛酸,甚至血淚。


野狐習禪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是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也是很多文人墨客的興趣愛好。說到“賦”是一種詩歌與散文合一的文體,“鋪採摛文,體物寫志”,有很多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比如

《赤壁賦》——蘇軾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洛神賦》 ——曹植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阿房宮賦》——杜牧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體文。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春夏秋冬L


賦是我國古代帶一種重要文學樣式,講究文采,經歷了漫長的變化過程。

一、《詩經》的一種表現手法,經過廣泛流傳,對賦作為一種文學表現形式,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最早以賦命名的文章《賦篇》,作者荀子,著名的散文作家,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又是百家爭鳴的繁盛時期。

二、早期的賦的一個特徵就是具有辯論色彩。

比如宋玉寫的詞賦《風賦》,居然將風階級化,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風本來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可是宋玉告訴楚襄王,風從不同的地方產生,也就有了不同的性質。

帝王享受的是雄風,帶著花香,具有大王之風;而百姓的風颳動沙土,是雌風,吹到人身上,極不舒服。

宋玉另一篇更出名的就是《登徒子好色賦》,其中對美女的描述: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這句話流傳至今,根據宋玉的描述,將對妻子感情專一的登徒子,描述成了一個好色之徒,於是後來跟著延伸為對不莊重的男子的稱呼。

由此可見賦在當時的影響力,同時也說明了賦具有辯論的特色。

三、明代徐師曾將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標誌著賦這種文學體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

古賦即漢賦,漢朝時期,國力鼎盛,因此這一時期作品,表現了一種寬闊的胸襟,宏大的氣魄和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時代精神,因此辭藻華麗。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此時流行駢賦,最主要的是生命個體抒發個人的情懷。

其特點為追求對偶排比句式,語辭華麗,聲韻和諧,注重抒情寫志。

隨著漢語聲韻學的產生與唐代科舉制度以詩賦的現實需求,延伸出律賦。

其特點為講究文字、韻腳、平仄、破題等限制,主要應用於考場上,主要是看臨場發揮,因此成就較弱。

中唐以後,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韓愈柳宗元倡導文體革新,反對駢文的空洞無物與華麗辭藻的文風,提出文以載道,促進了新文賦的成熟。其特點是更加追求內容的充實。


語凝ly


老師您好!我很高興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賦的主要特點在於以下五個方面:

1句子的字數方面主要是四字或六字句;

2句式方面不僅追求錯落有致,還追求駢偶

3語言方面追求聲律諧協;

4文辭方面比較講究藻飾與用典;

5內容方面,則傾向於寫景,以景抒情。

我最喜歡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

例如曹植的《洛神賦》,描寫洛神女之美的句子有: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華榮婀娜,令我忘餐。

讀各位大文豪佳作,夜深深而不寐,思綿綿而增慕。


魯呦萍


謝謝,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我比較喜歡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h千祥雲集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是以“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為手段,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徵。 起於戰國,盛於兩漢。賦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律賦”;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寫賦,稱“文賦”。著名的賦體文章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等

其中賦最早和比(比喻),興(起興)(以上三個為表現手法),風(民風民俗),雅(歌功頌德),頌(祭祀)(以上三個為內容)這六者被稱為“六義”。

我最喜歡的是曹植的《洛神賦》,在玩三國殺時甄姬的臺詞就是“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這就是《洛神賦》裡面的句子。

然後是庾信的《枯樹賦》、《小園賦》,江淹的《恨賦》、《別賦》。其中江淹的《別賦》是最值得一讀的。其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令人傷感。“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令人懷念。



而今又到落花處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賦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歷來受到文人的重視,特別是漢賦,從題材、體裁、表現方式、審美形式上,都極大地拓展了我國文學的表現空間,所以,從《文選》開始,賦的創作常常被放在文人文集之首。但是,什麼是賦,即哪種文體可以稱為賦,哪種文體不可以稱為賦,賦是什麼,即賦究竟應該屬於詩歌還是散文,或者是一種其他的文體,至今仍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r

20世紀以來,研究賦文學的人,對賦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有益的研究。有學者在詩歌、散文等文體中尋找賦的位置。20世紀初期的曹聚仁先生,曾經發表了《賦到底是什麼?是詩還是散文》的文章。到了20世紀末,趙敏俐著《漢代詩歌史論》,則把漢賦納入漢詩之中進行考察。另一方面,賦文學究竟包括哪些文體,也是學者們關注的問題。遊國恩先生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以及各類賦體文學研究著作、漢魏賦體文學選本,甚至包括最近幾年的新編文學史著作,則把一些沒有標明是“賦”的作品,如七體、對問體文學,都列入賦文體中。費振剛先生等編篡的《全漢賦》,也是依此為取捨標準,故比《文選》及清人陳元龍所撰《歷代賦匯》等選本的編選標準要寬泛得多。 \r

