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身處紅塵的禍患,皆因自以為是的“機心”妄為

道德經:身處紅塵的禍患,皆因自以為是的“機心”妄為。

道德經:身處紅塵的禍患,皆因自以為是的“機心”妄為

《紅樓夢》被奉為四大名著之首,此書講述了世事滄桑,隱含著愛恨情仇,瀰漫著濃郁煙火,每一個人物都被刻畫的淋漓盡致,深入人心。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角色,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王熙鳳。

人們都驚歎王熙鳳無與倫比的理家才能以及應付各色人等的處事技巧,一方面感慨她的智慧,但是一方面又嘆息她的結局。

《聰明累》之中有這樣一首詩,總結了王熙鳳的一生: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

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道德經:身處紅塵的禍患,皆因自以為是的“機心”妄為

這一首詩刻畫的就是王熙鳳的一生,王熙鳳這樣一個集智慧與魄力於一身的女子,但是最終卻因自己的機心過重,遇到悲慘的結局。

然而反觀世俗中,有多少個人都如王熙鳳一般,因為自己的機關算盡,反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讓自己落得一個痛苦的生活和悲慘的結局。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面前放著一個廣闊的天地卻無法看見,只是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在內心狹小的圈子之中,時時刻刻的提防傷害,把心思放在人生的小事之上,這樣的人生無疑是一種失敗。

《菜根譚》說:

利慾未盡還行,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名利和慾望,未必能夠傷害自己心性,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死抱著偏見才是傷害心靈的毒蟲。淫樂美色不一定會妨礙一個人的品德,自作聰明,目中無人,才是影響道德的障礙。

道德經:身處紅塵的禍患,皆因自以為是的“機心”妄為

在這世間生存,遵循外界的一切,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判萬物,便在無形之中釋放了自己的內心,從自己狹隘的內心圈子中解脫出來,這樣的人生無形之中會收穫一種釋然,更避免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局。

在道家思想中,“道”為智慧之源,而由“道”而體現的智慧,便是

“無為”

正所謂: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以無為處世,不發號施令,讓萬物自然的去發展,而不去強加自己的意志,人生自無禍患,不據為己有,自然也不會失去。

“無為”就是拋開自己主觀的自以為是,以無心去適應外物自然的發展,不添加自己的心思,人生無禍患,也無災禍,更無失去。

道德經:身處紅塵的禍患,皆因自以為是的“機心”妄為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 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 之謂入於天。

運動靜止、死亡生存、衰廢興亡,這六種情況全部出自於自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治理是人們遵循本性和真情的各自活動,忘掉外物,忘掉自然,那麼就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才能與自然融為一體。

很多時候,主觀的情緒都是人生糟糕的根源,因為主觀情緒的摻雜,讓自己有了想要佔有之心,有了排斥之心,而此產生了慾望,心有求,有得而有失,而未得更有痛苦。

所以“無為”的智慧,正是解決了人生糾結和禍患的智慧根源。

道德經:身處紅塵的禍患,皆因自以為是的“機心”妄為

遵循世間萬物衍生出的一切現象,無論生命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狀態,都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定和妄為,而是拋卻機心,順乎自然,忘掉自身,忘掉外物,才能與自然融為一體。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會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