毫無疑問,對賦體文學的內涵和外延的探討,意味著賦體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但是,客觀上,我們也應該看到,上述觀點,有可能使賦體文學的界限變得模糊,並最終影響到對賦體文學傳統和賦體文學的文體特徵的清晰把握。 \r

賦文體內涵和外延的模糊性,始於《漢書·藝文志》,班固雲“不歌而誦謂之賦”,以屈原作品為賦,以為荀子、屈原都是“作賦以風”。無論班固之“賦”所指是不是文體,但是客觀上我們不能排除班固以荀子、屈原作品為賦體文學的可能。所以,近人駱鴻凱先生《文選學·體式》認為“賦辭通稱,辭為大名,賦為小名,其來已舊”。 \r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班固之前,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司馬遷的這一段話,使我們也可以認為司馬遷在這裡區分了“辭”和“賦”二者,並且告訴我們,“辭”和“賦”是兩個既互相聯繫,又互相區別的文學體裁,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喜歡“辭”,而其成名卻是“賦”;宋玉等人的文學成就主要應該來自於賦,他們在政治上雖不能“直諫”,但在藝術上的“從容辭令”,與屈原並無不同。拙文《論宋玉唐勒景差“好辭而以賦見稱”》對此作了辨析,認為楚辭是詩,而宋玉等人的賦不是詩。 \r

雖然楚辭是賦的重要源頭,但是,賦和楚辭不同,這是劉勰早已指出過的,《文心雕龍·明詩》雲“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為刺”,則是以楚辭為戰國時期的詩。而《文心雕龍·詮賦》則說:“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如此,則劉勰明確表示,賦肇始自荀子、宋玉,而屈原並不能算作是開創賦體文學的人。當然,屈原的作品,特別是《卜居》、《漁夫》,以及收在楚辭中的宋玉等人的作品《九辯》、《招魂》、《大招》,是從楚辭到賦體的過渡,與賦體文學有很大關係,這也是不容否認的。(參看拙著《戰國文學史》第六章,武漢出版社1996年版) \r

20世紀以來,很多學者把賦的起源放在漢代,認為自枚乘《七發》,然後才有大賦,而宋玉的賦不可靠。到了20世紀末,隨著《唐革賦》的發現,原來的假說都不攻自破,那麼,賦文體的起源,還應該回到劉勰所謂爰錫名號、與詩畫境的荀況《禮》、《智》、《雲》、《蠶》、《箴》等《賦篇》,以及宋玉《風賦》、《釣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大言賦》、《小言賦》等作品中來。 \r

《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劉勰的這個論述,準確地抓住了賦體文學的基本特徵。賦體文學是古詩之流,是從《詩經》六義發展來的,是文學侍從貢獻給君主或者皇帝的,班固所謂“或以抒下情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擁揄揚,著於後嗣,抑以雅頌之亞也”(《文選·兩都賦序》)。考察荀子、宋玉賦,我們發現,司馬相如、揚雄等漢大賦作家的賦體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特點,在荀子、宋玉賦中都有明確體現:首先,賦體文學的創作目的是為了諷諫,而且,賦體文學一般都繼承《詩經》傳統,用序說明創作的目的;其次,賦體文學以對問為基本的結構形式。第三,賦體文學以鋪陳排比為基本的描寫手法。第四,賦體文學都追求宏麗溫雅的審美風格。 \r

由於賦體文學產生在縱橫家輩出的戰國時期,又由於最初的作者與楚辭有不解之緣,所以,賦體文學自產生之時,就帶有縱橫家和屈原的影子。但是,賦體文學的最直接的精神傳承仍然是《詩經》,從班固、劉勰,一直到程廷祚都強調賦和詩的聯繫,這是有道理的,而今天的學者更多強調楚辭和戰國縱橫家對漢賦的影響,而忽略賦體文學在創作目的上與《詩經》的聯繫,難免有捨本逐末之嫌。 \r

又由於賦體文學在漢代的突出地位,它對漢代的許多文體都產生了影響,而這種影響,也許是互

我比較喜歡《詩經》,很多大眾化、膾炙人口的句子會讓人讀之回味無窮。比如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還有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很美的句子,感覺比唐詩都要好,透著一股子靈氣,非常的飄逸,讓人讀之有如飲甘露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